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中文网

630中文网>走过青春岁月作品 > 第三章 我在中东迎接黎明(第33页)

第三章 我在中东迎接黎明(第33页)

它像一轮明月,照亮了欧洲中世纪漆黑的夜晚

有些明亮的星星也闪烁着各自的光芒

但在新的一天,文艺复兴的黎明来了

从此月亮和星星却都变得暗淡无光

——美国史学大师斯塔夫里阿诺斯

从公元10世纪开始,强大的阿拉伯帝国先是被西方古罗马帝国十字军八次东征深深重创,之后又被比欧洲人更心狠手辣的蒙古人在12世纪,狠狠羞辱一番。巴格达甚至遭到了成吉思汗惨无人道的屠城,大学和图书馆在蒙古大军的铁蹄下一律被踏为平地。自此以后,阿拉伯帝国彻底元气大伤,整个国家千疮百孔。

阿拉伯半岛虽然在伊斯兰教的统治之下,但却十分乐于接受其他伟大的文明成果,接纳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很强悍。但16世纪后,欧洲文艺复兴,重新崛起,相比之下,此时的阿拉伯世界却停止了创新与发展。在欧洲文明极度活跃的同时,伊斯兰教学校却主张死记硬背式教育,差距就这样被拉开。美国史学大师L·S·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段话形象无比地描述出了这一切:

白昼逝去了

伊斯兰教医学和科学却反射出古希腊文化的太阳的光芒

它像一轮明月,照亮了欧洲中世纪漆黑的夜晚

有些明亮的星星也闪烁着各自的光芒

但在新的一天,文艺复兴的黎明来了

从此月亮和星星却都变得暗淡无光

二战结束后,当时的中东伊斯兰社会和其他国家一样,经历了个性解放和自由主义抬头,当时伊斯兰社会,绝对比我们六七十年代的祖国更为开放,更为个性自由!大家可以看看那时候阿拉伯女子的照片,她们甚至可以穿着牛仔裤,也不用包头,飘逸的秀发以及自信的笑容中闪耀着自由民主的光辉。时代发展,阿拉伯世界的世俗政权开始掌握国家权力,宗教变得仅仅只是一种历史文化,在生活中开始变得世俗,中东的阿拉伯世界也开始逐渐西化,年轻人的价值观慢慢向西方价值观靠拢。

然而伴随冷战的来临,石油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苏联人来了,历史名城喀布尔就此沦为一片废墟。

美国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为了维持美元在全世界的第一货币的地位,下出了一招妙棋,让沙特这些海湾石油大国的石油交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时,只能用美元结算,作为妥协和回报,美国支持了以极端保守伊的斯兰教义为国教的沙特,从而默许了沙特在整个中东传播原教旨主义思想,而那些已经世俗化了的国家,例如伊拉克,波斯伊朗和阿富汗,就此开始被美国玩弄于股掌之下!阿富汗战争、两伊战争和两次伊拉克战争也彻底打击了这几个国家的尊严。

一些本来被主流伊斯兰社会打压得抬不起头的原教旨主义极端团体就此抬头,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瓦哈比派,瓦哈比教派是兴起于18世纪中的一股原教旨主义,该派在教义上极端保守,信徒主要集中在美国的小兄弟沙特阿拉伯和卡塔尔地区。

这些极端的宗教团体开始大肆给阿拉伯人传播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外来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是可恶的,外来的思想也是可恶的,外来某些国家建立的国际秩序更是可恶中的可恶。号召和提倡全体阿拉伯穆斯林,只有回到穆罕默德时代,回到《古兰经》的那种教条和规则中去,才能解救痛苦不堪的阿拉伯人,在这种被害人意识蒙蔽下,充斥狂热感情的口号取代了理性的分析思考,水深火热的受难幻境取代了百花齐放的真实现实世界。

为什么基督教越发展越好的同时,基督教徒就活得不那么辛苦?

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基督教对圣经的解释变得越来越灵活,越来越不拘泥于教条主义,也越来越适应这个世俗的社会。他们提倡从圣经作者写作的本意出发去解释圣经,而不是从字面的意思上去解释圣经。

比如圣经哥林多后书中,保罗有句很经典的经文:“你们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负一轭。”在以前“信与不信不能同负一轭”这句是体现基督教最基本婚姻观的经文,最常见的解释就是信主的和不信主的不能结婚,也就是基督徒一定要去与基督徒结婚。

然而今天很多牧师认为保罗当时说这句话的本意是:提倡相爱的男女在步入婚姻前,一定要在基本的价值观上是相同的,因为在当时知识和信息的流通非常困难,老百姓受教育的程度不高,这个基本的价值观的体现就是圣经,就是基督耶稣;而今天大家获取知识很方便,很容易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自然而然,今天绝大多数基督教牧师与时俱进地把这句经文解释为“两个人结婚一定要在基本的价值观上要相同”,并没有和以前一样严格地说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不能结婚。你看,这样的解释就很符合人性,也更能让人接受。

一千多年前的阿拉伯世界,法律体制并不是很完善,当年先知穆罕默德也是出于保护女孩子的角度考虑,担心路边的流氓或恶棍寻机调戏无辜的女子,而让女性出门必须穿黑袍,必须包住头蒙上面。可在今天的法制社会下,光天化日明目张胆地耍流氓和性骚扰,可能性已经几乎为零,那何必还强制女性出门一定得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的呢?

