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河大学每周三的《应用心理学前沿》课堂上,总能看到一群对人际智慧充满渴望的学生围坐在一起。今天,主讲的和蔼教授提前十分钟就到了教室,手里攥着一份泛黄的案例集——那是他从业三十年攒下的“沟通实战手册”。黑板上早已写好本节课主题:拆解“沟通中的反固执技巧”,下方还画着一个简易的《易经》太极图,一半标注“固执方”,一半标注“沟通方”,中间用虚线连接,旁边写着“变易之道”。
很快,叶寒、秦易、许黑、蒋尘、周游、吴劫这几位常坐在前排的学生陆续到齐。叶寒抱着笔记本,眼神里满是期待,上节课教授讲的“非暴力沟通”让她成功化解了和室友的矛盾;秦易则带着疑问,他最近总在项目组里和固执的同事争执,急着找解决办法;许黑靠在椅背上,手指敲着桌面,一副“要看看这技巧到底有没有用”的审视模样;蒋尘在本子上预习着哲学相关的理论,想从根源上理解固执的本质;周游拿着录音笔,生怕错过关键内容;吴劫则默默观察着大家,习惯从他人反应里找思考的切入点。随着上课铃响,和蔼教授笑着开口:“今天咱们不谈枯燥理论,就用三个真实案例,把‘反固执技巧’和心理学、《易经》、哲学的道理揉在一起讲透,保证大家听完能用上。”
“好了,人都到齐,咱们正式开课。”和蔼教授放下案例集,走到教室中央,目光扫过每一位学生,“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遇到过‘油盐不进’的人?你摆事实、讲道理,他偏说‘我就不这么认为’,最后沟通变成吵架,问题还没解决。”
话音刚落,秦易立刻举手,语气里带着无奈:“教授,我上周就遇到了!项目组要改方案,我算出旧方案会超预算,但同事老周非说‘我做这行十年了,从来没错过’,不管我拿多少数据给他看,他都不松口,最后俩人大吵一架,方案还卡在那儿。”
“典型的‘认知固化型固执’。”和蔼教授点点头,在黑板“固执方”那半圈写下“认知固化”,“这就像《易经》里的‘艮卦’,‘艮其背,不获其身’,意思是把自己困在过去的经验里,看不到全局。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证实性偏见’在作祟——人会主动筛选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忽略相反证据。”
许黑突然开口,语气带着质疑:“教授,那难道要顺着他说?我之前试过让步,结果对方更得寸进尺,觉得自己没错。”
“问得好,反固执不是‘妥协’,是‘破局’。”和蔼教授笑着走到许黑身边,“咱们先看第一个案例,这是我十年前遇到的事:有个企业老板,坚持要把资金投进一个风险极高的项目,团队所有人反对都没用。你们猜,最后怎么让他改变主意的?”
教室里安静下来,周游试探着说:“是不是找更权威的人劝他?比如行业专家?”
“我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找了三位行业泰斗,结果老板说‘他们没做过我这行,不懂’。”和蔼教授摇摇头,“后来我换了个办法,没再提‘项目风险’,而是请老板聊他创业初期的经历。他说自己当年靠‘避开同行没看到的坑’起家,我接着说‘您当年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险,才走到今天,现在这个项目里,有没有您没细看的细节?’”
叶寒眼睛一亮:“教授,您这是用他自己的经验说服他?”
“没错!”和蔼教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心理学:自我参照效应”,“人对和自己相关的信息更敏感,用对方的价值观、经历当‘钥匙’,才能打开他的认知壁垒。这对应《易经》里的‘兑卦’,‘兑为泽,泽润万物’,沟通要像水一样,顺着对方的‘脉络’走,而不是硬撞。”
蒋尘推了推眼镜,补充道:“从哲学角度看,这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符合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提问,让对方自己发现问题。”
“蒋尘说得很对。”和蔼教授赞许地看着他,“反固执的第一步,是‘共情式倾听’,先找到对方固执的‘根源’——是怕犯错?是维护面子?还是真的有没被看到的顾虑?秦易,你再想想,你同事老周坚持旧方案,除了‘十年经验’,会不会还有别的原因?”
