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国王更衣,换了袍服和冠帽,衣帽式样与汉朝黄门官的穿着相类同。国王乘坐龙辇,龙辇中是朱漆描金座位。前后十六人用四根大杠将辇抬起来,辇高与盖檐相齐,仪仗队列首先是四对大方旗作为前导,紧随其后是六对仪仗长杆刀、六对仪仗长杆枪。后面还有十多对形状如月斧、画戟和狼牙槊的仪仗用具,都是柄长一丈多。还有一顶三檐大红伞、两组金鼓乐队夹杂其中。靠近龙辇的位置,侍从依次手举四对长杆大鸡毛帚、一对大翎毛扇、一对形如满月的团扇、一把大兜扇和两对提炉。扶龙辇的,都是紫金大夫和翻译官等,他们步行随龙辇前进。又有装束如红衣人的十多位儿童,分别手执拂尘、团扇等物,也扶着龙辇前行。
国王到天使馆后,与追封礼仪时一样,向册封使拜谢。从王府到天使馆途中,皆分路段进行了精心的点缀布置,或编一道矮竹篱,旁边排列着盆花;或垒起假山,四周栽植松柏树木。鹿鹤造型几可乱真,纸扎花卉群芳炫目,简直让人目不暇接。
按照旧制,逢五的日子国王要派遣官员向册封使请安,逢十,国王要亲自上门拜谒,但册封使再三辞谢,于是逢十的日子,国王便不再上门,派国相来参谒。国相参谒时,根据礼仪制度,册封使在厅堂摆设公座,国相和三法司行礼,册封使离开座位起身站在旁边,并回以拱手礼。随后,紫金大夫端正站立,其余人等端坐椅上,静候紫金大夫行叩首礼后退立一旁。从官相见,只是按照交际礼仪,相互长揖而已。
根据《琉球国传》的记载,自汉朝时琉球建立天孙王朝以来,国王都姓尚(注:史载,1430年,才由明宣宗赐姓琉球统治者“尚”姓),直到明朝洪武初年,才与中国确立宗藩关系,奉中华之国为宗主国。
琉球原本有山南、山北、中山三个王国,直到本朝初年才合并为统一的中山琉球王国。琉球国四面全是山地,却并没有高峰,也没有城郭,国境约宽数百里,中间分为三座府城,国王居住在首里府,也叫“守礼府”,执掌国政的重臣也居住在这里。第二座府城是久米府,明朝永乐年间很多中华居民迁入此地,教给他们当地的文章经籍,有二十四姓,此后世代居住于此,负责整理公文案牍,类似于中国的翰林院一样。第三座府城是那霸府,所居住的都是商贾人士。琉球国的官宦,都是世代为官世代享受俸禄的,虽然也仿照唐朝制度,以科举作诗来选拔读书人当官,但真正应考的其实都是官宦子弟。
琉球国铸造并使用的钱币称为宽永,其他国家的一两银子在此可兑换一千六百文宽永钱。琉球国的刑罚中没有斩刑、绞刑、枷刑和号刑,有人犯罪则送到三法司追究查办。罪责轻的,用杖刑拷打;罪责重的,给他一只独木舟,连人带舟逐入大海,任他孤舟漂泊,最后一纸诏书将他发配充军;罪大恶极难以平民愤的,则剖开他的腹部将他投进海中。
琉球国居民的主食为红薯。红薯一年三熟,每担的价格不过百文钱而已。也种植粟谷、小麦、稻米和土豆,但这些农作物,当地人却嫌吃不饱肚子,只在来客预备宴席时再派上用场。琉球人多穿麻布衣服,不崇尚养蚕种桑。
隶属于琉球国的岛屿,共有三十六座,有的距离府城很远,有的相对较近,却都隔着重重海洋。家禽鸟类同中国大致相同,倒是长鳞和长介甲的,大部分都是海洋生物,有一种大海虾如量米的升斗那么大,还有一种大螃蟹形状大小如草编斗笠。而鱼类,或红或蓝,色彩斑斓,难以用文字来形容,味道却很腥,也不好分辨到底是好是坏。琉球国出产烧酒,也出产红酒,还有一种白酒看上去像乳浆,是琉球国的女子将米粒嚼碎后酿造的,味道较甜,只略微有些酒气罢了。
