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特拉的古迹有皇家墓冢群、神庙、祭坛、罗马驿道、剧场、教堂和军营等,当然其中最引人遐想的还是名为“法老王宝藏”的卡兹尼宫殿。传说这里是历代佩特拉国王埋藏国家宝藏的地方,这里有九尊罗马式神像浮雕,虽然经过沧海桑田略显残缺,却不失神韵和威严。正殿后壁龛肃立着圣母像,栩栩如生。
佩特拉其地表特有的雄伟色彩同样举世闻名。这里的岩石呈褐色、红色、淡蓝、橘红、黄色、紫色等。各种不同颜色岩石的纹理混合在一起,形成了岩石表面的螺旋形和波浪形的颜色曲线,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夜幕降临,和穆罕默德一起吃过晚饭后,他恪守承诺,邀请我晚上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去山洞过夜,这等好事我岂会错过。穆罕默德让我一个人先骑驴子上山,我吓了一跳,有种本能的防范,心里想:“在荒无人烟前黑一片的路上会不会被抢?就算没人抢,我的眼睛视力也不是很好,会不会一个不小心没看清脚下的路而摔倒山下?”我心里闪过无数个不好的念头,犹豫不决。
穆罕默德看我怂成这个样子,哈哈大笑:“驴子和骆驼是我们这里最好的朋友,他们知道去佩特拉的路,你抓紧绳索蹬好马鞍就好了,驴子会带你去我朋友们住的地方,你们中国人果然很胆小。”
不能让他瞧扁了我们中国男人啊!激将法下,我一个人骑着驴子上路了。这是我第二次骑,还是夜行,还是走山路,还是一个人。于是我打起百分之一万的精神,死死抓住绳索,蹬住马鞍。夜晚的佩特拉少了白天的喧哗,多了一丝的宁静,由于佩特拉山顶是没有照明设施的,所以只能通过微微的月光来辨别道路,我看到网上有背包客说,佩特拉夜晚的天空能看到满天闪烁的繁星,很美很美,可当时的我完全没有任何的心情去感受这些,我只记得夜晚的佩特拉峡谷起风了,那呼呼的风声让我感受到的不是凉爽,而是惊悚,各种恐怖电影里的桥段全部涌现出来,在我脑子里打架。
驴子果然识途,即便是在布满石头的路上,依然一步一步走得那么稳健,我当时生怕这驴哥们儿脚下一个不小心,那我就彻底惨了。到了佩特拉山顶的时候,忽然传来阵阵狗叫声,但是他们只是叫了大约2分钟便不叫了,我想应该是我骑的驴子和这些狗很熟的原因吧,狗叫也是好消息,至少说明这山头确实是有贝都因人居住的。又过了快一个小时,我看到远处有一团篝火,四五个贝都因人围坐在那里喝茶,驴子兄弟很好地完成了使命。
篝火旁的贝都因哥们还是很热心的,他们纷纷招呼我坐下来一起喝,我自我介绍说我是穆罕默德的朋友,来自中国。
寒暄过后,穆罕默德也“拍驴赶到”,他提议我带着相机,去外面走走,看看他们美丽的家乡,在外面刚走了不远,忽然听到远处黑暗的地方有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孩子在用英语打情骂俏,从那个女孩子的标准的发音能辨认出绝对是欧美人。太尴尬了。
第二天离开的时候,我见到了昨天的欧美女孩,她来自美国,和我一样也没票。离开的时候,她还和其中一个佩特拉男孩还来了一个吻别。贝都因人果然很风流,欧美人果然很开放,我心想。
后来和这几个贝都因人混熟了,他们纷纷和我炫耀他们曾经把过多少洋妹子,经常开玩笑取笑我,说我没有他们贝都因那样勇敢,没勇气像他们一样去catchfish!翻译过来就是去山下把妹,可是我住在没有水山洞里,已经两天没洗脸了,蓬头垢面的我哪里有自信去和来自世界各地的美女游客们搭讪!
