李艺当初入朝时,依仗功劳傲慢自大,秦王身边的人到他的营地,李艺无故殴打他们。太上皇发怒,将李艺关进监狱,不久又释放了他。太宗即位后,李艺内心不安。曹州妖巫李五戒对李艺说:“大王的富贵之相已经显现!”劝他反叛。李艺于是谎称奉密敕,率领军队入朝。他率领军队到达幽州,幽州治中赵慈皓骑马出城拜见他,李艺进城占据幽州。太宗下诏任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等人为行军总管讨伐他。赵慈皓听说官军将要到达,秘密与统军杨岌谋划对付李艺,事情泄露,李艺囚禁了赵慈皓。杨岌在城外察觉变故,率领军队攻打李艺,李艺的部众溃散,他抛弃妻子儿女,准备逃奔突厥。到达乌氏时,被身边的人杀死,首级传送到长安。他的弟弟李寿,担任利州都督,也因牵连被处死。起初,隋末战乱,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地盘,相互争夺霸主地位;唐朝兴起后,他们相继前来归顺,太上皇为了宠信优待他们,为此分割州县来安置他们,因此州县的数量,比开皇、大业年间多了一倍。太宗因百姓少而官员多,想革除这一弊端;二月,下令大规模合并州县,根据山川地形的便利,将全国分为十道:一为关内道,二为河南道,三为河东道,四为河北道,五为山南道,六为陇右道,七为淮南道,八为江南道,九为剑南道,十为岭南道。
三月,癸巳日,皇后率领宫内宫外有封号的妇女举行亲蚕仪式。
闰三月,癸丑朔日,发生日食。
壬申日,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轻时喜好弓箭,得到十几把好弓,自认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最近把它们拿给弓匠看,弓匠却说‘都不是好材料’。我问他原因,弓匠说:‘木头的中心不直,纹理就都歪斜,弓虽然强劲,但射出的箭不直。’我才醒悟以前对弓箭的辨别不够精准。我凭借弓箭平定天下,对它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何况天下的事务,怎能全部知晓呢!”于是下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宿,多次召见他们,询问民间的疾苦和政事的得失。
凉州都督长乐王李幼良,性情粗暴,身边的一百多人,都是无赖子弟,侵扰残害百姓;他还与羌人、胡人进行贸易往来。有人告发李幼良有谋反的意图,太宗派遣中书令宇文士及乘驿马前往接替他,并审查他的事情。李幼良身边的人害怕,谋划劫持李幼良逃入北方的外族,又想杀死宇文士及占据河西。又有人告发了他们的谋划,夏季,四月,癸巳日,太宗赐李幼良死。
五月,苑君璋率领部众前来投降。起初,苑君璋带领突厥攻陷马邑,杀死高满政,退守恒安。他的部众都是中原人,大多抛弃苑君璋前来投降。苑君璋害怕,也请求投降,希望守卫北方边境来赎罪,太上皇同意了。苑君璋请求订立契约,太上皇派雁门人元普赐给他金券。颉利可汗又派人招降他,苑君璋犹豫不决,恒安人郭子威劝苑君璋说:“恒安地势险要、城池坚固,突厥正强盛,暂且应当依靠他们观察局势变化,不可束手就擒。”苑君璋于是扣押元普送到突厥,再次与突厥联合,多次和突厥入侵中原。到这时,他见颉利可汗朝政混乱,知道突厥不值得依靠,于是率领部众前来投降。太宗任命苑君璋为隰州都督、芮国公。
有人上书请求除去奸佞之臣,太宗问:“奸佞之臣是谁?”那人回答:“我身居民间,不能确切知道是谁,希望陛下和大臣们谈话时,或许假装发怒来试探他们,那些坚持道理不屈服的,是正直的大臣;害怕威严顺从旨意的,是奸佞的大臣。”太宗说:“君主是源头,大臣是支流;使源头浑浊却希望支流清澈,是不可能的。君主自己弄虚作假,怎么能要求臣下正直呢!我正用最大的诚心治理天下,看到前代帝王喜欢用权术小计对待臣下,常常私下感到羞耻。你的计策虽然好,但我不采用。”
六月,辛巳日,右仆射密明公封德彝去世。
壬辰日,太宗再次任命太子少师萧瑀为左仆射。
