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中文网

630中文网>白话文讲资治通鉴 > 第33章 汉纪二十五(第2页)

第33章 汉纪二十五(第2页)

九月,庚申日(二十五日),发生地震,从京师到北部边疆的郡、封国共三十多处,毁坏城墙,总共压死四百多人。哀帝就灾异现象询问待诏李寻,李寻回答说:“太阳,是众阳之长,是君王的象征。君王不修行正道,太阳就会失去常度,暗淡无光。近来太阳尤其不明亮,光芒被侵夺而失色,邪气(指日晕等)多次出现。我作为小臣,不知道朝廷内事,只是私下观察太阳的征兆,觉得陛下的志向操守比起即位初期衰退了很多。希望陛下能秉持乾刚(阳刚)之德,坚定意志,遵守法度,不要听信后宫嫔妃和奸佞之臣的花言巧语;对于那些保姆、乳母甜言蜜语或悲切恳求的托付,要坚决拒绝。要努力维护大义,断绝小小的不忍之心;实在不得已,可以赏赐她们钱财,但不可私下授予官位,这确实是皇天所禁止的啊!

“我听说月亮,是众阴之长,是妃后、大臣、诸侯的象征。近来月亮多次发生变异,这表明母后(指傅太后)干预朝政扰乱了朝廷,阴阳都受到伤害,两方面都不利;外臣不了解朝廷事务,但我相信天象,如果真是这样,陛下身边的大臣已经不足依靠了。希望陛下亲自访求贤士,不要排斥自己厌恶的人,以尊崇国家,增强朝廷的根本!

“我听说五行之中以水为根本,水是公平的标准,如果王道公正修明,那么百川就会通畅,脉络流通;如果偏私失掉纲纪,那么水就会泛滥成灾。如今汝水、颍水泛滥成灾,与雨水一起为害百姓,这就是《诗经》所说的‘百川沸腾’,罪责在于皇甫卿士(周幽王宠臣,喻指傅、丁等外戚大臣)一类人。希望陛下稍稍抑制外戚大臣的权势!

