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齐桓和晋文这两代霸主,最受后世肯定的就是攘夷。比如孔子的两个学生子路和子贡,都曾问过同一个问题:齐桓公逼鲁国杀了公子纠,纠的一位师傅召忽殉主自杀,同为师傅的管仲不但不死,还转变立场去辅佐桓公,这个人不仁吧?孔子却斩钉截铁地回答:当然仁!当然仁!如果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头散发,衣襟往左边开,变成野蛮人了!13
孔夫子说得并不错。没有齐桓和晋文,我们民族的历史确实可能会重写,尽管重写也未必就一定不好。
总之,攘夷在当时,是华夏各国的政治需要,也是文化需要。因此,霸主的横空出世,是顺应潮流的。就连秦穆公,之所以成为&ldo;春秋五霸&rdo;的候选人之一,恐怕就因为他最终完成了对犬戎的征服。
攘夷就要尊王。只有把周天王的旗帜高高举起,诸夏内部才能团结。内部团结,才能一致对外。因此,华夏各国虽然心怀鬼胎互不相让,但没有一个人胆敢反对尊王。齐桓公称霸的葵丘之会,晋文公称霸的践土之盟,先后两位霸主对天子也都极尽恭敬之礼。结果,霸权时代的周王原本实力尽丧,表面上反倒威风八面,人五人六,出尽风头。
这真是太具戏剧性了。
但更戏剧性的,则还是一个蛮夷之邦在南方悄然崛起,并加入到争霸中原的行列里来。
这个蛮夷之邦,就是楚。
蛮夷之邦:楚
楚人是蛮夷吗?
好像是。
蛮夷,是相对于中国而言的。中国,就是中央之国,或中原之国。本中华史第三卷《奠基者》说过,当时人们的世界观,是天圆地方。半球形的天扣在正方形的地上,叫&ldo;普天之下&rdo;,简称&ldo;天下&rdo;。正方形的上下左右,是四个海,东西南北各一个,叫&ldo;四海&rdo;。人类居住的地,在四个海的当中,叫&ldo;四海之内&rdo;,简称&ldo;海内&rdo;。海内或天下的正当中,叫&ldo;中国&rdo;,即天下或四海之中的邦国。住在中国的,是诸夏或华夏。东西南北的&ldo;非华夏民族&rdo;,细分则东曰夷,南曰蛮,西曰戎,北曰狄;统称则叫夷,或蛮夷,或夷狄。所谓&ldo;攘夷&rdo;,便包括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天圆地方。圆形之内叫天下,方形之内叫海内,方形之中叫中国。
华夏与蛮夷或夷狄,差别主要在生活方式。按照《礼记&iddot;王制》的说法,东夷和南蛮&ldo;不火食&rdo;,即不吃熟食,生吞活剥;西戎和北狄&ldo;不粒食&rdo;,即不吃粮食,只吃肉类。至于服饰,东夷&ldo;被发文身&rdo;(被读如披,意思也是披),即披头散发,身上刺青;南蛮&ldo;雕题交趾&rdo;,即额头刺青,光着脚丫;西戎&ldo;被发衣皮&rdo;,即披头散发,不穿丝绸或麻布,披兽皮;北狄&ldo;衣羽毛穴居&rdo;,也是不穿丝绸或麻布,还住在洞穴里。其实还有吴和越,是&ldo;断发文身,裸以为饰&rdo;,14即剪断头发,身上刺青,不穿衣服。
显然,华夏与非华夏民族的差异,是文化的。但在当时&ldo;中国人&rdo;眼里,却等于开化和不开化,文明和野蛮。
这并非没有道理。
事实上,用火、农耕、养蚕业和纺织业,都意味着生产力的进步。用火则熟食,农耕则粒食,养蚕则衣帛,纺织则衣布。因此,茹毛饮血,不吃粮食,不穿衣服,身披兽皮,不会盖房子,都是落后的表现。至于文身和刺青,则是原始时代的风气。所谓&ldo;被发文身,以象麟虫&rdo;,15正说明这些民族还停留在生殖崇拜或图腾崇拜阶段,没有跨入文明的门槛。
文明是对野蛮的镇压,而这种进步是要有标志的。对于华夏民族来说,这个标志就是束发。因为对头发的约束,即意味着对自己的约束,而且是道德的约束。因此,断发和披发,都是不文明的,甚至不道德。赤身裸体和刺青文身,也如此。因为要显露刺青和文身,就不能穿衣服;而如果一丝不挂,暴露无遗,则体面何在,体统何存?