戊申日,太宗与侍臣讨论周朝和秦朝统治时间的长短,萧瑀回答:“商纣王暴虐无道,周武王讨伐他。周朝和六国没有罪过,秦始皇却消灭了它们。虽然都得到了天下,但人心所向不同。”太宗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周朝得到天下后,进一步修养仁义;秦朝得到天下后,更加崇尚欺诈和武力;这就是它们统治时间长短不同的原因。夺取天下或许可以通过武力,守住天下却不可以不顺应民心。”萧瑀道歉说自己考虑不周。山东地区发生大旱,太宗下诏让当地官府救济抚恤百姓,不征收今年的租赋。
秋季,七月,壬子日,太宗任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为右仆射。长孙无忌与太宗是平民时期的朋友,加上又是外戚,有辅佐太宗即位的功劳,太宗把他当作心腹,对他的礼遇在大臣中无人能及,多次想任用他为宰相。文德皇后坚决请求说:“我位居皇后,家族的尊贵宠爱已经到了极点,实在不愿意兄弟再执掌国家政权。汉朝的吕氏、霍氏、上官氏家族的遭遇,可作为刻骨铭心的警戒,希望陛下怜悯体察!”太宗不听,最终还是任用了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起初,突厥人性情淳朴厚道,政令简单质朴。颉利可汗得到中原人赵德言,重用他。赵德言独揽大权、作威作福,大量改变突厥的旧习俗,政令繁琐苛刻,突厥人开始不满。颉利可汗又喜欢信任各部落的胡人而疏远突厥本族人,胡人贪婪,反复无常,导致连年征战;恰逢大雪,积雪深达数尺,各种牲畜大多死亡,连年饥荒,百姓都受冻挨饿。颉利可汗的开支不够,就向各部落加重征收赋税,因此内外离心、怨恨四起,各部落纷纷反叛,兵力逐渐衰弱。大臣中很多人请求攻打突厥,太宗询问萧瑀、长孙无忌说:“颉利君臣昏庸残暴,必定会危亡。如今攻打他们,就会违背刚刚与他们订立的盟约;不攻打,又恐怕失去机会;该怎么办呢?”萧瑀请求攻打。长孙无忌回答:“敌人没有侵犯边塞,我们却违背盟约劳师动众,这不是王者的军队该做的事。”太宗于是停止攻打突厥的计划。
太宗向公卿大臣询问使国家长久统治的策略,萧瑀说:“夏、商、周三代实行分封制而统治长久,秦朝实行郡县制、君主孤立无援而迅速灭亡。”太宗认为他说得对,于是开始有分封诸侯的议论。
黄门侍郎王珪有秘密奏章,托付给侍中高士廉,高士廉压下奏章没有上报。太宗听说后,八月,戊戌日,将高士廉外放为安州大都督。
九月,庚戌朔日,发生日食。
辛酉日,中书令宇文士及被罢免,改任殿中监,御史大夫杜淹参与朝政。其他官员参与朝政从此开始。
杜淹举荐刑部员外郎邸怀道,太宗询问邸怀道的品行和才能,杜淹回答:“隋炀帝将要巡幸江都,召集百官询问留下还是前往的计策,邸怀道当时担任吏部主事,唯独他说不可以去。我亲眼所见。”太宗说:“你称赞邸怀道是对的,为什么自己不直言劝谏?”杜淹回答:“我当时不在重要职位上,又知道劝谏不会被听从,白白送死没有好处。”太宗说:“你知道隋炀帝不能劝谏,为什么还要在他的朝廷任职?既然在他的朝廷任职,为什么不劝谏?你在隋朝做官,姑且可以说职位低微;后来在王世充手下做官,职位尊贵显赫了,为什么也不劝谏?”杜淹回答:“我在王世充手下不是没有劝谏,只是他不听从罢了。”太宗说:“王世充如果贤明而能采纳劝谏,就不应该亡国;如果残暴而拒绝劝谏,你怎么能免于灾祸?”杜淹无法回答。太宗说:“如今你可以说是职位尊贵了,可以劝谏了吗?”杜淹回答:“愿意拼死劝谏。”太宗笑了。
辛未日,幽州都督王君廓谋划反叛,在途中死去。
王君廓在幽州时,骄横放纵,多有违法之事,被征召入朝。长史李玄道,是房玄龄的外甥,托王君廓捎带书信,王君廓私自拆开书信,不认识草书,怀疑李玄道告发自己的罪行,走到渭南时,杀死驿吏逃跑;准备逃奔突厥,被乡下人杀死。
岭南酋长冯盎、谈殿等人相互攻击,很久没有入朝,各州上奏称冯盎谋反,前后有十几次;太宗命令将军蔺謩等人征调江、岭几十个州的兵力讨伐他。魏征劝谏说:“中原刚刚平定,岭南地区瘴气弥漫、路途艰险遥远,不能驻扎大量军队。而且冯盎谋反的迹象还没有形成,不宜调动军队。”太宗说:“告发他谋反的人络绎不绝,怎么能说谋反的迹象没有形成?”魏征回答:“冯盎如果谋反,必定会分兵占据险要之地,攻打劫掠州县。如今告发他已经好几年了,而他的军队没有出境,这说明他不谋反是很明显的。各州既然怀疑他谋反,陛下又不派遣使者安抚,他害怕被处死,所以不敢入朝。如果派遣诚信的大臣向他表明最大的诚心,他会为免于灾祸而高兴,不用烦劳军队就能让他归顺。”太宗于是停止出兵。冬季,十月,乙酉日,派遣员外散骑侍郎李公掩持符节安抚晓谕冯盎,冯盎派遣他的儿子冯智戴跟随使者入朝。太宗说:“魏征让我派遣一个使者,岭南就得以安定,胜过十万大军,不能不赏赐他。”赏赐魏征五百匹绢帛。