“我听说大地的本性是柔顺安静的,这是阴的常理。近来关东地区多次发生地震,应该努力崇尚阳刚、抑制阴柔来挽救灾祸,坚定意志,树立威严,关闭断绝私下请托的门路,提拔引进英才俊杰,罢黜不称职的人,以增强朝廷的根本!根本强固,那么精神(指朝廷威势)就能挫败敌人;根本衰弱,就会招致灾祸凶险,被奸邪的阴谋所欺凌。听说过去淮南王(刘安)阴谋叛乱时,他所畏惧的唯独有汲黯,认为公孙弘等人不足挂齿。公孙弘是汉朝的名相,至今无人可比,尚且被轻视,何况不如公孙弘的人呢!所以说朝廷没有人才,就会被作乱的贼子轻视,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骑都尉平当被派去主管治理河堤事务,他上奏说:“古代的九条大河(传说大禹疏导的黄河下游九条支流)如今都已淤塞湮灭。按照儒家经义,治理洪水有疏通河道、深挖河床的记载,而没有修筑堤防、堵塞水流的文字。黄河从魏郡以东,北岸多发生泛滥决口,水流踪迹难以分明,四海之内这么多人,不能欺骗。应该广泛寻求能疏通河道的人。”哀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待诏贾让上奏陈述治理黄河有上、中、下三策:“古代建立国家,安置百姓,划分土地疆界,一定留下河流湖泊的区域,估计水势达不到的地方。大河没有堤防,小河得以流入,在低洼地带修筑堤坝,形成蓄水的沼泽湖泊,使秋季洪水能够有地方停留休息,水流左右荡漾,宽缓而不急迫。土地上有河流,就像人有口一样,治理土地而堵塞河流,就像要止住小孩啼哭而塞住他的嘴,难道不是能立刻止住哭声吗?但他的死也就跟着来了。所以说:‘善于治水的人,是疏导它使它畅通;善于治理百姓的人,是开导他们让他们说话。’堤防的修筑,大概起源于战国时代,各国为了自身利益堵塞百川。齐国与赵国、魏国以黄河为界,赵国、魏国靠近山岭,齐国的地势低下,齐国在离河二十五里的地方筑堤,河水东流到齐堤就向西泛滥到赵、魏;赵、魏也在离河二十五里的地方筑堤,虽然方法不很正确,但河水还能在堤间游荡。洪水到来时离去,留下的淤泥使土地肥沃,百姓就在上面耕种;有时很久没有水害,人们逐渐在堤内修建房屋,形成村落;一旦大水再次到来,村落被淹没,人们就再筑堤防来自救,逐渐离开城郭,排干沼泽湖泊的水来居住,遭受水淹是很自然的事。现在的堤防,窄的离河水只有几百步,宽的几里,在旧的大堤之内又有好几重堤防,人民居住在这些堤防之间,这都是前代排水造出的地方。黄河从河内郡黎阳县(今河南浚县)到魏郡昭阳县(今河北磁县东南),东西两岸都筑有石堤,激荡水流使其折回,在百余里的范围内,黄河两次向西、三次向东,被逼迫得如此狭窄,无法安息。如今实行上策,就是把冀州(今河北中南部)遭受洪水威胁的居民迁走,在黎阳遮害亭(地名)决开黄河堤岸,让河水向北流入渤海;黄河西面紧靠太行山,东面紧靠金堤(古堤名),水势不能远距离泛滥,一个月左右就能稳定下来。反对的人会说:‘如果这样做,会毁坏数以万计的城郭、田地房屋、坟墓,百姓怨恨。’从前大禹治水,遇到山陵阻挡就毁掉它,所以凿开龙门,劈开伊阙,劈开砥柱山(今三门峡),砸破碣石山(今河北昌黎),改变了天地的本性,这都是人力所为,有什么可说的呢!现在濒临黄河的十郡(指黄河下游沿岸各郡),每年治理堤防的费用将近万万钱;一旦大决口,造成的损失无法计算。如果用几年治河的费用来安置迁移的百姓,遵照古代圣人的方法,确定河流山川的位置,使神和人各处其所而不互相扰乱;况且以大汉广阔的疆域万里,难道还要与水争夺咫尺之地吗!这项工程一旦完成,黄河安定,百姓安宁,千年没有忧患,所以称为上策。如果在冀州地区多开凿漕运渠道,使百姓可以用来灌溉田地,分泄洪水的水势,虽然不是圣人的方法,但也是挽救灾害的办法。可以在淇口(今河南淇县东南)以东修建石堤,多设水闸。恐怕议论的人怀疑黄河这样的大河难以控制,荥阳的漕渠(指鸿沟)就足以证明可行。冀州地区的灌溉渠首,都应仰仗这些水闸,各条水渠往往可以像大腿分出支脉一样从水闸引水:天旱则打开东方的下水闸,灌溉冀州;洪水来时则打开西方的高水闸,分泄洪水,这样民田得到治理,河堤也不会毁坏。这确实是富国安民、兴利除害的办法,可以维持数百年,所以称为中策。如果只是修补完善旧堤,加高培厚,劳民伤财永无止境,还屡次遭受水害,这是最下策。”