况且,由于沙特、卡塔尔、阿联酋这些国家石油资源丰富,生活富裕得很,根本不用像其他伊斯兰国家一样去辛苦奋斗,所以人家根本没有伊斯兰改革的内在动力。这些人生活悠闲,有很多时间去礼拜,去搞各种功修!但很多地方的穆斯林没那么多得天独厚的资源,这怎么能去照搬那些拥有圣地麦加沙特人的日常行为举止呢?

我觉得崇敬真主,不是单纯的比较谁在斋月中斋戒得严格,谁礼拜的次数多,谁祷告的仪轨最标准,谁家的女人包得严实,更重要的是去比较谁为这个社会做的善功多,谁为穆斯林群体赢得的赞誉多!伊斯兰教的本意是崇尚正义和公正,提倡行善济世,提倡关爱他人,当你自己不喝酒,就去砸别人辛辛苦苦经营的卖酒店铺的时候,只会离穆罕默德圣人的教导越来越远。

从挪亚方舟出发的那只白鸽早已三次凯旋

可是今天,一只白鸽究竟要穿越多少乌云

才能衔回橄榄枝

炮声要在天边回荡多少次

才能彻底销声匿迹

一个人要认真倾听多少次

才能听到废墟上孩子们的哭泣

一个人要回眸多少次

才不会假装他什么都没看见

相信,时间一定会给这片土地上的勤劳人民,一个公正的答案

《古兰经》教你去旅行

伊斯兰教的开创者穆罕默德,足迹遍布整个阿拉伯半岛,是一位德高望重、坚毅果敢的“背包客”,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坚定实践家。让我们看看《古兰经》中到底是如何定义“旅行的本质”的吧。

《古兰经》中讲到;“许多常道,已在你们之前已经逝去了;故你们应当在大地上旅行,以观察真理者的结局是怎么样的。”(3:137)“你们应当在这大帝上旅行,观察真主怎么创造众生,又怎么再造他们。真主对万事确是全能的。”(20:29)

这是真主在告诉他的信徒们,要多在大好河山之间自由行走,看看真主造化的奇迹,看看万物运行的真理,这大地是一部活着的百科全书。

另外,《古兰经》中还讲到:“天地间有许多迹象,他们从旁边走过,而不注意。”(12:105)“难道他们没有在大地上旅行,因为有心可以了解,或者有耳可以听闻吗?因为肉眼不盲,胸中的心眼却盲了。”(22:46)

如今的许多以游山玩水和吃喝玩乐为目的旅游者,恐怕没有这么大的福份,若不能在旅行中获得加深信仰的真知,这样的人缺少理智,荒废时光,旅行没有使他们的人性提高。

但是伊斯兰教也并不是鼓励信徒云游四海,天马行空,潇潇洒洒而长期不归,放弃社会责任而逍遥于山水之间。适当的贤者,在适当的时间出门旅行,用以消除平时的单调,调节精神。于此同时,也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譬如为了寻求知识,或是为了观察大自然和真主造化的奇迹,也可能是去探望德高望重的学者。

《布哈里圣训集》和《穆斯林圣训集》中就记录了穆罕默德穆圣对旅行意义的这样一段阐述,穆罕默德说:“旅行是一种苦恼,使你得不到充分的睡眠和饮食。一旦达到了目标,应当立刻回家,立即返回到家人的身旁。”

其实,穆斯林的历代学者对“苦恼”二字的解释有很多,例如:旅行必然车马劳顿,饮食不周;旅行远离家人和亲友,忍受思念亲人之苦;孤身在异国他乡也使家人和亲友惦念和担懮。因此,每个人应当特别珍惜旅行的机遇,使每次旅行都有明确目的,期待更大的事业和精神收获,这样旅行才是值得付出的劳苦。

《古兰经》上说;“凡是大地上的一切,都要毁灭:唯有你们的主的本体,具有尊严和大德,将永恒存在。”(55:26)穆罕默德认为,眼前的这些歌舞升平,这些川流不息,都是新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只是一瞬间的短暂生命。人生命死亡后留下的荒冢废墟以及枯木白骨,虽然很凄凉悲怆,但是尊严和德行必将流芳千古,永远为后人指明着前进的方向。

旅行归来,有感而发

我喜欢一个人在路上的感觉

修行、旅行,都是找自己,都是向内心深处的远游

即刻上路,去寻找那个比现在更可爱的你

甚至是去寻找曾经那么可爱过的你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你好,旧时光  致命邂逅  兄弟  如果你爱我  明月如霜:全3册  江先生,你心动了  泡沫之夏(全集)  爱的天空下雨了  女不强大天不容  大周小冰人  沙海(合集)  张居正  我在西藏这些年  原生之罪  当爱情遇上科学家  崔老道捉妖之夜闯董妃坟  军装下的绕指柔  最慢的是活着  我想和你过好这人生  人鱼恋爱法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