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同上。
8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殷墟发掘报告(1958—1961)》,第200页。
9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大司空:2004年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4年。以下有关该遗址的基本信息、数据及图片,未注明出处的,皆出自该书,不再详注。
10发掘报告记载两只手都被砍去,但从照片来看,应为一只手的手骨。
11安阳市博物馆:《安阳大司空村殷代杀祭坑》,《考古》1978年第1期。
12同上。
13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殷墟发掘报告(1958-1961)》,第94页。
14同上,第98—99页。
15同上,第55页。
16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殷墟新安庄西地2007年商代遗存发掘简报》,《考古》2016年第2期。
17如想了解殷都各族邑人祭的基本情况,可参阅陈志达《殷墟》,文物出版社,2007年;以及杨谦《仪式与晚商社会》,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6年。
18安阳市文物工作队:《殷墟戚家庄东269号墓》,《考古学报》1991年第3期;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38页。
19参见曹芳芳《殷墟戚家庄东墓地墓主身份辨识》,《考古》2014年第4期。
第二十二章纣王的东南战争
1999年,在殷都通往南方的大路边的刘家庄北聚落,发掘出一座贵族墓葬,编号为刘家庄北1046。
墓主是一名商朝高级武官,统治着一个叫“牌”的部族,随葬有各种铜礼器33件,铜戈和铜矛50多件,此外,还有大量玉器和陶器。这座墓很幸运,从没有被盗掘过,所有物品和殉人都处在入葬时的位置。
该墓使用了六人殉葬。棺木右侧的a是一名少女,头被砍下,人头位置放了一件青铜羸,里面盛着她的头颅。随葬的还有被切成大块的猪肉、牛肉和羊肉,以及一只煮在铜鼎里的鸡。
为何要把人头放在蒸锅里,难道是蒸熟的吗?通常,殷墟出土的其他人头大都是光润的棕黄色,头骨断茬呈锯齿状,但刘家庄北1046铜赢里的这颗却颜色灰暗,断茬整齐,说明人头已经被蒸熟。
在这之前,考古队曾在王陵区259贵族墓发现随葬铜甑中装着人头,但当时没有在意,认为它可能是偶然掉落进去的。而刘家庄北的1046再次出现这种现象,说明殷都确实有蒸食人头的做法。
王陵区259属于殷墟二期,刘家庄北1046属于四期,看来这种食人方式一直存续到商朝的终结。2
盛人头青铜羸
经鉴定,刘家庄北1046铜颠里的这颗人头是一位十四五岁的少女的,这里我们姑且叫她“鼾女a”。而对颠女a牙齿的同位素鉴定发现,她生长的主要地区并不是安阳殷都,而是在更东南方,可能是淮河流域;她的牙齿也没有龌齿现象,说明在生前,食物主要是蛋白质而非淀粉,地位应该较高。3
那么,淮河流域部落的上层女子,为何会成为殷都的殉葬人,而且是作为食物而被殉葬?原因可能在于商朝对东南地区的征伐。
周文王占算的南征
东方和南方的土著,商人称之为“夷”。《左传o昭公二十一年》载:“纣克东夷而陨其身这是商王朝终结之前的一场宏大的征服运动,留下众多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易经》中也多次提及周昌为纣王占算作战的吉凶,很可能他也参加了纣王时期某些征伐夷人的战争。
比如,离卦上九爻曰:“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获匪其丑。无咎。”意为王得到这个占算结果就出征,有大喜庆之事,斩首很多敌人,还会有些意想不到的收获,没有灾祸。明夷卦九三日:“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卦名“明夷”比较难解释,但“南狩,得其大首”的意思较明显,是说王亲征南方,得到了重要人物的首级。商朝俘获夷方酋长后,一般会保存头骨,在上面刻字记功,“大首”可能指的就是这种酋长的头颅。
师卦比较特殊,它的卦爻辞都是关于出征作战的:
贞丈人,吉,无咎。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六三:师或舆尸,凶。