孔光、何武上奏:“宗庙迭次毁弃的次序(指皇帝宗庙中,除太祖庙外,后世皇帝的神主在超过一定代数后要迁移到远祖庙合祭,称‘毁庙’)应该及时确定,请与群臣一起讨论。”于是光禄勋彭宣等五十三人都认为:“孝武皇帝(汉武帝)虽然有功业,但血缘关系已尽(哀帝是元帝庶孙,武帝是元帝的曾祖父,相隔六代),他的宗庙应该毁弃。”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即刘秀)提议说:“按照《周礼》,天子有七庙(太祖庙加三昭三穆)。七庙是固定的常法,不可改变。‘宗’(指有特殊功德而世世不毁的宗庙)不在这个数目之内,是变通的制度。如果有功德就立为‘宗’,不能预先规定数目。我们认为孝武皇帝的功业如此盛大,孝宣皇帝(汉宣帝)又如此尊崇并确立他的地位(宣帝是武帝曾孙,即位后尊武帝庙为世宗庙),不应该毁弃。”哀帝看了他们的建议,下诏说:“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的建议可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何武的后母在蜀郡(今四川),何武派官吏去接她;正逢成帝驾崩,官吏担心路上有盗贼,后母就留在了蜀郡。哀帝身边有人讥讽何武侍奉后母不诚笃,哀帝也想更换大臣,冬季,十月,下策书免去何武大司空官职,命他以列侯身份回封国。癸酉日(初九),任命师丹为大司空。师丹看到哀帝对成帝时的政令多有改动,就上书说:“古代天子居丧期间不说话,朝政听命于宰相(冢宰),三年之内不改变父亲的政策。先前先帝(成帝)的灵柩还停在灵堂上,就给我们以及亲属加官晋爵,赫然都成了显贵受宠之人,封舅舅(丁明)为阳安侯,皇后的尊号还未确定,就预先封她的父亲(傅晏)为孔乡侯;并斥退侍中王邑、射声校尉王邯等(此二人当为王氏成员)。诏书接连下达,变动政事,仓猝突然而没有循序渐进。我纵然不能明白陈述大义,又不能坚决辞让爵位,相随着白白接受了封侯,更加重了陛下的过失。近来郡国多处发生地震洪水,淹死人民,日月不明,五星运行失常,这都是举措失当,号令不统一,法度失去原则,阴阳混乱的感应啊。

“我想到人之常情,没有儿子的人,即使年纪六七十岁,还要多方寻求生子。孝成皇帝(成帝)深知天命,洞察陛下的崇高品德(指成帝选刘欣为嗣),在壮年时克制自己(指未生子),立陛下为继承人。先帝突然抛弃天下,陛下继承大统,四海安宁,百姓不惊惧,这是先帝圣德,合乎天意人心的功绩。我听说‘天子的威严近在咫尺’,希望陛下深思先帝之所以立您为继承人的心意,并且克制自己,身体力行,以观察群臣如何顺从您的教化。天下,就是陛下的家,您的亲属何必担心不富贵,不应该像这样仓促行事,恐怕不能长久啊!”师丹上书数十次,多有恳切直率的言辞。

傅太后的堂侄傅迁在哀帝身边侍奉,尤其奸邪不正,哀帝厌恶他,免了他的官职,遣送回原籍。傅太后大怒;哀帝不得已,又留下傅迁。丞相孔光和大司空师丹上奏说:“诏书前后相反,天下疑惑,无法取信于人。我们请求将傅迁遣回原籍,以清除奸党。”但最终未能遣送,傅迁又做了侍中。哀帝被傅太后逼迫的情形,大多类似于此。

议郎耿育上书为陈汤申冤说:“甘延寿、陈汤,为大汉王朝宣扬了深入远方、征服强敌的威势,洗雪了国家多年的耻辱,讨伐了极远地区不受管束的君主,擒获了万里之外难以制服的敌人,哪里还有比这更大的功劳呢!先帝(元帝)嘉奖他们,因而发布公开诏书,宣扬他们的功绩,为此改年号(元帝初元五年,陈汤斩郅支单于,改元‘竟宁’),使功绩永垂史册。当时,南郡献来白虎(祥瑞),边境没有警报。后来先帝(元帝)卧病,但临终前仍念念不忘,多次派尚书责问丞相(匡衡),催促论功行赏;唯独丞相匡衡排斥不予重赏,只封甘延寿、陈汤几百户食邑,这是功臣战士失望的原因。孝成皇帝(成帝)继承已创立的基业,凭借先帝征伐的威势,没有动用军队,国家平安无事,但大臣(指匡衡)奸邪不正,企图独揽君主权威,排挤嫉妒有功之臣,使陈汤被无辜拘禁囚禁,不能为自己申辩,最终无罪而被遗弃到边地直到年老。敦煌正处在通往西域的要道,让威名能折服敌国的功臣,转眼间自身遭殃,又被郅支单于的余孽所耻笑,实在可悲!至今奉命出使外族的人,无不陈述郅支单于被杀之事以宣扬汉朝的强盛。借助别人的功劳来威慑敌人,抛弃别人自身以满足谗言,岂不痛心!况且居安不忘危,盛时必虑衰,如今国家一向没有文帝(汉文帝)多年节俭积累的富饶储备,又没有武帝(汉武帝)招揽的众多杰出制敌之臣,只有一个陈汤而已!假使陈汤不幸死在陛下时代之前,尚且希望国家追录他的功劳,在他的坟墓上树碑表彰,以鼓励后人。陈汤有幸能亲身遇到圣明的时代,功绩建立不久,反而听信奸臣之言被放逐斥退,使他逃亡流窜,死无葬身之地。远见卓识之士,无不思量,认为陈汤的功劳几代都无人能及,而陈汤的过失不过是人之常情,陈汤尚且落到如此地步,那么即使有人为国事粉身碎骨,肝脑涂地,也还是会被谗言所束缚,被嫉妒之臣所俘虏罢了。这就是我特别为国家感到忧惧的地方。”奏章呈上后,哀帝下令召回陈汤,陈汤最终在长安去世。

