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
其实不然。乾和坤这一对卦的卦象比较特殊,不代表普遍规律。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其中只有四对是这种情况:同位之爻,阴阳相反。
还有一种可能性。六十四卦的卦象是两个八卦上下重叠而成,那是不是这两个八卦互换位置就构成一对相反的卦呢?
也不是。比如,屯卦言,卦象是震三在下,坎三在上;和它成对的是蒙卦集,但卦象并非坎三在下,震三在上,而是坎三在下,艮三在上。
从这也可见,六十四卦的意义未必跟组成它的两个八卦有关系。
至于六十四卦的成对原则到底是什么,我们这里随便选个例子。比如,无妄和大畜这一对卦:
无妄大言
可以看到,这两个卦象,并不是同一个位置的爻必须阴阳相反,也不是上下两个八卦位置互换,而是六个爻呈现“颠倒”关系:无妄卦的第一个爻(最下面的),和大畜卦的最后一个爻(最上面的)相同;无妄卦的第二个爻,和大畜卦的倒数第二个爻相同……
六十四卦里面,有二十八对都是这种“颠倒成对”原则。但也有极少数例外。就像上面说过的乾卦,它的六个阳爻形成上下对称,如果把它们上下颠倒一遍,还是完全同样的卦象。这就没办法了,只好让它和六个阴爻的坤卦结成一对,不然,六个阴爻的坤卦,上下颠倒之后也还是自己,所以它俩正好结对。
这种因为自身对称而只能“相反成对”的卦,除了乾和坤,还有三对:
坎离颐大过中孚小过
总结一下,在《易经》中,每卦六个爻都是自下而上的顺序,而六十四卦组对的原则总体上是六爻“颠倒成对”;只有八个上下对称和无法颠倒的卦,才按“相反成对”的原则组成四对。
研究《易经》的美国学者夏含夷(edwardshaughnessy)很重视“颠倒成对”原则。他推测说,《易经》中每一对卦的内容都基本相似,比如,对于泰卦中的“帝乙归妹”,夏含夷认为,泰卦以及与泰卦成对的否卦,都和这桩婚姻有关。但这种推论还缺少证据,至于每一对卦探讨的内容都是什么,多数还难以解释。6
其实,不必急于追索每一卦的具体含义,而是应当先明白卦象“颠倒成对≈ot;原则的本质是什么。综合前述,本书认为,它是文王发现的世间规律,或者说,一种被称为“易”的思维方式:世间的一切都不是永恒和持续不变的,它们都可以有另一种相反的存在形式,一切也都可以颠倒重来一遍。
否,颠倒重来就是泰;损,颠倒重来就是益……一切事件的发展过程,都可以“倒放”一遍,从终点回到。这意味着,一切皆有可能。
翦商,可占
按文王《易经》的“颠倒成对”原则,世间一切既有的事实都能用相反的方式再现一遍。商族曾经很弱小,就像爻辞里的“丧牛于易”,但他们后来却建立了强大的商朝;然而,这个过程同样是可逆的,目前强大的商朝也终将灭亡。
这种思维方式可谓石破天惊。当时的人还没有走出神权时代,普遍认为世间一切都被天界的鬼神主宰:商王家族世代向上帝和诸神献祭,从而得到天界的福佑,因此和商朝作对,就意味着违反鬼神世界的意志,不可能成功。
然而在美里的地牢里,周昌的身体虽无法逃离,但他推演的六十四卦组对原则却自行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这便是:“翦商”是有可能的。
虽然当初,是上帝指示和支持商人灭夏建商的,但上帝的心意也是可以更改的,它不可能永远充当商人的守护神,周族也可以获得上帝的垂青,并在它的保佑之下灭掉商朝,取而代之。
在当时,这个想法实在是大逆不道,文王更不敢明白地将其写出来,哪怕当他获释回到周邦之后,也要秘而不宣,故而《易经》中的多数内容只能用含糊其辞的隐语来表达。
来看坤卦六三爻:
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六三爻的第一句是“含章可贞”,这“含章”二字,历来没有合理的解释。高亨认为,“含”为“戡”之借字,“章”为“商”之借字,“含章”就是“戡商”,也就是“翦商7所以坤卦六三爻的意思是,翦商之事是可以占算的;如果继续忠于商王,不会有成果,会有终结。
这个推测颇为合理。而且,用“含章”表示“翦商”,未必全是古文字的通假借用,可能也是为了保密。
有类似含义的,是讼卦的六三爻:
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高亨认为,“食旧德”就是背叛商王昔日的恩德,8也就是开启翦商之谋。占卜的结果是有灾害(“贞厉”),但最终会吉利(“终吉”);反之,也就是如果继续忠于商王(“或从王事”),则不会有成果(“无成”)。这和坤卦六三爻相同。
《易经》中还有一处“含章”,出自垢卦九五爻:
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
“以杞包瓜”的意义难解,但其重点是“瓜”;“含章”,传统解释是瓜上有花纹;“有陨自天”,是说这只瓜从天上落下来摔碎了。按照高亨的解释,垢卦九五爻是个隐喻,意思是说商朝就像是一只有花纹的瓜,不堪一击,落地即碎。9
在六十四卦中,肯定有某个卦象代表的是商朝的崛起;而与它对立的卦,则代表了商朝的灭亡。因此,只要把这些卦找出来,研究各爻的原理,也即每个爻可能代表什么具体事件或条件(文王会因此代入不同的事物进行推演),就有可能找到灭亡商朝的密码。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初步理解为什么说《易经》的卦爻辞内含各种各样的事件,甚至难以理解的只言片语了:这是文王在对自己认知的各种事件进行排列和重组,用不同的卦象(阴阳爻组合)来检验它们的吉凶,以便总结出这个世界更深层的运行规律。而限于当时的环境,他必须刻意地使与翦商有关的各种信息变得很隐晦,外人会很难理解,所以我们也就不用对所有卦爻辞都强求解释了。
《易经》并非文王专门编写的算命教材,而更像是他自己的练习簿,所以内容驳杂,有大量的私人琐事。从萌生翦商之念始,文王就反复将其代入和推算,并随时验证、修订和增补,希望总结出一套最精确的占算方法,而最终目的,当然就是在消灭商朝的战争里运用这套预测技术。
有了对《易经》的上述理解,我们接着来看最前面的乾、坤两卦。
古人对乾与坤是这么解释的:乾为天,阳之代表;坤为地,阴之代表。其实,这一对卦可能还代表了文王最关心的两个事物:商和周。商是强大的主宰,周是弱小的藩属,但在各自的生命历程中,它们会各自走向自己的反面。
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乾卦里集中出现的意象是龙。从夏朝-二里头文化以来,龙都是王者的象征。初九爻的“潜龙勿用”是说,龙弱小,潜伏于水下,无所作为。这说的是商族崛起之前的状态,后面的龙则已经活跃在天地之间:“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九二爻和九五爻都有“利见大人”,可能是隐喻周昌或者周族两次见到商王并受到重视。九三爻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可能说的是周族人兢兢业业地侍奉商朝的状态,也可能是说商朝先王奋发有为时的状态。到上九爻的“亢龙有悔”,则已经可能是在说商朝虽已强大到极致,但其根基不稳固,埋藏着衰亡的隐患。
和《易经》的其他卦不同,乾、坤两卦在六条爻辞后,还分别有一条“用九”和“用六”,这可能是因为文王对这两卦格外重视,所以各增加了一句总结。《乾》卦的“用九”是“见群龙无首,吉”,这可能是说文王在殷都生活期间结识各种商朝上层人物,发现他们之间矛盾很深,周族可以找到内应,最终倾覆商朝。在这里,“吉”当是文王对翦商事业的判断,而非商朝的国运。
再来看坤卦:
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初六:履霜,坚冰至。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流年漫漫 执道之名 难道我不是1吗 我在田间遇到娇蛮小公主 三国大暴君 轮椅小姐 讨厌女人的女人 侦探深渊 青丝道 清代后妃杂识 她的末世有点绿 [柯南同人] 我在米花町靠弹幕破案 直男?喝点四氢呋喃调理一下 401号房 回国后又和清冷前妻睡了 [柯南同人] 我捡到了变小的琴酒 成为科举文女主的早死前妻 团宠锦鲤三岁半 大梁青书录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