秦易低头琢磨了一会儿,突然抬头:“好像……他上周刚因为一个小失误被领导批评,可能怕改方案再出错?”
“这就对了!”和蔼教授拍了下手,“他的固执不是‘反对方案’,是‘怕再次失败’。这时候你要是说‘你的方案错了’,就是在否定他的能力,他自然要反驳。但如果说‘老周,你之前做的几个方案都帮团队省了不少钱,这次咱们一起看看新方案怎么调整,既能避免预算问题,又能保留你原来的核心思路’,效果会不会不一样?”
秦易恍然大悟:“原来我一直盯着‘方案对错’,没看到他的顾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沟通的本质,是‘看见人’,不是‘争对错’。”和蔼教授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中央,“接下来咱们看第二个案例,更复杂——家庭矛盾。有个母亲坚持要女儿考公务员,女儿想做插画师,母女俩吵了半年,女儿甚至搬出去住了。你们觉得,这里的‘固执’是什么?”
许黑皱着眉:“母亲觉得公务员稳定,是为女儿好;女儿想追求梦想,觉得母亲不理解。俩人为‘什么是好’吵,根本没在一个频道上。”
“精准!”和蔼教授竖起大拇指,“这是‘价值维度型固执’,双方的出发点都是‘为对方好’,但对‘好’的定义不同。从心理学看,这是‘归因偏差’——母亲把‘稳定’归为‘好’,女儿把‘热爱’归为‘好’,都觉得自己的标准才对。”
叶寒轻声说:“我表姐也遇到过类似情况,最后她带阿姨去了自己的插画工作室,让阿姨看她画的画,还有客户的好评,阿姨慢慢就理解了。”
“这就是‘场景化沟通’,用《易经》里的‘象思维’打破固执。”和蔼教授解释道,“‘象者,像也’,光说‘我喜欢插画’没用,要让对方‘看到’你做这件事的价值。那个母亲后来去女儿的工作室,看到女儿熬夜画的画被做成绘本,孩子捧着绘本笑的时候,她突然说‘原来你做的事,能让这么多人开心’。”
周游按下录音笔暂停键,问道:“教授,那如果对方不愿意去‘看’呢?比如我爷爷,坚持不肯去医院体检,说‘我身体好得很,去医院就是白花冤枉钱’,怎么说都不听。”
“这是‘经验型固执’,靠的是‘过去的经历’判断现在的事。”和蔼教授走到周游身边,“你爷爷是不是年轻时很少生病,或者觉得‘去医院就是生病’?”
周游点头:“对!他总说‘我小时候感冒,喝碗姜汤就好,医院都是骗钱的’。”
“那你别跟他说‘体检能查大病’,而是说‘爷爷,楼下张大爷上周去体检,医生说他血压有点高,给了个食疗方子,现在他每天早上跟你一起打太极,精神头比以前还好。咱们也去看看,让医生给您出个养生方子,您以后打太极更有力气’。”和蔼教授模仿着孙子的语气,“你看,把‘体检’从‘查病’变成‘养生’,符合他‘想身体好’的需求,他就容易接受了。”
吴劫一直没说话,这时突然开口:“教授,这些技巧都要‘顺着对方’,那会不会让人觉得是‘讨好’?比如工作中,同事固执己见,我顺着他,最后出了问题,算谁的?”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女帝洛璃的烦恼 穿越成寡妇,我的媳妇竟然是男的 龙门秘录 女主角过于帅气 苏塘镇的情爱回忆1998 我高考落榜去当兵 金手指是看广告 我是坏女人!你们干嘛争着宠? ABO百合futa水仙 十二门徒书:黑胶皇后阿狸 后宫御宴 将皇宫里的母猪统统肏服在我的胯下 伏羲异世录 龙皇崛起:我,蛟龙奥鲁古 雨涌风起 前夫哥你病得不轻啊! 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们玩遍诸天 亡国公主靠考古直播续命 美女同桌总掐我,从抵抗到真香 科举:寒门毒士 真武辰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