汉哀帝建平元年(乙卯年,公元前6年)

春季,正月,北地郡(今甘肃庆阳西北)落下十六颗陨石。

大赦天下。

司隶校尉解光上奏说:“我听说许美人和原中宫(皇后宫)史官曹宫,都曾受孝成皇帝(成帝)宠幸,生下儿子。但这些孩子都被隐藏起来,下落不明。我派官吏查问,都得到了实情:元延元年(前12年),曹宫怀孕;同年十月,曹宫在掖庭牛官令(管理牛舍的宦官)的官舍分娩。中黄门田客拿着成帝的手诏交给掖庭狱丞籍武,命令把曹宫关进暴室狱(关押宫中罪人的地方),‘不要问生的是男是女,是谁的孩子!’曹宫说:‘好好收藏我孩子的胞衣(胎盘),狱丞你知道这是谁的孩子啊!’三天后,田客又拿着成帝的手诏问籍武:‘孩子死了没有?’籍武回答:‘没死。’田客说:‘皇上和昭仪(赵合德)大怒,为什么不杀掉!’籍武叩头哭泣说:‘不杀这孩子,我知道自己该死;杀了这孩子,也是死!’就托田客呈上密封奏章说:‘陛下还没有继承人,儿子无论贵贱,请陛下留意!’奏章送入后,田客又拿着特诏命籍武将孩子交出,交给中黄门王舜。王舜接受诏命,把孩子带进殿中,为他选择乳母,并告诉乳母:‘好好喂养这孩子,会有赏赐,不许泄露!’王舜选了官婢张弃做乳母。三天后,田客又拿着诏书和毒药来给曹宫喝。曹宫说:‘果然,她们姐妹(指赵飞燕姐妹)想独霸天下!我的孩子,是个男孩,额上有浓密的头发,像孝元皇帝(成帝之父)。现在我的孩子在哪里?大概已被她们杀了吧!怎么能让长信宫(皇太后居所)知道呢?’于是服毒自杀。张弃喂养的孩子十一天后,宫长(女官名)李南拿着诏书把孩子抱走,不知安置到哪里去了。许美人在元延二年(前11年)怀孕,十一月分娩。昭仪(赵合德)对成帝说:‘你常骗我说是从皇后(赵飞燕)宫中来的。如果是从皇后宫中来,许美人的孩子怎么会生出来!许氏难道还要重新被立为皇后吗?’她非常怨恨,用手捶打自己,用头撞墙壁门柱,从床上滚到地上,哭泣不肯吃饭,说:‘现在该安置我了,我要回家!’成帝说:‘现在特意告诉你,你反而发怒,真不可理喻!’成帝也不吃饭。昭仪说:‘陛下自己明白是怎么回事,不吃饭干什么!陛下曾亲口说:“决不负你!”现在美人有了儿子,竟然负约,怎么解释?’成帝说:‘我是说因为赵氏的缘故,才不立许氏,使天下没有人能超过赵氏,你不要忧虑!’后来成帝下诏派中黄门靳严到许美人处把孩子抱走,装在苇草编的小箱子里,放到饰室(可能是赵合德住处)门帘的南边。成帝和昭仪坐着,让侍者于客子解开箱子的封绳。还没解完,成帝让于客子和侍者都出去,自己关上门,单独和昭仪在里面。过了一会儿开门,呼喊于客子,让他重新封好箱子,并下手诏让中黄门吴恭拿着交给籍武说:‘告诉籍武,箱子里有个死孩子,埋在隐蔽的地方,别让人知道!’籍武在监狱楼墙下挖了个坑,把孩子埋在里面。其他被强迫服药堕胎或受伤害的事例,多得数不清,都发生在四月丙辰日(前11年5月4日)大赦令之前。我仔细查案:永光三年(前41年),男子忠等人盗掘长陵(高祖刘邦陵)傅夫人(高祖妃嫔)的墓。案件发生在朝廷大赦之后,孝元皇帝(元帝)下诏说:‘此事是朕所不能赦免的。’彻底追查,罪犯全部伏法。天下人都认为处理得当。赵昭仪(赵合德)祸乱圣朝,亲自灭绝皇嗣,她的亲属应当受到上天的诛杀。