佩特拉古城
骑着驴子穿过佩特拉的沙漠
和贝都因人一起睡山顶、睡山洞
佩特拉这里遍地是古迹,以至于约旦的文物部门不得不派人监管,禁止贝都因人在自家院子里“自行考古”,破坏旅游业。他们本是这里的居民,住在山上的洞穴里,与世隔绝。政府开发了佩特拉景区作为旅游景点,他们的生活也被打扰,为此政府专门安排了新的定居点,这就是贝都因镇,但是很多人还是会偶尔去山洞里睡,他们喜欢这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感觉,不过我想估计再过个几十年就没人愿意在山洞里睡了,毕竟山洞里的设施还是简陋多了。
我和穆罕默德有时候晚上就住在他们的贝都因镇里,有时候住山洞,因为山洞里太闷热,我们就睡在佩特拉山顶的岩石上。说实话我并不适应这种生活方式,睡山洞里还好,但是睡在岩石上就有些挑战了。夜晚佩特拉的山风特别的大,特别冷,而且就算在这么冷的地方,还是有蚊子不断来骚扰你。到了清晨6点左右,太阳升起,阳光非常刺眼,照得空气都十分炎热,并且昼夜温差极大,但贝都因人已经习惯了。他们说如果让他们长期住在贝都因镇里,那么他们将不再是真正的贝都因人了。
天天白住人家的地方也很不好意思,正好有一天穆罕默德问我有没有兴趣和他们一起去做生意,我赶忙答应。
佩特拉总是在上午9点才开始繁忙起来,狭长的蛇道在迎来阳光的同时,也迎来每日例行的大批观光客,他们中有皮肤晒得红红的欧美人,也有衣着讲究的亚洲人,在和贝都因朋友做生意的几天里,见到很多日本人和韩国人,大部分游客都例行公事般地拍照留念,很少有人驻足。他们长途跋涉,来到这里,只是为了骑着骆驼在佩特拉拍几张照片,然后发给自己和亲朋好友说:“是的,我亲眼见证了这一奇迹!它真伟大!”最后登上旅行团的大巴离去。不过有时候也可以理解,毕竟这里太热了,又干又热。
在佩特拉景区里能遇到很多贝都因人,有钱的做着骆驼生意,差一点的做驴子生意,但是高达90JD的门票收入,约旦政府是一毛钱都会不分给贝都因人的,只是允许他们在景区做一点儿小生意,不过近来贝都因小孩的教育问题引起了很多组织的关注,一些组织呼吁游客不要给小孩子钱或者礼物,因为那样他们的父母就更不会送他们去学校接受教育了。不过还好,我只是在小佩特拉见过拉着我的衣角问我要1美元的小孩,在大佩特拉景区要钱的小孩子一个都没见到过。
如果路途经过了佩特拉景区唯一的一家餐馆,游客便开始少起来,旅游团大多不会到这儿来,更不会去远在山顶的修道院,但是若要去山顶的修道院,只能骑驴或者依靠自己的双腿,我自己就亲自从修道院山下走了一遍,往返一趟足足用了我将近两个小时。
由于我长着一张亚洲人的脸,很多亚洲游客愿意相信我,我也真诚地告诉他们去山顶的修道院很远,需要大约两个小时,他们嫌累的话,可以花5JD骑驴子上去,或者是给他们推荐骑驴子到不要门票的小佩特拉或者贝都因镇,参观现代化的贝都因人生活。我还为此发明了一套推销驴子骑行服务的叫卖口诀:
“Donkeyup,Donkydown。”
“DonkyTaxineverletyoudown。”
异族婚礼,别样风情
在贝都因镇住了一段时间后,我渐渐得到了当地人的认可,有一天我被邀请参加一个当地人的婚礼,为了表示对贝都因人的尊敬,我特意问穆罕默德借了套他们的传统服饰。后来证明这个友好的举动赢得了他们更多的好感,可惜还没有见过新娘。一位贝都因人告诉我,今天是婚礼的第二天,传统的贝都因婚礼会持续五天,并且在婚礼的前三天,新娘都是只待在娘家的。
婚礼仪式举行的地点是新郎家的院子里,亲朋好友坐在一起喝茶聊天,不断有人走到前面为新郎高歌一首,以此表达对新郎的美好祝愿。估计因为我是唯一一个中国人的缘故,特别受到这里调皮小孩子的关注,骗我说:“看!你脚下有条蛇!”“看!你裤子上有个蝎子!”后来有一位长辈实在看不下去了,也许他认为这样对我是有些不尊重的,也许他认为我和那些小孩子的互动也扰乱了婚礼的秩序,长辈于是把我安排到了和那些年长的老前辈们坐在一起。
有的年轻人在佩特拉景区见过我,在婚礼现场还不忘调侃我一下,问我要佩特拉的门票,还装模作样拿出手机说给警察局打电话了,让我在原地等待警察来抓我。
长者们也对我比较喜欢,忽然有个人走到台前说今晚有一个来自中国的朋友也来参加新郎的婚礼,我当时感觉很是受宠若惊,还邀请我上台前去和他们一起去唱歌跳舞。虽然我不会唱他们阿拉伯语的歌曲,但是我还能打拍子啊,并且微笑是最美丽的世界语言,没有语言咱还有肢体语言和笑容。
婚宴终于开始,有人拿着一个壶来到每个人身边,我一开始还好奇这是干什么用的,原来这是让大家洗手,因为贝都因人是用手抓来吃饭的。
婚宴上的大餐来了——骆驼肉手抓饭,骆驼是贝都因人最珍贵的财产,所以只有在结婚这种大喜的日子,他们才会宰一头骆驼来招待亲朋好友,作为从小只用筷子吃饭的华人,我当然没有过用手抓着吃饭的经历,但是当时为了更好地入乡随俗,我也不客气地和当地人一样用手抓着吃了很多。