在琉球国,几乎看不到身材高大彪悍的人。此地物阜民丰,治安良好,从没听说过有偷盗事件发生。街市中没有店铺,也没有茶馆酒店。房屋四周布置了很多抵御潮水的设施,房屋不是很宽大,也没有三间通连的大房间,四壁用木板加以固定。室内都铺着高出地面两尺多的地板,地板上铺着类似于席垫一样的厚布,名为“踏脚绵”。不论男女,都是席地而坐。门窗上凿出两条细槽,门窗底部嵌合在细槽中,将门窗来回推拉重叠,可以将门窗开启或关闭。柱子都是方形的,看木质像是黄杨木,打磨得非常光滑细腻。
房屋的庭院前也有假山,造型大多是中间凹陷,形态玲珑别致,平地上铺了白沙,四周植了花卉树木。整个场景放眼看去,是花光树影错杂相映,花卉山石各尽其妍,一派清幽盎然。也有在四周编竹为篱笆的,而房屋则掩藏于竹篱之内,更是绿荫扑面,蓊郁宜人了。琉球国这样的民居终日都是寂静的,行人稀少,也听不到吵架斗嘴的声音,只偶尔传来悦耳动听的丝竹弦歌之声。
天使馆的西边有女子集市,集市中的所有器皿、食物、布匹、旧衣、新鞋等等,都由妇人放在头顶上一一运来。到集市后,妇人便坐在地上出售商品。这些妇人当地人称为“爱姨”。琉球国凡是负重的活计,男的都用肩膀挑,妇女则用头顶戴。令人称奇的是,无论是米粮、油酒,还是包裹、箱笼,即便是重达百斤,这些妇女都能够将它们顶在头上,从来不用担心会倾覆坠落下来。
琉球有医师却没有占卜师和星相术士,有和尚无道士,也没有优伶艺人和尼姑。
境内有一座寺庙名为“乐善”,位于天使馆后面,一道竹篱笆,低矮的庙宇,寺庙的外墙也没有涂丹漆,环境却是幽雅宜人:寺院内曲廊环绕,浓荫蔽日;庭院中开凿出一方小水池,池水清澈,金鱼游泳。整座寺院,绿树小池,竹篱曲径,不闻钟磬之声,不见尘俗之念,颇有世外幽趣。
还有一座定海寺,位于那灞港那条长虹形的石堤中间,北面便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琉球国也有孔庙,在天使馆东面约半里处,规模样式与中国大致相同,只是庙殿和庙庭比较矮小,每天分派没有位阶的士族子弟、也就是秀才轮流值守。
琉球国的冠服制度规定,男子年满十六岁便要剃掉头顶中心的头发,留下周围的鬓发,挽成发髻,上面插一枝长约三寸的梅花簪。梅花簪的使用也很有讲究,国王和国相、法司官用全金打造的梅花簪;紫巾大夫插金花银柱梅花簪;其余官员统一用银簪;而黎民百姓则用铜簪。帽子的式样为长圆形,帽顶方平,很像僧尼所戴的帽子,而前后两边有黑色的折叠纹。
有职业的人戴红绫头巾,大夫级别的戴黄绫头巾,紫金官以上级别的戴紫绫头巾,国相和国舅则戴紫色锦缎头巾。普通百姓戴深黑色荷叶巾,地保戴绿色麻布头巾。
琉球人的衣服大体来说形如道袍,长领,袖筒宽约一尺四五寸,颜色大多流行红色和青绿色,家常便服的颜色则各随自便了。衣服外面要扎一根宽约四寸多的带子。
从国相到普通百姓都穿草鞋,当地人称为“撒霸”,式样与中国的草鞋类似,却从鞋底部位向上引出一块横梁,再与一根高约半寸、同样从鞋底立起的中枢相连,穿时将脚背套进横梁,用脚大拇趾和脚二拇趾夹住那根中枢。因此,琉球人左右两只袜子的顶部都会各开一叉,以方便脚趾夹住“撒霸”的枢,左右两只袜子是不能弄错的。袜子很短,穿在脚上只到脚踝,然后用带子扎起来,男女穿袜都是这样。