但她的同产亲属(指赵飞燕等)都处在尊贵的高位,迫近皇帝身边,群臣心寒,请求彻底追究!”丞相以下官员讨论依法处置,哀帝于是免去新成侯赵钦(赵合德叔父)、赵钦的侄子成阳侯赵?(xīn)的爵位,贬为平民,将家属流放到辽西郡(今辽宁义县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议郎耿育上书说:“我听说继承皇统丧失正统(指成帝无子),废弃嫡子(指成帝无子,故无嫡)立庶子,是圣人的法度所禁止,是古今最大的警戒。然而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泰伯),看出父亲想传位给弟弟季历(周文王之父),就坚持退让,委身于吴、越之地,这是权宜之计,不按常规常法行事,把王位让给季历,从而尊崇了圣嗣(周文王),最终拥有天下,子孙继承基业七八百年,功绩冠于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道德最为完备,所以周人追尊古公亶父为太王。因此世上必定有非常的变故,然后才有非常的谋略。孝成皇帝(成帝)自知没有及时生下继承人,考虑到即使自己最终没有皇子,去世后国家也难以掌控,而权力太重,会被女主(指赵飞燕或未来皇后)控制,女主骄横就会贪欲无穷,少主年幼大臣就不会听命,世上没有周公那样能抱着幼主摄政的辅臣,恐怕会危害国家,倾覆天下。成帝知道陛下有贤明通达的品德,仁孝慈爱的恩情,有独到的远见,内心决断,所以杜绝了后宫(指自己妃嫔)到馆舍生育皇子的可能(指防止再有皇子出生威胁刘欣地位),断绝了因微贱之子(指其他妃嫔可能生子)引起祸乱的根源,一心要把帝位传给陛下以安定宗庙。愚臣既不能深刻援引国家安危的道理,制定确立继承人的大计(指未能阻止成帝选刘欣),又不知道推演宣扬成帝的圣德,完成先帝的遗志,反而在宫内反复查证,暴露先帝私生活的隐私,诬蔑污蔑先帝被迷惑的过失,促成对宠妾(指赵昭仪)嫉妒杀人的诛责(指追究赵氏),这大大违背了贤圣之君的深谋远虑,辜负了先帝忧国忧民的心意!论大德不拘泥于世俗之见,立大功不迎合众人之心,这正是孝成皇帝深思熟虑远超群臣之处,也是陛下圣德隆盛符合天意之处,岂是当世那些器量狭小的平庸之臣所能企及的呢!况且褒扬推广、顺从成全君父的美德,匡正补救、消除既往的过失,是古今通行的道理。事情不在当时据理力争,防祸于未然,却各自顺从旨意阿谀奉承以求容身取宠;皇帝去世之后,尊号已定,万事已毕,才去追究那些无法挽回的往事,揭发宣扬幽深隐秘的过失,这正是我所深感痛心的!希望把此事交给有关部门讨论,假如像我说的那样,就应该向天下公布,使人们都明白先帝立嗣的深意。不然的话,白白让诽谤议论上及山陵(先帝陵墓),下流后世,远传蛮夷,近布海内,这实在不符合先帝托付后事的心意。孝子应该善于继承父亲的遗志,善于完成先人的事业,希望陛下明察!”哀帝也认为自己被立为太子曾得到赵太后(赵飞燕)的帮助,就不再追究此事。傅太后感激赵太后(赵飞燕),赵太后也归心于傅太后,所以太皇太后(王政君)和王氏家族都怨恨她们。

