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中文网

630中文网>说论语的翻译简洁超简洁 > 第2章(第1页)

第2章(第1页)

体例

1按照时间、人物和概念线索,将《论语》原文进行重新编排,依旧分为二十篇。

2每篇开头,是对这一篇内容的概括总结。

3每章,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原文、译文、解析和现实解说。解析中,会运用&ldo;现场还原&rdo;方法,将原话放回背景中进行还原。

4每章有两个排序编码,括号外是按本书的排序,括号内是原排序。这样的做法,是为了方便读者查对对照。

5排序编码后面,按照与旧译法的不同程度加星。与旧译法完全相同的,不加星;略有区别的,一星★;差别较大的,三星★★★;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五星★★★★★。

重要概念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也是后来被引用最多的一个概念。可是,什么是仁?从来没有过准确的说法,长期以来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正因为模糊,讲解者得以随意发挥和解释。此前所有《论语》的解读,提到&ldo;仁&rdo;的地方,都是直接翻译成&ldo;仁&rdo;或者&ldo;仁德&rdo;、&ldo;仁义&rdo;,都是蒙混过关。

所以,学习《论语》,首先要弄懂这个&ldo;仁&rdo;字。

从字形上看,仁从人,从二。意思是两个人在一起,两个人愿意走在一起,表明相互之间都有亲近的要求,否则就不会走在一起。因此本义:两个人亲近友爱。

按《说文》:仁,亲也。按《礼记&iddot;经解》:上下相亲谓之仁。

什么是孔子的&ldo;仁&rdo;?孔子讲的是处世之道,因此&ldo;仁&rdo;是一种方法,什么方法?人和人相处的方法。

因此,我们给&ldo;仁&rdo;两个定义:良好的人际关系;较高的情商。

两个定义的含义是一样的。

因为这是人际关系,多数情况下是平等的关系,因为孔子对弟子们说&ldo;仁&rdo;说得比较多。不管是弟子们&ldo;问仁&rdo;还是孔子&ldo;论仁&rdo;,讲的多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

德,是孔子学说中另一个最重要的概念。对于这个概念,历来的解释也是五花八门,但是也都是蒙混过关,也都是含糊其辞,也都是模糊处理。

学习《论语》,首先也要弄懂什么是德。

按《说文》:德,升也。这个解释基本上没什么意义。

对于&ldo;德&rdo;的定义,李零先生在《丧家狗》中给得相当准确了。德:自律。

孔子讲德,主要不是对学生们讲,而是对统治者讲,为什么?因为统治者最需要自律。

弄清楚了德的定义,才能进一步弄懂什么是德政,什么是以德治国。

德政,就是自律之政,就是统治者克制自己的私欲,不折腾老百姓。德政的特点是什么?就是尊重人性,尊重众生。以德治国,就是要求老百姓做到什么,自己先做到。简单说,就是统治者以身作则。

第一部分在鲁

这一部分是孔子从出世到离开鲁国前往卫国之前的经历及言论,孔子出身贫寒,野合而生,跟母亲生活在单亲家庭。但是孔子从小好学,并且立志摆脱贫困,追求富贵。成年之后,孔子开设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人学校,广泛招生,并且因此而获得名声。

鲁国当时国君被架空,国家的权力和财富都在三桓(季孙、孟孙、叔孙)家族手中,孔子依据周礼而反对三桓窃国。为了寻求政治上的发展,孔子前往齐国,但是并没有成功而回到鲁国。后来孔子被鲁国国君聘为司寇,在司寇的位置上,孔子试图削弱三桓的力量,结果失败,孔子带着失望离开鲁国,前往卫国。

这段时间,孔子所竭力强调的是遵从周礼,以礼治国,将礼的作用鼓吹到了极致。但是在政治上,孔子的表现极其幼稚天真。

11(11)★★★★★

子曰:&ldo;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rdo;

【译文】孔子说:&ldo;学了又时常温习,我不是(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我不是(也)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恼怒,不(也)是一个君子吗?&rdo;

【解析】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这段话是《论语》的第一段?

关于&ldo;不亦&rdo;,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ldo;不也&rdo;;另一种是把&ldo;亦&rdo;当作强调的语气助词,&ldo;不亦&rdo;译为&ldo;不正是,不就是&rdo;。两种解释都是正确,都是表示强调。

这段话有些奇怪,怪就怪在&ldo;不亦&rdo;这两个字上。这段话中的三句话其实互不搭界,但是都用了&ldo;不亦&rdo;这样的转折词,都是反问句。那么,使用反问句意味着什么?举个例子,如果有人说&ldo;桃子不是(也)很好吃吗&rdo;,那么前面一定有一句&ldo;苹果固然很好吃&rdo;之类的话。所以,在孔子这三句话的前面,一定都还各有一句话。所以,这段话实际上就是在辩解什么,语气中带还有一些无奈。否则,孔子应该说&ldo;学而时习之,悦;有朋自远方来,乐;人不知而不愠,君子&rdo;。

那么,孔子在辩解什么呢?漏掉的三句话又是什么?这三句话是孔子说的,还是别人说的?

我们尝试来还原现场。

孔子从卫国回到鲁国之后,叔孙武叔前来看望他。为什么是叔孙武叔?因为叔孙武叔对孔子一向就瞧不起。

叔孙武叔对孔子说:&ldo;孔老师,你看你学了这么多知识,还是没能弄个一官半职,还是个教书匠,你是不是很郁闷?周游列国这么多年,像个丧家犬一样,最后灰溜溜地回来,在鲁国也没有几个朋友,你是不是很失败?你的学说没人赏识,你的主张没有人认同,是不是说明你这个人的人品很差?&rdo;

基本上,这就是漏掉的那三句话。毫无疑问,叔孙武叔是来羞辱孔子的。

孔子是很爱面子的人,这话当然要反驳,于是面带着笑容说:&ldo;没有啊,我没问题啊。你看,我的学问虽然没什么使用的地方,可是我经常拿出来温习,不是也很快乐?虽然在鲁国没几个朋友,可是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虽然没什么人了解我认同我,可是我不生气不恼火,我难道不是个君子吗?&rdo;

孔子的反驳是苍白的。首先,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在《论语》中就有,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子夏说了:学而优则仕。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出仕,就是为了当官当公务员,而不是拿来温习的。就像你买了电冰箱,却因为总是停电而不能用,只好用来当书柜,这不是很悲剧吗?孔子满腹经纶当不上公务员,只能不断地温习,不是很悲惨的事情吗?同样,身边没有朋友,只有远方的朋友偶尔顺道来看看,不是也很孤独吗?没有人认同你赏识你,你还怡然自得,只能说明你涵养好或者心理素质不错,不能说明你做人成功。

所以,对于孔子来说,真正的快乐应该是当上高级公务员,把知识转化为权力;真正的快乐是周围有很多朋友,经常能够在一起喝酒聊天;真正的快乐是得到大家的认同和领导的赏识,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至于&ldo;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rdo;都只是无奈之下的自得其乐,都只是给自己一个台阶。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春尽江南  QQ怪谈  给龙算命的日子  游龙叹之饕餮  东方冲击波--纪伯伦评传  光武皇帝之刘秀的秀:嗜血的皇冠  柒月灵异事件簿  遗落兽人界  上下五千年  鬼宠  荒山夜宴  血色契约  我的放纵青春  色.戒  戴维洛克菲勒回忆录  次第花开  喵影后[娱乐圈]  初夜逃妻  自言诛心非本意  医者不自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