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弘对策:?
菑川(今山东寿光)人公孙弘在策问中答道:
“臣听说上古尧、舜时代,不看重爵位赏赐而百姓自然向善,不加重刑罚而百姓不犯法,是因为君主以身作则(躬率以正),取信于民(遇民信也)。到了末世,虽然看重爵位厚加赏赐百姓却不被勉励(不劝),加重刑罚奸邪却不止息,是因为君主自身不正,失信于民(遇民不信也)。丰厚的赏赐和严厉的刑罚,不足以勉励善行禁止恶行,关键在于有令必行(必信而已矣)。所以依据才能任用官员,就能职责分明;清除无用的空谈(去无用之言),就能抓住事情的实质;不制作无用的器物,就能减少赋税;不耽误农时(不夺民时),不耗费民力,百姓就能富裕;有德行的人得到提拔,无德行的人被罢黜,朝廷就能尊贵;有功的人升职,无功的人降职,群臣就能懂得进退之理(逡,意为退让);惩罚与罪行相当,奸邪就会止息;奖赏与贤能相称,臣下就会受到勉励。这八条,是治国的根本(治之本也)。对于百姓来说:让他们有产业就不会争斗(业之则不争),公正处理纠纷就不会怨恨(理得则不怨),遵守礼义就不会凶暴(有礼则不暴),爱护他们就会亲近君主(爱之则亲上),这是治理天下的当务之急。礼义,是百姓愿意遵循的;再配合赏罚得当,百姓就不会触犯禁令了。
“臣听说:气场相合便会呼应(气同则从),频率相同就会有共鸣(声比则应)。如今君主在上推行和谐仁德(和德于上),百姓在下和睦相处(和合于下),所以内心和谐则气息和谐,气息和谐则形体和谐,形体和谐则声音和谐,声音和谐则天地间的和谐之气便会应和。因此阴阳调和,风雨适时,甘露降下,五谷丰登(登),六畜兴旺(蕃),祥瑞的禾穗出现(嘉禾兴),红色的瑞草生长(朱草生),山不秃(童),泽不干(涸),这就是和谐的极致了(和之至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当时参加对策的有一百多人,太常(掌管礼仪祭祀)将公孙弘的答卷评定为下等。对策呈送武帝后,武帝却将公孙弘的对策提拔为第一,任命他为博士,在金马门待诏(等候皇帝召见)。
齐地人辕固,九十多岁了,也以贤良身份被征召。公孙弘斜着眼睛(仄目)恭敬地侍奉辕固。辕固对他说:“公孙先生,一定要用正统的学问来立论(务正学以言),不要曲解学问来迎合世俗(无曲学以阿世)。”一些儒生很嫉妒诋毁辕固,辕固便以年老为由被免职回乡了。
公孙弘的得宠:?
这时,巴、蜀等四郡正开山修筑通往西南夷的道路,千余里的道路上,戍守和运送粮饷的士兵络绎不绝(戍转相饷)。几年过去了,道路仍未修通,士兵疲惫饥饿、因瘴气湿热而死(离暑湿死者)的很多;西南夷又多次反叛,朝廷发兵镇压,耗费巨万却不见成效。武帝很忧虑,下诏派公孙弘去视察。公孙弘回朝报告,极力贬低开通西南夷毫无用处(盛毁西南夷无所用),武帝没有采纳。公孙弘每次在朝廷会议上议事,总是陈述几种可能的方案(开陈其端),让皇帝自己选择,不肯在朝廷上当面反驳和激烈争辩(面折廷争)。于是武帝观察到他行为谨慎忠厚,善于辩说(辩论有馀),熟悉法律条文和政务(习文法吏事),能用儒家学说来修饰自己的主张(缘饰以儒术),非常喜欢他,一年之内就将他提升为左内史(京畿地区长官之一)。
公孙弘奏事时,遇到皇帝不同意的事情,他不在朝廷上争辩。经常和汲黯私下请求召见(请间),汲黯先提出问题,公孙弘随后加以阐释补充(推其后),皇帝常常很高兴,他们的建议都被采纳,公孙弘因此日益受宠信显贵。他曾与其他公卿大臣事先约定好某个建议(约议),但到了皇帝面前,却完全背弃(倍)之前的约定而迎合皇帝的旨意。汲黯在朝廷上质问公孙弘:“齐地人多半狡诈而不诚实(多诈而无情实)。当初和我们一起提出这个建议,现在全都反悔了,这是不忠!”武帝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武帝认为公孙弘说得对。武帝身边的宠臣常常诋毁公孙弘,武帝却越发厚待他。
汉武帝元光六年(壬子年,公元前129年)?
冬季:开始向商人征收车船税(初算商车)。
郑当时建议开漕渠:?