丁酉日(四月十八日),任命光禄大夫傅喜(傅太后堂弟)为大司马,封为高武侯。

秋季,九月,甲辰日(九月十七日),虞县(今河南虞城北)落下两颗陨石。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等人又上奏说:“定陶共皇太后(傅太后)、共皇后(丁姬),都不应该再沿用‘定陶’这个藩国的名称,加到尊号上;车马、衣服都应该符合‘皇’的尊贵身份,设置二千石以下的官吏,各自履行职责;还应该在京师为共皇(刘康)建立祭祀庙宇。”哀帝又把此事交臣下讨论,大多数官员都顺从泠褒、段犹的意思,说:“母亲因儿子而尊贵,应该建立尊号以弘扬孝道。”只有丞相孔光、大司马傅喜、大司空师丹认为不可以。师丹说:“圣王制定礼仪,取法于天地。尊卑有别,是用来端正天地位置的原则,不可混乱。现在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用‘定陶共’作为称号,是遵循母亲随从儿子、妻子随从丈夫的道理。要设立官吏僚属,车马服饰与太皇太后等同,这不能彰明‘至尊无二上’(最高尊位只有一个)的大义。定陶共皇的称号谥号以前已经确定,按礼义不能再更改。按礼:‘父亲是士,儿子是天子,祭祀父亲时用天子之礼,但代表父亲的尸(祭祀时代表受祭者的活人)穿士的服装’,儿子不能给父亲封爵,是尊重父母的做法。过继给别人做后嗣,就是别人的儿子,所以要为所继承的宗系服最重的丧服(斩衰三年),而降低对自己亲生父母的服丧等级(服一年丧),这是表明尊重本生祖宗而重视正统继承人的道理。孝成皇帝圣恩深远,特意为共王(刘康)立后(指立哀帝),使他能奉承祭祀,让共皇永远成为封国的太祖,万世不毁,恩义已经完备。陛下既然继承了先帝(成帝)的大统,身负大宗(成帝一系)的重任,继承宗庙、天地、社稷的祭祀,按礼义就不可以再奉祀定陶共皇,把他的神主迁入宗庙祭祀。现在想在京师建立庙宇,而让臣下去祭祀,这就等于祭祀没有主人的神主(指刘康非皇帝,不应在京师立庙)。再者,亲属关系疏远后,宗庙应当毁弃(指刘康非哀帝直系祖先)。白白舍弃一国太祖万世不毁的祭祀,而去就那种没有主人、应当毁弃的不合正统的祭祀,这不是尊崇厚待共皇的做法。”师丹因此渐渐不合哀帝的心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正好有人上书说:“古代用龟甲、贝壳作为货币,现在用钱代替,人民因此贫困,应该改变币制。”哀帝询问师丹,师丹回答说可以改。奏章交给有关部门讨论,都认为用钱币已经很久了,难以仓促改变。师丹年纪大了,忘记了自己先前说过的话,又附和公卿的意见。另外师丹让下属书写奏章,下属私自抄录了草稿。丁、傅两家子弟听说了,派人上书告发“师丹呈递密封奏章,路上的行人都拿着副本在看。”哀帝询问将军和朝中大臣,都回答说:“忠臣不该公开进谏的内容。大臣奏事的内容,不该泄露,应该交廷尉治罪。”此案交廷尉审理,廷尉弹劾师丹犯了大不敬罪。事情还未判决,给事中、博士申咸、炔钦上书说:“师丹的品行和学识无比高洁,近世大臣很少有能像师丹这样的。由于心中愤懑,呈递密封奏章,来不及深思远虑,让主簿(属官)书写,泄露的过错不在师丹。用这个理由贬黜他,恐怕不能让大家心服。”哀帝将申咸、炔钦的官秩各降二等。于是下策书罢免师丹说:“朕考虑到你官位尊贵责任重大,却心怀欺诈,迷乱国事,进退违背诏命,反复改变言辞,深为你感到羞耻!因为你曾担任过朕的师傅(哀帝为定陶王时师丹为太傅),不忍心将你交法庭审判,交上大司空、高乐侯的印信绶带,免官回家!”

