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很多遗址都发现过零星、小件的铜器,如铜片、小铜刀和铜锥等。这应该是古人在偶然状态下的收获,比如把含铜的矿石放到陶窑中烧,然后发现了小块的铜,并进行初步加工,但离实用的青铜还有很远的距离。
单纯的铜是红铜,熔点较高,熔化后流动性很差,难以铸造成大件或精细的物品。而且,纯铜质地较软,用途有限。要降低熔点、提高铜熔液的流动性,需要加入锡或铅;要提高铜的硬度,则需要加铅。
不同用途的铜器,锡和铅的比例也不一样。铜礼器需要有精致的造型和繁复的花纹,锡的比例要稍高;铜兵器要有较高的硬度,需要提高铅的比例,但铅过多又会造成青铜器变脆,容易碎裂。这些比例关系需要技术人员在反复试错中摸索。
从矿石中炼出单纯的某种金属并非易事,不过有些矿石是多种金属共生,幸运的话能遇到铜锡共生或者铜铅共生且比例碰巧合适的矿石,烧炼这种共生矿石,则有可能得到较硬、较细腻的铜合金。但这种偶然的成功难以复制,当矿石中的元素比例改变,炼出的铜就不符合需要了。所以,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有很高的门槛。二里头铸造区发现过一小块锡片,这说明他们已经能单独提炼锡来与青铜配比。殷墟还发现过超过一吨的铅锭窖藏,这也是为冶炼青铜准备的原料。
石器时代通往青铜时代的大门看似很宽,实则很窄。这些困难和偶然性,又催生了关于金属冶炼的神秘玄学观念,认为某些神灵会影响冶炼的成效,所以人们会用不同的形式进行祈福,请神赐予高质量的产品——从夏到商,冶铜区的人祭遗存都比较密集,直到钢铁时代,冶炼仍是充满着不确定性和神秘色彩的活动,甚至有工匠舍身投入炼炉、获得高质量金属的传说。
注释
1《史记o夏本纪》裴驱集解引《汲冢纪年》曰:“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矣。”《汲冢纪年》就是《竹书纪年》。
2仇士华:《14c测年与中国考古年代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3赵海涛、张飞:《二里头都邑的手工业考古》,《南方文物》2021年第2期。
4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宫殿区5号基址发掘简报》,《考古》2020年第1期。
5许宏:《二里头:中国最早的“核心文化”》,《世界遗产》2015年第8期。
6杜金鹏、许宏主编:《偃师二里头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年。
7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偃师二里头:1959年—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8这个“圆坑”在1972年和2001年两次被发掘,分别编号为1972vh80和2001vh1o
9这种建筑落成后再埋入的人牲,性质介于奠基和人祭之间,这说明两种人祭
方式间并没有太明确的界限。
10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二里头1999-2006)第二册,635页。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宫殿区1号巨型坑的勘探与发掘》,《考古》2015年第12期。
同上。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偃师二里头》,第241、251页。
郑光:《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7996》,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67页。
杜金鹏:《二里头遗址第二期考古的主要成就》,《中原文物》2020年第4期。同上。
岳洪彬:《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o1995》,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163页。
《说文》曰:“卜,灼剥龟也。象灸龟之形。一曰象龟兆之从(纵)横也卜,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为灼甲骨取兆以占吉凶。
参见许宏等《二里头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考古》2004年第11期;朱其宇《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时期墓葬研究》,河南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第16页。
李志鹏:《二里头文化祭祀遗迹初探》,《三代考古》第二辑,科学出版社,2006年。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新密新著》,文物出版社,2008年,第224页。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偃师二里头》,第41页。
杜金鹏:《二里头遗址第二期考古的主要成就》。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学o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12页。
杜金鹏:《二里头遗址第二期考古的主要成就》。
图片分别引自许宏《二里头:中国最早的“核心文化”》和《世界遗产》编辑部《二里头新探》,《世界遗产》2015年第8期。
关于中国早期文明认定标准的讨论,可参考张光直《论“中国文明的起源”》,陈星灿整理,《文物》2004年第1期。
在缺少青铜技术的人类文化中,黑曜石可以部分代替青铜兵器的功能:它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玻璃质岩石,断茬锋利,价值较高。在上古中东地区以及欧洲殖民者入侵前的中南美洲,黑曜石都曾是高端兵器原料。但中国的黑曜石较少,在新石器时代几乎没有它的踪迹。
许宏:《东亚青铜潮》,生活o读书o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第60页。
参见《左传o襄公四年》,《史记索隐》引用时有所增减。另可见《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
第四章异族占领二里头
夏朝和商朝的更迭,在史书中有道德评判色彩很强的记载:末代帝王夏桀胡作非为引起天怒人怨,终于被新兴的有道之君商汤取代。
帝桀之时……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鸣条,遂放而死……汤乃践天子位,代夏朝天下。1
但考古呈现出来的过程更为复杂,一些来源各异的落后人群曾侵入二里头古城,统治时间长达半个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王朝更迭显得扑朔迷离。
夏朝的敌人来自哪里?这需要从二里头古国的疆域开始考察。
五百里王朝
在二里头二期,古城扩张到3平方公里后,已经达到一个早期国家的体量。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这个早期国家统治的范围有多大?
从最低标准看,洛阳盆地是二里头都邑能够控制的范围。盆地东西狭长,跨度约50公里。有研究者曾统计洛阳盆地内的聚落数量:在二里头一期,古城之外发现聚落19个,二期迅速增长到83个,到三、四期稳定保持在100个左右,其中,面积在05平方公里左右的“乡镇”级大聚落约20个,其余为01平方公里及以下的村落。从“王都”到乡镇、村落,等级格局非常明显,显然属于同一个王国政体。2
至于二里头-夏王朝在洛阳盆地外能够控制的疆域,史书和考古都难以给出标准答案。其一,编写相关史书的主要是战国到西汉时人,他们还没有对早期国家的考古知识,只能按自己生活的世界想象三皇五帝和夏商时代,所以孟子会说,大禹治水的范围遍及江、河、淮、汉:“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范,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o滕文公章句下》)这是战国时代华夏人的认知世界,但上古的华夏范围还没这么大。
其二,考古学也很难解答政治史层面的问题。考古的主要对象是古人生产的器物,特别是数量最多的陶器,虽然从陶器风格可以划出“二里头文化”分布的范围,但陶器分布范围和古国政治体并不是一回事,不然,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都会是地跨上千里的古国。
以陶器为基础的二里头文化分布范围比较广,从晋南到关中、河南省大部,甚至远及安徽省,但风格并不完全一致,还会按地域分成几个“类型”,所以陶器文化很难和古国的政治疆域等同。二里头人对铸铜技术严格保密,制作的铜器很少出现在外地,也难以作为指标。
关于二里头-夏朝的疆域,日本学者西江清高和久慈大介曾提出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柯南同人] 我捡到了变小的琴酒 侦探深渊 青丝道 直男?喝点四氢呋喃调理一下 三国大暴君 我在田间遇到娇蛮小公主 她的末世有点绿 轮椅小姐 成为科举文女主的早死前妻 大梁青书录 401号房 团宠锦鲤三岁半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 回国后又和清冷前妻睡了 难道我不是1吗 讨厌女人的女人 流年漫漫 清代后妃杂识 执道之名 [柯南同人] 我在米花町靠弹幕破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