大司农郑当时建议:“开凿一条连通渭水的运河(穿渭为渠),向东通到黄河,这样运输关东的粮食路程短而便捷(漕关东粟径易),又可以灌溉运河两岸一万多顷民田。”第二年春天,武帝下诏征调几万名士兵开凿水渠,按郑当时的方案进行;三年后修通,人们都感到便利(人以为便)。
汉匈战争开端:?
匈奴入侵上谷郡(今河北怀来一带),杀害掳掠官吏百姓。武帝派遣车骑将军卫青从上谷出兵,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今河北蔚县一带)出兵,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郡(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出兵,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郡(今山西右玉一带)出兵,各率一万骑兵,在边关贸易点附近攻击匈奴。
卫青打到龙城(匈奴单于庭,今蒙古境内),斩杀俘获匈奴七百人;公孙贺一无所获;公孙敖被匈奴打败,损失七千骑兵;李广也被匈奴打败。李广被匈奴活捉(生得),把他放在两匹马之间的网兜里躺着(络而盛卧)。走了十几里地,李广装死,突然跃起跳到一个匈奴少年的马上,夺下他的弓箭,策马向南飞奔,得以逃脱回到汉营。
汉朝将公孙敖、李广送交司法官审判(下吏),依法当斩,两人缴纳赎金后免为平民(赎为庶人);只有卫青被封为关内侯。卫青虽然是奴隶出身(奴虏),但善于骑马射箭,勇力过人;对待士大夫讲究礼节,对士兵有恩德,大家都乐意为他效力,他有将帅之才,所以每次出征都能立功。天下人从此佩服武帝知人善任(服上之知人)。
夏季:大旱,发生蝗灾。
六月:武帝巡幸至雍城。
秋季:匈奴多次侵犯边境,渔阳郡(今北京密云一带)受害最严重。武帝任命卫尉韩安国为材官将军,率军驻守渔阳。
汉武帝元朔元年(癸丑年,公元前128年)?
冬季十一月:武帝下诏说:
“朕屡次诏令有关官员(执事),要推举孝子和廉吏(兴廉举孝),希望形成风气,继承发扬先圣的伟业(绍休圣绪)。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必定有忠信之人(必有忠信);三人同行,其中必有可做我老师的人(厥有我师)。现在有的郡竟然一个人才也不推荐(阖郡而不荐一人),这说明朝廷的教化未能深入民间(化不下究),而德行深厚的君子(积行之君子)被阻滞,无法让朝廷知晓(壅于上闻)。况且推荐贤人应受上等赏赐,埋没贤人应公开处死(蔽贤蒙显戮),这是古代的原则。你们讨论一下,对不举荐人才的二千石(郡守、国相)官员应如何定罪!”主管官员(有司)上奏:“不推荐孝子,就是不奉行诏令(不奉诏),按‘不敬’罪论处;不发现廉吏,就是不称职(不胜任也),应当免官。”武帝批准了这一奏章(奏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十二月:江都易王刘非去世。
卫子夫立后:?
皇子刘据(太子刘据)出生,他是卫夫人(卫子夫)的儿子。第二年三月甲子日(公元前128年),武帝册立卫夫人为皇后,大赦天下。
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秋至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
匈奴入侵与李广、卫青反击:?
秋季,匈奴出动两万骑兵入侵汉朝,杀害了辽西太守,掳掠两千多人,包围了韩安国的营垒(壁)。匈奴骑兵又入侵渔阳、雁门两郡,在每郡都杀害掳掠了一千多人。
韩安国率军向东转移到更远的北平郡(今辽宁凌源一带)驻守(屯);几个月后,他病逝了(病死)。武帝于是再次召回李广,任命他为右北平郡(郡治在平刚,今内蒙古宁城)太守。匈奴人称李广为“汉朝的飞将军”,避开他防守的区域,多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车骑将军卫青率领三万骑兵从雁门郡出击,将军李息从代郡出击;卫青斩杀俘获匈奴数千人。
东夷归附与代价:?
东夷薉貊部落首领南闾等人率领部众共二十八万人归降汉朝,汉朝在其地设置苍海郡(约在今朝鲜半岛北部);然而,迁移安置这些人口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比照开通南夷夜郎时的情况,导致燕、齐(今河北、山东)一带社会动荡不安(靡然骚动)。
这一年,鲁共王刘余、长沙定王刘发都去世了。
主父偃、严安、徐乐上书:?