琉球的女子是不缠小脚的,也不刮脸除细毛,不穿耳洞,头发不梳成发把,却用头油和发腊涂抹后,挽在头顶正中,看上去形如牡丹,这就是所谓的牡丹头,非常光亮,像涂了油漆一样。女子所用的发簪长七寸,像小指头一般粗,上面刻了八角形楞槽。簪头形状如调羹,向前面倒插着。簪子的材质是金还是银,也要看品级而有所区别,视夫人的品级而定。民妇则用兽角簪或玳瑁簪。
琉球女子所穿的衣服也和男人的长袍一样,却长及地面。女子的衣服不束带,也不系扣,将里面的衣襟放进裤腰内,走路时,用右手拽着外面的衣襟。尚未出嫁的女子,则在衣服外束一条汗巾以示区别。衣袖宽窄不一,也有宽至两尺多的。琉球女子年过三十后,要在手背刺上黑点纹身,年纪愈大,黑点也愈多,到老年后,手背上几乎全黑了,这其中有什么风俗缘故,实在是解释不清。
琉球人的交际习惯是:每逢有客人上门,客人总将“撒霸”脱下放在门外,进门后坐在地上,这时主人出来,相互行鞠躬点头礼。然后,必有一个侍童端着桃形茶壶,斟上半杯茶,主人接过后举起敬给客人,客人接过茶杯,高举到与额头平齐的位置再饮用,这样做是为了表示对主人的敬意,递接其他物品也是一样。
客人来后也抽烟,每人面前各放一只烟具筒、一只炉子和一个痰盂,这些物品总称为“打巴古棚”,因为烟称作“打巴古”,烟盘称作“棚”,所以合称“打巴古棚”。烟筒的长度只有一尺多,烟味却非常辛辣。主客相向对坐后,或者清谈,或者下棋,疲倦了则就地躺卧休息。
每逢举行宴会,总是十分节俭,菜不超过四样,用一个分格的黑漆菜盘分开盛装着。酒也只有一小杯,用朱漆小盘子托举着,在桌上一一传递着饮用。酒醉时便或坐或卧,或歌唱或呼喊,纵情而为,尽兴而乐。
琉球人将吃饭称作“屋满”,将米粥称作“渥该”,吃称作“三小里”,鱼称“游”,肉称“犔”,鸭称“鸭飞拉”,蛋叫“科甲”,猫称“抹牙”,油叫“暗淡”,米称“科”,去叫“一逈”,今天叫“初”,明日叫“阿爵”,游玩叫“阿嬉脾”,拿来叫“莫给科”,好称作“秋喇沙”,不肯、不要、不好统称为“没巴歇”,不懂叫“悉各朗”,一叫“抵几”,二叫“打几”,三叫“米几”,四叫“又几”,五叫“一几几”,六叫“荣几”,七叫“捺捺几”,八叫“牙几”,九叫“谷谷奴几”,十叫“拖几”。只有茶仍然叫“茶”,衣架还叫“衣架”。衣称“衾索”,面叫“索面”,面又叫“木吉利果”,大约茶、衣架和面这三样物品是从中国出产流入的,所以仍沿袭了旧有的名称。琉球国的花卉品种十分繁多,不能一一详细介绍。其他物品的称谓,一般都是有读音却没有对应的字来表述。
琉球国也搭台唱戏。册封使来了,便在王府的便殿前搭一座戏台,戏台与台阶等高,方圆面积三丈左右。戏台幕后有一株高大的松树,树枝旁逸斜出,甚至伸到了檐外。戏台上布置了很多彩绸,却没有张挂灯笼。歌舞演员并不是专职的艺人,而是由官宦子弟充当,年龄都在十六、七岁左右,是没有老年人演戏的。
开演时,不设开场锣鼓,只听后台有连续击打竹板的声音,很快便见一个人扮演的老年角色,头戴荷叶巾,身披深黄色如鹤氅一样的大襟衣,腰上扎一根蓝色带子,手拄藤木拐杖,雪白的胡须随风轻扬。老人所率领的八名男子,均梳着高高的发髻,身披红底白花长衫,腰束黑色布带,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根带花的枝条绕场舞动,仿佛堆叠花朵的样子。随后,又有孩童摇着鼓在这八名男子中间穿来绕去,此时,有歌声从后台飘出,没有笙笛伴奏,只用简单的弦索乐器加以伴和。