十二月,壬午日,左仆射萧瑀因事被免职。
戊申日,利州都督义安王李孝常等人谋反,被处死。李孝常因入朝,留在京城,与右武卫将军刘德裕以及他的外甥统军元弘善、监门将军长孙安业相互谈论祥瑞征兆,谋划利用皇宫的守卫军队发动叛乱。长孙安业,是皇后的异母兄,嗜酒如命、品行无赖;父亲长孙晟去世后,弟弟长孙无忌和皇后都还年幼,长孙安业把他们赶回舅舅家。太宗即位后,皇后不把过去的怨恨放在心上,对他的恩宠礼遇非常优厚。等到谋反的事情被发觉,皇后哭泣着坚决为他请求说:“长孙安业的罪行确实该死。但他对我不慈爱,天下人都知道;如今把他处以极刑,人们必定会说这是我做的,恐怕也会成为圣朝的拖累。”因此长孙安业得以减免死罪,流放巂州。
有人告发右丞魏征偏袒自己的亲戚,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审查此事,没有找到证据。温彦博对太宗说:“魏征不注重表面行为,远离嫌疑,内心虽然没有私心,但也有可以责备的地方。”太宗让温彦博责备魏征,并且说:“从今以后应当注重表面行为。”有一天,魏征入朝拜见,对太宗说:“我听说君臣一体,应当相互竭尽诚心;如果上下之间只注重表面行为,那么国家的兴衰就难以预料了,我不敢接受陛下的诏令。”太宗惊讶地说:“我已经后悔了。”魏征叩拜两次说:“我有幸侍奉陛下,希望能让我做良臣,不要做忠臣。”太宗说:“忠臣和良臣有区别吗?”魏征回答:“后稷、契、皋陶,君臣同心协力,都享有尊荣,这就是所说的良臣。关龙逄、比干,当面指责君主的过失、在朝廷上争论,自身被处死、国家灭亡,这就是所说的忠臣。”太宗高兴,赏赐他五百匹绢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太宗神采英武刚毅,大臣们入朝拜见时,都紧张得不知所措;太宗知道后,每次有人上奏事情,必定和颜悦色,希望听到劝谏的话。他曾对公卿大臣说:“人想看到自己的容貌,必须借助明镜;君主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依靠忠臣。如果君主刚愎自用、拒绝劝谏,认为自己贤明,而臣下阿谀奉承、顺从旨意,君主已经失去国家,臣下又怎能独自保全!就像虞世基等人谄媚侍奉隋炀帝来保全富贵,隋炀帝被杀死后,虞世基等人也被处死。你们应当以此为戒,政事有得失,务必畅所欲言!”
有人上书说秦王府的旧兵,应当全部授予武职,召回宫中担任警卫。太宗对他说:“我以天下为家,只任用贤才,难道除了旧兵之外就没有可以信任的人吗!你的这个想法,不能让我的恩德广布天下。”
太宗对公卿大臣说:“从前大禹开山治水而百姓没有怨言,是因为他和百姓共享利益。秦始皇修建宫室而百姓怨恨反叛,是因为他损害百姓来满足自己。华丽珍贵的东西,本来是人所想要的,但如果放纵欲望没有止境,危亡就会立刻到来。我想建造一座宫殿,材料已经准备好,但借鉴秦朝的教训停止了。王公以下的官员,应当体会我的心意。”从此二十年间,社会风俗淳朴,人们衣服没有锦绣装饰,官府和民间都富足。
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来设置中书省、门下省相互监督,中书省起草的诏令如果有差错,门下省应当驳回纠正。每个人的看法各不相同,如果相互讨论辩驳,力求恰当,舍弃自己的意见听从别人的,又有什么伤害呢!近来有人袒护自己的短处,于是产生怨恨隔阂;有人为了回避私怨,明知错误却不纠正,顺从一个人的情面,给百姓带来深重灾难,这是亡国的政治。隋炀帝时期,朝廷内外的官员都一味顺从,当时他们都自认为有智慧,灾祸不会降临到自己身上。等到天下大乱,国家和家庭都灭亡了,即使其中有极少数幸免的人,也被当时的舆论谴责,永远无法磨灭。你们应当徇公忘私,不要盲目顺从!”