饭后有人过来恭喜我,拍着我的胸部说说:“恭喜你,你将会变成superman的。”贝都因人们都认为,吃了骆驼肉后的男人,会变得更加的强壮。
饭后我找到新郎,给了他10JD的彩礼。在参加婚礼前我已经和穆罕默德了解过了,当地也有上结婚彩礼的习俗,少则5JD,多则20JD,我给10JD的礼金完全不会失掉礼节。其实贝都因上彩礼的过程非常有趣,也很人性化,完全不同于我们的公开记账,贝都因的新郎婚在宴会结束后,会站在院子门口欢送宾客,这时候大家纷纷过去和新郎握手拥抱,在此时,宾客把钱折好放在手心里,在礼节性握手同时送给新郎,然后新郎再把钱放进口袋,彩礼钱的多少全凭大家平时的感情,新郎也完全不知道对方给了自己多少彩礼钱。
婚礼上的主食——手抓骆驼肉
不自由,毋宁死
贝都因人是阿拉伯民族的一部分,以游牧为生,沙漠旷野之如他们,就同海洋之如鱼群,他们的名字在阿拉伯语里意为“荒原上的游牧民”。贝都因人酷爱骆驼,这个就和我们藏民爱藏獒是一样的,他们常说:“没有骆驼,就无法想象如何在沙漠生活下来。”
对沙漠中的居民来说,沙漠不仅是一个可居住的地方,还是他们的神圣传统的守护者,是他们纯粹的语言和血统的保卫者,是防范外界侵略的第一条防线。说到沙漠,就不得不提贝都因人的另一个好朋友——椰枣,椰枣是这里最普通也是最有营养价值的水果,很甜,含糖量很高,每天吃一些椰枣绝对不会低血糖。椰枣泡在水里,泡到发酵,就成了他们最喜欢的饮料。枣核碾碎后,做成饼,就成了骆驼最爱吃的美味。
椰枣确实好吃,我在埃及西奈山下的度假圣地达哈卜就经常吃椰枣,因为这里到处是椰枣树,有时候酒店老板还去他们酒店院子里的椰枣树上摘一些椰枣给我们吃,这种感觉很好。
贝杜因人、骆驼和枣椰,是沙漠中一切生物的三位一体的统治者。再加上沙子,就构成沙漠里的四大主角。
沙漠缺水;天气炎热;走出的道路经常被黄沙覆盖;食物缺乏。这四件外人看来十分恐怖的事,在战争时期却是贝都因人的忠实盟友。习惯游牧生活的他们,不屈服于外来的束缚。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性格。
《阿拉伯通史》的作者美籍黎巴嫩裔作者希提,在他书里对沙漠里的游牧民族有段很有名的评价:
“游牧人,作为一个类型来看,现在和过去完全一样,将来仍然是这样。他的文化模型,永远是一样的。变化、进步、发展,都不在他所愿意遵守的规律之列。他受不到外来的观念和风俗的影响,所以他的生活方式,仍然是他的祖先的生活方式——住在用羊毛或驼毛织成的‘毛屋’里,用同样的方法,在同一牧地上放牧绵羊和山羊。养羊、养驼、养马、狩猎和劫掠,构成他主要的职业。照他的想法,这些事才是男子汉值得干的职业,农业和各种工商业,是有损威严的。倘若脱离了那个环境,他就不是一个游牧人了。在肥沃的两河流域的新月地区,有许多帝国灭亡了,又有许多帝国兴起来,荒凉的沙漠里的贝杜因人,却依然如故。”
我觉得坚忍和耐劳是他们的美德,故能在恶劣的的环境里生存下去。可是消极也是这种美德的坏处。宁愿消极地忍受,也不愿想法改变自己所处的景况,可是这个世界在变化,随着旅游业的开发,贝都因人也开始发生着变化。
贝都因人穆罕默德告诉我:“在以前可是无论多穷,生活多窘迫,他们都坚持着贝都因人传承千年的信条——不自由,毋宁死,他们放荡不羁,向往自由。即便遇到了肥沃的土地,也绝不愿意安定下来从事农业,而是周而复始上演一场场漂泊,他不喜欢也不能适应外面的世界,就算旅行他只能去阿拉伯国家,如果让他去什么美国、日本、中国生活,他宁愿去死。”是啊,放荡不羁的贝都因人又如何能忍受世俗的约束。
正如我们背包客,也终究将回到各自的城市里继续我们的生活,贝都因人,终究是属于佩特拉的风、沙、还有那灿烂的星辰。
嫁给一个贝都因人
——“为了爱情,你愿意嫁给一个贝都因人吗?他们桀骜不驯,同时坚韧果敢,他们是沙漠中最正统的游牧民族。”
——“当然愿意。”
——“为此,你要和你家男人睡山洞、养骆驼、打饼、烧水、煮茶、穿黑袍、游牧于沙漠之中……你还愿意吗?”
——“那个……我们要这样子生活多久?”
——“一辈子!”
一千个女孩子就会有一千个答案,但是我想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是:“这个嘛……我再想想。”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张居正 崔老道捉妖之夜闯董妃坟 泡沫之夏(全集) 原生之罪 你好,旧时光 明月如霜:全3册 我在西藏这些年 兄弟 当爱情遇上科学家 人鱼恋爱法则 女不强大天不容 爱的天空下雨了 我想和你过好这人生 江先生,你心动了 大周小冰人 军装下的绕指柔 沙海(合集) 最慢的是活着 如果你爱我 致命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