戏台幕布向上开启后,首先对剧本关目作说白介绍。这是琉球国天孙氏开辟琉球,以歌舞展现太平盛世的故事,戏名叫作三祝舞。
又听到竹板响起,戏台上出现四名女童,发髻上插着金凤花,额前束着紫绡帕发带,身披曳地大红长衫,外面罩一件板金镶嵌深黑色的纱背心,每人手拿两柄折扇,从后台鱼贯而出,最后一边舞扇唱歌,一边依次退下戏台。这叫作扇舞。
下面开演的是一段传奇,戏名叫《天缘奇遇儿女承庆》。先有一名生角上场,青衣黑帽扮作樵夫,樵夫名叫铭苅子。随后又有一名面貌姣好的旦角上场,梳着高发髻,后面的头发披垂在肩上,外罩白绸五彩印花曳地长袄,内衬银红衫子,肩上披一条大红飞天风带,扮作仙女从松树上下到戏台中心,将风带解下挂在树枝上,然后模仿沐浴的样子,表示仙女来到了凡间正在沐浴洗濯。此时,樵夫铭苅子发现了仙女,将仙女作飞升之用、此时挂在树上的风带藏了起来。仙女丢失风带后无法飞回天宫,因此非常惶恐,便与铭苅子有了一番对答,最后彼此结为夫妇。
故事的高潮部分在几年以后,两人先后生养了一对儿女,女儿取名真鹤,已九岁;儿子取名思龟,这一年刚满五岁。这一对小儿女由七八岁的儿童扮演,唇红齿白,稚嫩可爱,妆扮衣着也非常贴近角色。这一天,仙女将儿女骗到榻上睡熟,忽然找到了那根遗失许久的风带。仙女思归心切,于是慢慢登上松树,借助风带的神力即刻便要升天回宫。仙女此时低头看见一双小儿女,心痛不舍地哭泣起来。儿女被哭声惊醒,急忙追赶到树下呼唤着仙女,仙女已经升到松树顶端了,就在此刻,忽然一团白云从天而降,迷住了去路,也遮住了仙女的去向。那些云朵都是用棉花连接在一起做成的。闻声赶来的铭苅子也追赶到树下,与儿女一起仰头对着松树大哭。此时,戏台上忽然出现一位琉球大夫,向铭苅子问明情况后,将此事启奏给国王,国王对铭苅子的经历颇感好奇,又怜悯这一家人的遭遇,于是赐给父子官爵和俸禄,并将他的女儿收入后宫抚养。
这是琉球开国时的故事。戏台场后就地借用的那株松树,是专为这段传奇作道具使用的,戏台则因地制宜就近搭在了它的附近。这株松树非常高大,已经是树龄百年的古木了。
又听到竹板响,四名小旦扮成的美丽女子,装扮与前面的仙女一样,只是少了风带,头上顶着五彩斗笠,跳着曼妙的舞蹈、和着弦索启唇轻歌,婀娜多姿地上场亮相。跳了一会儿舞蹈,她们各自除下斗笠拿在手中,上下盘旋翻转着走进后台。这是所谓的笠舞。
接下来又开演一段传奇,戏名叫《君尔忘身救难雪仇》。一位童颜鹤发的花脸角色,脸颊两颊染着红胭脂,头戴黄色缎金风帽,身穿古铜色绸缎长衫,外面罩一件天蓝色金云龙背心,腰插宝刀,手拿兜扇,他自称按司,名叫八重濑。所谓“按司”,好象是琉球国诸侯郡王一类人的称呼。
这位八重濑按司路上遇见了玉村按司,见玉村的夫人容貌美丽,顿生邪念,于是杀了玉村按司,抢走了他的夫人。这位夫人十分刚烈,抵死不从,最后自杀身亡。玉村按司的儿子为躲避追杀,逃到了平安大主家藏匿了起来,此时八重濑四处搜寻,意欲斩草除根。玉村按司有位仆人的儿子名叫龟寿,见主人家遭此劫难,便辞别了母亲,投身到平安大主家,见到藏匿在此的小主人后,愿意为小主人作替身,准备让平安大主将其献给八重濑,以代小主人一死。小主人坚决不从。这一节剧情与戏剧家李玉所写传奇《一捧雪》中,莫怀古的仆人莫成舍身救主、代主人而死的情节有点类似。最后经过一番劝解,小主人终于同意了龟寿当替身的义举。