太宗对侍臣说:“我听说西域的商人得到美丽的珍珠,会剖开身体来收藏它,有这回事吗?”侍臣说:“有这回事。”太宗说:“人们都知道那个商人爱珍珠而不爱自己的身体;官员受贿触犯法律,与帝王放纵奢侈欲望而亡国,和那个商人的可笑行为有什么不同呢!”魏征说:“从前鲁哀公对孔子说:‘有人健忘,搬家却忘了自己的妻子。’孔子说:‘还有更严重的,夏桀、商纣竟然忘了自己的性命。’也和这是一样的道理。”太宗说:“对。我和你们应当齐心协力相互辅佐,希望避免被别人嘲笑!”
青州有谋反的人,州县逮捕了他的党羽,监狱里挤满了人,太宗下诏让殿中侍御史安喜人崔仁师复查此案。崔仁师到后,全部去掉囚犯的刑具,给他们饮食和沐浴的机会,安慰他们,只判处为首的十几个人有罪,其余的都释放了。返回上报后,太宗派使者前往处决囚犯。大理少卿孙伏伽对崔仁师说:“你平反的人太多了,人之常情谁不贪生,恐怕被释放的囚犯看到同伙被赦免,不肯甘心,我很为你担忧。”崔仁师说:“治理监狱应当以公平宽恕为根本,怎能为了保全自己而明知有冤情却不伸张呢!万一我见识浅短,误放了坏人,用我一个人的性命换十个囚犯的生命,也是我愿意的。”孙伏伽惭愧地退下。等到使者到达,重新审讯各个囚犯,他们都说:“崔公公平宽恕,没有冤枉好人,请求快点处死我们。”没有一个人有不同的说法。
太宗喜欢骑马射箭,孙伏伽劝谏,认为:“天子居住在九重宫门之内,出行时有警戒清道,不是想故意显示尊贵,而是为了国家和百姓的安危。陛下喜欢亲自骑马射箭来娱乐身边的大臣,这是年轻时做亲王时的行为,不是今天天子该做的事。既不利于保养圣体,也不能给后代树立榜样,我私下认为陛下不应该这样做。”太宗很高兴。不久,任命孙伏伽为谏议大夫。
隋朝选拔官员,每年十一月集中,到第二年春天结束,人们抱怨期限太短。到这时,吏部侍郎观城人刘林甫上奏请求一年四季都可以选拔官员,根据空缺随时补任,人们认为这样很方便。
唐朝初年,士大夫因为战乱之后,不愿意做官,官员人数不足。尚书省下达公文到各州,要求派人赴京参选,州府和皇帝的使者大多用临时文书补授官员。到这时全部废除这种做法,勒令他们必须到尚书省参选,聚集的人有七千多人,刘林甫根据才能选拔任用,每个人都得到合适的职位,当时的人都称赞他。太宗下诏因为关中粮食昂贵,开始分派人到洛州参选。
太宗对房玄龄说:“官职在于得到合适的人,不在于人数多。”命令房玄龄合并裁减官员,留下文武官员总共六百四十三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小比格也能当绿茶吗? 美丽NPC又被诓骗了 回忆并未蹉跎 [三国]开局丞相爱妾,但曹丞相 躲缠郎 人,不准说咪邪恶! 病娇阴湿黏人搞强制?不要?我上 火影:我体内有一只上古凶兽 离婚后雌君又后悔了 性福妈妈的一生 躺赢,我是专业的[快穿] 洪荒:妖庭弃徒到混沌帝尊 无敌纨绔丹帝 明媚清纯女友的陷落 四合院:守护何雨水,何雨柱逆袭 在魔法学园被攻略的我 杨贵妃日本秘史之千年血脉密码 青宫十一年 藏在心跳里的诗9 斗罗:娇艳人妻小舞和女儿恶堕成肥猪的孕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