尚书令唐林上书说:“我私下看到罢免大司空师丹的策书,感到非常沉痛!君子写文章,应替贤者隐讳。师丹,精通经学为当世儒者宗师,品德为国家元老,亲自教导过陛下,位居三公;所犯的过失很小,国内并未见到他有什么大错。事情既然已经过去,免除爵位的处罚太重;京师有见识的人都认为应该恢复师丹的爵位和封邑,使他能参加朝会。希望陛下考虑众人的心意,用以安慰当过师傅的大臣!”哀帝听从了唐林的话,下诏赐师丹关内侯爵位。

哀帝采纳了杜业的建议,召见朱博(先前被杜业推荐),恢复官职,起用为光禄大夫;不久升迁为京兆尹。冬季,十月,壬午日(十月二十五日),任命朱博为大司空。

中山王刘箕子(刘兴之子,后改名刘衎,即汉平帝),从小有眼病(眚病,可能指眼疾或视力障碍),他的祖母冯太后(中山孝王刘兴之母,元帝妃嫔)亲自抚养看护,多次祈祷祭祀以求解除病痛。哀帝派中郎谒者张由带领医生去给刘箕子治病。张由一向有狂易病(精神疾病),病发作时,愤怒地离开中山国,向西跑回长安。尚书查问张由擅自离开的情况,张由恐惧,就编造谎言诬告说中山太后(冯太后)诅咒皇上及傅太后。傅太后与冯太后当年一起侍奉元帝,一直怨恨冯太后,因此派御史丁玄去查办;查了数十天,没有结果。又派中谒者令(宦官官名)史立去审理此案;史立接受了傅太后的旨意,希望借此立功封侯,于是严刑拷问冯太后的妹妹冯习和弟媳君之等人,被拷打致死的有几十人。史立诬奏说:“冯太后诅咒皇上,图谋杀害皇上,好让中山王称帝。”又审问冯太后,冯太后不肯认罪。史立说:“当年野熊冲出上殿(指元帝时一次事故),你多么勇敢啊(指冯太后保护元帝之事),今天怎么害怕了?”冯太后回头对左右说:“这是宫禁中的事,前代旧事,这个官吏怎么会知道?他是想陷害我效仿吕后(指诬其谋反)啊!”于是服毒自杀。宜乡侯冯参(冯太后弟)、君之(冯习弟媳)、冯习(冯太后妹)的丈夫以及儿子等应当连坐的,有的自杀,有的被处死,共死了十七人。人们无不哀怜他们。

司隶校尉孙宝奏请重新审理冯氏一案,傅太后大怒说:“皇帝设置司隶校尉,是派来监察我的!冯氏谋反的事实清楚明白,孙宝却故意挑剔,想宣扬我的过失,我应当被治罪!”哀帝只得顺从傅太后的旨意,将孙宝关进监狱。尚书仆射唐林为孙宝争辩,哀帝认为唐林结党营私,将他贬为敦煌郡鱼泽障候(边塞守官)。大司马傅喜、光禄大夫龚胜坚持为孙宝争辩,哀帝向傅太后说明情况,才释放孙宝,官复原职。张由因为首先告发有功,赐爵关内侯;史立升任中太仆(掌管皇帝车马)。

喜欢白话文讲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白话文讲资治通鉴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惊!白天给我看病的医生晚上居然这样做...  为了治疗丈夫的勃起障碍,只好和儿子上床的教师美母  [犬夜叉] 情迷意乱  偏离航道(1v1h兄妹骨科bg)  皇帝聊天群  开在高中门口的小饭馆  我能看见东西价值,成了富贵花!  狼窝(nph,强制,性虐,bg)  希望之线  11字谜案  盛唐探案录  独占悖论(1V3)  一嫁三夫,他们还是死对头!  男频文女主觉醒后  疾风回旋曲  战损生存指南  宿敌就是妻子  偏离航道  歡迎來到天堂島  沉默的巡游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