平安大主于是将计就计,让家将吉由将假托为玉村儿子的龟寿捆绑起来,献给了八重濑。八重濑将龟寿关入监牢,想先让他受尽折磨最后再杀死。吉由也顺势假意投降到八重濑帐下,准备伺机行事。恰逢一位名叫波平的人,是玉村按司原来的大臣,此时举旗起义,并与平安大主合兵一处,奉玉村儿子为小按司,以报杀父之仇。大军一路过关斩将,经过一番拼杀,将八重濑杀于军帐之中。又救出义士龟寿,仍然拥立玉村儿子为按司。
这是明朝时琉球国统一之前,分山南、山北和中山三个王国时的故事了。戏台上小按司的扮演者是十二、三岁长相俊美的男童,衣着打扮很像《白蛇传》中水中斗法的小青,只是没有穿裙罢了。这场戏,凡厮杀场面都不在台上表演,演员只在幕后擂鼓叫喊,营造出拼杀的气氛而已。
又听到竹板响,见四名男子头上系着红帕巾,身穿花袄,腰间扎着宽带,腿上缠着绿绸布,手拿羯鼓,咚咚地敲着。随后又有装束与男子相同的四名童子,则手拿短竹击打,发出“角角”的声音。演员们用脚踏地,满场走动,一边敲击一边舞蹈。这叫羯鼓舞。
下边的节目又是一段传奇,戏名为《淫女为魔义士全身》。戏台上走出一位小生,年纪大约十五六岁的样子,他扮演的角色是久米府中一名汉人的后裔,名叫陶松瑞。陶松瑞头上戴一顶细软草编织的斗笠,式样如中国官员夏天所戴官帽的主体帽胎,却有小铁锅那么大;身穿月白色绸衫;手中拿一柄短短的拐杖,去往首礼府探亲。天色已晚,陶松瑞走着走着便迷了路,见山下村庄有灯火,于是去村庄投宿。
随后一名旦角扮演的村姑走出来,她热情地邀请陶松瑞住到她家,自称母亲去世父亲外出,她一人在家独守,愿意效仿昔日巫山神女向楚怀王自荐枕席那般,与松瑞行男女之事。陶松瑞以男女授受不亲之语来劝诫村姑,村姑不听,并要强行逼迫陶松瑞就范,争执中陶松瑞脱身逃出。村姑恼羞成怒,紧跟其后追杀陶松瑞。
陶松瑞逃到了万寿寺,一名法号普德的老僧,将陶松瑞藏于一口大钟下。戏台上的那口钟简直惟妙惟肖。村姑追到寺庙,遍寻陶松瑞不见,便仰天大哭,又发疯般离寺庙而去。见村姑离开,松瑞从钟下出来,村姑却突然转回,也钻入大钟下,瞬间变作魔鬼,头上长出两角,面貌极其狰狞,手拿两柄大斧,准备动武继续追杀陶松瑞。在这关键时刻,寺僧普德双手合十念起了咒语,那恶魔顷刻乘风化为乌有,陶松瑞终于得以毫发无损地全身而归。这是琉球国近代的故事了。
戏台上忽然又出现演员扮演的一大一小两只狮子,在台上热热闹闹地跳跃盘旋,然后走下戏台。歌舞到此全部结束,这便同中国唱戏到最后所谓的“大团圆”一样了。
琉球国也有妓女,称为红衣人,所住的居所被称为红衣馆。按以往的旧例,每逢册封使来琉球举行册封大典,准许妓女进天使馆伺候。但自从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赵介山状元担任册封使时,传谕不准册封团一行进入红衣馆,以后便成了定例。琉球自国相以下官职人员都有相好的妓女,每月为妓女花费的脂粉财物等,论金钱也不过四五六两而已。