临淄(今山东淄博)人主父偃和严安,以及无终(今天津蓟州)人徐乐,都向武帝上书议论国事。
主父偃上书(节选):?主父偃在上书中重点劝谏不要轻易讨伐匈奴:
开头引用《司马法》的兵法原则:“国家再强大,好战必亡;天下再太平,忘记战备必危。”愤怒是违背仁德的(逆德),兵器是凶险的器具(凶器),争斗是下策(末节)。一心追求战争胜利、穷兵黩武的人,没有不后悔的。
回顾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欲攻打匈奴,李斯劝谏说不可行:匈奴居无定所,迁徙如飞鸟,难以制服。轻兵深入则粮草断绝;若随军运粮则行动迟缓。得到他们的土地无利可图,得到他们的民众难以统治。战胜后只能屠杀,这不是仁君所为。耗尽国力只为对付匈奴,绝非长久之计(长策)。秦始皇不听,派蒙恬攻占河套地区(辟地千里)。但这片土地盐碱沼泽遍布(沮泽、咸卤),无法耕种。又征发全国壮丁戍守北河(黄河河套段),军队暴露于荒野十多年,死者无数,却始终无法渡河北进。这不是因为人力不足或武器不完备,而是形势不允许!再让百姓从遥远的东部沿海郡县(东陲、琅邪)运送粮草供给北河前线(转输北河),运送三十钟(约合一百八十石)粮食往往只能送达一石(极言损耗巨大)。男子拼命耕作也供不上前线军粮,女子不停纺织也供给不了军帐帷幔,百姓极度困苦,孤寡老弱无人供养,倒毙路旁的人随处可见,天下人开始背叛秦朝。
至高皇帝(刘邦)平定天下后,欲攻打聚集在代谷(今山西大同东北)外的匈奴。御史成进谏言:匈奴习性如同鸟兽聚散无常,追击他们如同捕捉影子。刘邦不听,北上代谷,果然遭到平城之围。高皇帝非常后悔,于是派刘敬前去缔结和亲之约,此后天下得以远离战争。
总结道:匈奴难以制服,由来已久;掠夺骚扰是他们的天性(所以为业也)。从上古虞、夏、殷、周各朝,都不把他们当作臣属百姓来治理约束(弗程督),而是当作禽兽看待(禽兽畜之)。陛下若不借鉴古圣先王的做法(上不观虞、夏、殷、周之流),反而沿袭近代(秦、高祖)的失误,这正是臣最大的忧虑,也是百姓深以为苦的事情。
严安上书(节选):?严安主要抨击奢侈风气和过度扩张:
指出当今社会奢侈成风:人们在车马、衣裘、宫室等方面竞相攀比修饰(竞修饰);音乐追求繁复韵律(调五声使有节族),服饰追求华丽花纹(杂五色使有文章),饮食堆满面前(重五味方丈于前),以此炫耀欲望。民众看到奢华就羡慕,这是诱导人们奢侈。奢侈无度导致物资无法满足需求(不可赡),百姓就会放弃农业(本)去追逐工商业(末)。工商业的利益不能凭空得来,于是官吏不惜欺诈(缙绅者不惮为诈),豪强以杀人抢劫炫耀(带剑者夸杀人以矫夺),社会风气败坏却不知羞愧,犯罪的人越来越多。
他建议:制定制度约束奢靡之风,使贫富差距不至于过分悬殊(贫富不相燿)以安定人心。人心安定,盗贼就会消失,刑罚减少,阴阳调和,万物繁盛。
以秦始皇为例:野心膨胀(意广心逸),想威震海外。北派蒙恬攻匈奴,南派尉屠睢率水军攻百越。当时秦朝北方受困于匈奴,南方受阻于越人(南挂于越),军队长期驻扎在无用的地方,进退两难。持续十多年,壮丁披甲作战,壮女运输粮草,民不聊生;路边树上常见自缢而死的人(自经于道树),死者无数。秦始皇一死,天下大乱,秦朝灭亡断绝祭祀(灭世绝祀),这都是穷兵黩武的祸患。周朝灭亡在于衰弱,秦朝灭亡则在于过分逞强(强),都是未能适时调整治国方略的恶果(不变之患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批评当下朝廷政策:如今朝廷经营西南夷,迫使夜郎朝拜,招降羌人、僰人,攻略薉貊设郡,建立城邑;又深入匈奴境内,焚烧其圣地龙城(燔其龙城)。议论者(大臣们)赞美这些行动(美之)。但这只是对大臣们个人有利(人臣之利),绝非国家长治久安之策(非天下之长策也)。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惊!白天给我看病的医生晚上居然这样做... 一嫁三夫,他们还是死对头! 疾风回旋曲 偏离航道 宿敌就是妻子 开在高中门口的小饭馆 希望之线 盛唐探案录 [犬夜叉] 情迷意乱 独占悖论(1V3) 沉默的巡游 11字谜案 歡迎來到天堂島 男频文女主觉醒后 狼窝(nph,强制,性虐,bg) 我能看见东西价值,成了富贵花! 皇帝聊天群 战损生存指南 为了治疗丈夫的勃起障碍,只好和儿子上床的教师美母 偏离航道(1v1h兄妹骨科b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