六四;师左次,无咎。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如九二爻“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意思是说,在军队中,吉利,没有灾祸,王还多次发布赏赐之命令。看来,周昌的占算曾多次得到纣王奖励。其他各爻,则都是占算作战结果的。如六三爻“师或舆尸”,是说军队可能要用车辆拉尸体,这是战败之兆;六四爻“师左次”,是说军队应当向左方运动;六五爻“长子帅师,弟子舆尸”,则可能是说长子指挥军队,弟子(侄子)用车拉尸体。这里的长子和弟子所指不详,有可能是周昌自己的子弟:长子有可能是指伯邑考,此时负责为纣王赶车,可能有机会指挥非商人的仆从部落武装参战;至于侄子,周昌有两个弟弟虢仲和虢叔,可能他们的儿子也有追随周昌到殷都的,并且参加了纣王的南征,但“贞凶”,可能是说战死了。这一卦的卦辞“贞丈人,吉,无咎”,大意是说,占算老年人(可能是周昌自己)的命运,结果吉利,没有灾祸。
商族起源于东南方的夷人,甲骨文里,“夷”字写作“人”,这可能是商族还在夷人中混沌未分时的产物,但到他们建立王朝后,“夷”已经是一种很低下的族群称谓。
在发现的甲骨卜辞中,纣王曾不止一次南征夷人,信息比较多的一次发生在纣王在位第十年,按照帝乙改革过的“周祭”纪年方式,称为“帝辛十祀”。攸侯“喜、一个淮河边的小侯国(名“攸”)的国君,向商王报告说,淮南“夷(人)方”的某个首领(人方伯)叫矍的部落,最近颇不恭顺,屡次侵犯攸国,于是,纣王在龟甲占卜后,策划了这次对夷方的远征。4
1970年代,上海博物馆曾从民间征集了一批文物,其中有一块未经著录的殷商末期的牛胛骨残片,文物学家沈之瑜将其释读为:“……人方伯骞率……多侯留伐人方伯……”5这块甲骨虽然上下都有缺文,但似乎亦可作为纣王伐矍的一个印证。
甲骨文中出现的地名,绝大多数难以确定具体在何地,但帝辛十祀的这次远征有点例外,地名中出现了“淮”字(《英藏》2563、《合集》36968),而它只能是代表淮河。有了这个基准点,加上部分卜辞中的年月或者干支记录,我们可以大致复原此次南征的日程和行军路线。
卜辞显示,这次南征,纣王集中了多个侯国的兵力,然后从今郑州一带渡过黄河。郑州是商朝前期的都邑,自盘庚王迁都后,黄河以南已人烟稀少,昔日商城也已变成丛林。或许多少有一些不景气的商人族邑,但原野里的农舍住的却多是从东南方搬来的夷人,虽然语言和商人可能有些差别,但比起西土羌人,还是更容易听懂些。
远征军先是抵达商地和亳地(今河南商丘市一带),然后到达淮河沿岸的攸国。借助商朝首创的文书传送体系,几个东南侯国的君长之前应该已经接到指令,带着兵力集结到了这里,并提前对夷人领地进行过侦察——有个商朝小臣为此制作了纪念战功的青铜卤,铭文云“……才(在)十月……隹子曰令望人方罂”(《集成》5417),记述的就
人方伯罂率……多侯留伐人方伯……”甲骨拓片及摹本
《集成》5417拓文
是对夷人骞部族的侦察。
《合集》38758:≈ot;人方伯……祖乙伐。”
没有发现有关具体战况的甲骨卜辞,结果应当是大捷,否则事后不会出现记功的铜器。屈原的楚辞《天问》曰:“梅伯受醯,箕子详狂。”这位“梅伯”很可能就是夷方伯骞,“受酶”则是说他被纣王剁成了肉酱(醯)。攀部族生活在淮南,东周时,这里是楚国的疆域,很可能当地人的传说里还保留了一些历史记忆,后被屈原记录了下来。
此外,殷墟还发现过一片人头骨(《合集》38758),上面有刻辞:“人方伯……祖乙伐就是说,这位夷方伯的头骨是在祭祀祖乙(可能是武乙王)时砍下来的。7但因这片头骨已被打碎,骨片残缺,难以确定头骨的主人就是矍。也有学者推测,把刻字的头骨打碎可能也是祭祀仪式的一部分。
这次南征,跨越上千里,历时近一年。路上,经常见到野生水牛(兄),纣王一路都在捕猎。卜辞记载,最多的一次猎获了二十多头。
乙巳卜,在口,[贞]王田口,亡灾。[获]见廿又口,来征人方。(《合集》36501)
这次南征俘获的大量土著,自然会被带回殷都充当人牲。此时,商人内部的各族邑也都已经发展壮大,其所捕猎的战俘也会留部分给自己支配。就像刘家庄北1046墓中的羸女a,应当就是墓主带领宗族武装参加南征的战果,颠女a被带到殷都后,可能先是给主人当了一段贴身奴婢,但主人很快病死了,她的生命也就随之结束,被作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古代人的日常生活 难道我不是1吗 401号房 我在田间遇到娇蛮小公主 直男?喝点四氢呋喃调理一下 [柯南同人] 我在米花町靠弹幕破案 清代后妃杂识 流年漫漫 轮椅小姐 成为科举文女主的早死前妻 三国大暴君 她的末世有点绿 侦探深渊 团宠锦鲤三岁半 讨厌女人的女人 青丝道 [柯南同人] 我捡到了变小的琴酒 回国后又和清冷前妻睡了 大梁青书录 执道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