若册封使来到琉球,官府则不允许当地人擅自进入红衣馆,防止与册封团的人为争妓女而生事端。中华人每到红衣馆,见到有中意的妓女,立刻报价十倍,待定情好合后,必会赠给妓女一支银簪,妓女戴在头上,是颇引以为荣的。因民间女子只准戴角簪,只有妓女在中华人赠予的情况下才作为特例允许佩戴银簪。银簪的款式形如荷花的花瓣,簪柱比较长,每支银簪约重五两。妓女的衣装形式多样,没有固定的款式。有穿白底青花衫,内衬大红抹胸的;有穿五彩印花衫,腰束紫色绉纱汗巾的;有穿绿底五彩白花衫,腰束红纹丝带的,个个薄施脂粉,丰致嫣然,令人消魂。这些妓女大多能歌善舞,或弹三弦,或鼓古瑟,或坐地而歌,或起身而舞。
这些妓女都没有子女。八九岁起,她们便被卖入红衣馆,接受歌舞学习训练,遇到对自己中意、相互交好的客人后,得客人的资助积财赎身,赎身后买一个年青漂亮的婢女,自立门户成为新的红衣馆主人。年龄稍大的妓女都有旧相好,所以基本没有嫁人从良的例子。
红衣馆都是门向朝南,前面空出一间做成带窗的长廊,后三间为卧室,三面都是木板墙,上面设计成顶格,地面铺着洁净柔软的脚踏绵,踩在上面感觉像登上了大床一样。房间内也有箱笼、衣架、书画等物,摆放陈列着古铜器、瓷瓶、水壶、酒杯、碗、茶具、温酒器等等之类的物品。
房檐下也常会开凿一方小水池,水中养着几尾金鱼,围墙下植着几株芭蕉和铁树。其中有一种名为“佛桑花”的植物,叶似桑叶而花如蜀葵,花开千瓣,各种颜色都有,其中大红色的开得异常娇艳。
琉球国男性一般用团扇,而女性多用半月扇。晚上睡觉时,则以一张大席垫铺在内室正中,上面罩一顶大床帐,再加上被子枕头之类。也点灯烛,式样像风灯而比风灯高,外面糊上白纸,中间燃油点火,上方有横木,可以用手提着随身携带,也能随处放置,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落地。烛是用纯蜡制成的,一根烛可以点一个通宵。
琉球国其他生活起居和饮食方面的习惯,与中国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看小说,630book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我的电影宇宙 陆云我的七个女神姐姐小说免费阅读 英雄无敌之隐藏建筑大师 重返1988陆峰全文免费阅读 镇国战神叶君临免费阅读全文免费阅读 天王殿夏天小说免费阅读完整版 我哭了,我装的 大唐:我成了玩家眼中的bug 傅少钦与沈湘免费阅读全文 重生后我嫁给了渣男的死对头免费阅读 团宠妈咪爹地又扒了你马甲 诸天:始于雪中 救世主降临 护国龙婿萧战穆如雪全文阅读免费 霍先生撩错了全文免费 秦城苏婉小说全文_免费阅读笔趣阁 小说乡村风流小神医 不归妖路 人在洪荒,看热闹不怕事大 白莲花校草alpha装O后[穿书]
好书推荐:揉碎温柔为夫体弱多病和情敌在古代种田搞基建我有了首都户口暗恋指南星际双修指南我只是一朵云瑜伽老师花样多妈宝女她躺平爆红了你不能这么对我带着战略仓库回大唐背叛宗门,你们后悔什么?重生之护花痞少许你三世民国重生回到古代当夫子太子殿下躺平日常我的外甥是雍正公主 驸马 重生重生宠妻时光盗不走的爱人古穿今之甜妻混世小术士高手她带着全家翻身借一缕阳光路过爸爸偷了我的女朋友的东西后妈卷走40万失踪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