蛮夷,岂非不开化的野蛮人?
于是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感,便在华夏民族心中油然而生。正是这种文化优越感,让中原诸夏以居高临下的态度看待周边民族,包括蔑视楚。
楚人的来历,现在已经说不清了。所谓&ldo;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rdo;,是靠不住的。司马迁自己,也说他们&ldo;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rdo;。比较靠得住的,是楚人的先君熊绎带兵参加了武王伐纣的战争,被封在&ldo;楚蛮&rdo;,号称&ldo;楚子&rdo;。子,未必就是子爵,反倒可能是&ldo;蛮夷之君&rdo;的意思。事实上《春秋》一书中,蛮夷或夷狄的酋长或国君,可是一律都称为&ldo;子&rdo;的。
由此可见,楚人虽然在西周初年就与中国发生关系,却并不被看作诸夏。楚人自己,也以蛮夷自居。楚的国君熊渠和熊通,就公开说&ldo;我蛮夷也&rdo;。他们这样说,目的是要称王。因为华夏各国的国君,只能称公称侯。能称王的,只有周天子。于是熊渠便说&ldo;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rdo;。意思也很清楚:我们楚人既然是蛮夷,凭什么要按照你们中国的规矩来?熊通则更不客气,干脆自称武王,公然与周人的祖宗平起平坐,完全不把天下共主放在眼里。16
这样看,尊王攘夷,楚也是重点打击对象。他们来争霸,岂非天大的笑话?
可惜这是事实。
我们知道,所谓&ldo;春秋五霸&rdo;,历来就有各种说法。但无论哪种说法,都有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可见楚为春秋时期的霸主国,并无争议。实际上春秋刚刚开始,中原诸夏就已经感到了楚国的威胁。为此,郑国和蔡国在邓(疑在今河南省漯河市境内)举行了盟会。这时的郑君是庄公。以郑庄公之强,尚且惧楚如此,其他诸夏可想而知。17
郑庄公的恐惧是有道理的。因为这时的楚君,正是自称武王的熊通。这时的楚国,则正蒸蒸日上。他们早已控制了汉水流域和长江中游,视周边小国和蛮族部落为盘中餐、囊中物,对中原沃土也垂涎三尺,觊觎已久。武王在世时,汉水沿岸姬姓诸国便被楚人吞并已尽。他的儿子文王继位后定都郢城(今湖北省荆州市),又先后灭掉申国(姜姓,在今河南省南阳市)、邓国(曼姓,在今湖北省襄阳市)、息国(姬姓,在今河南省息县),征服蔡国(姬姓,此时在今河南省上蔡县),把势力范围扩大到了郑国的家门口。
楚人似乎也不放过郑国,因为郑国是中原的枢纽和门户。于是,从文王到成王,楚人五次伐郑,非逼得他们跟自己亲善不可。最后一次,郑文公几乎就要扛不住了,打算向楚国投降。想当年,郑庄公与蔡国结盟,就是为了对付楚国。现在蔡国成了楚人的马前卒,他们还能依靠谁?
齐桓公。
不战而霸
郑国遭楚攻击两三个月后,齐桓公出手了。
楚成王伐郑,是在鲁僖公三年(公元前657年)冬。第二年正月,齐桓公便联合鲁、宋、陈、卫、郑、许、曹组成八国联军,浩浩荡荡杀了过来。他们的做法,仍然是&ldo;吃柿子拣软的捏&rdo;,先拿投降了楚人的蔡国开刀。可怜那蔡,原本就是小国,当然不堪一击。打败了蔡国的联军乘胜前进,准备攻打楚国。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她的美胜过悠长时光 七夜童话 方格玻璃 巨星的小神厨 聪明孩子要读的365个好故事 十七妾 家事 言念何君 胡适口述自传 弦月叙 麦田里的守望者 光武皇帝之刘秀的秀:嗜血的皇冠 刑警本色 三极衍异 爱情别打结 初恋少女九分甜 就想你亲我 大宅门 尘曲 予你我心
好书推荐:揉碎温柔为夫体弱多病和情敌在古代种田搞基建我有了首都户口暗恋指南星际双修指南我只是一朵云瑜伽老师花样多妈宝女她躺平爆红了你不能这么对我带着战略仓库回大唐背叛宗门,你们后悔什么?重生之护花痞少许你三世民国重生回到古代当夫子太子殿下躺平日常我的外甥是雍正公主 驸马 重生重生宠妻时光盗不走的爱人古穿今之甜妻混世小术士高手她带着全家翻身借一缕阳光路过爸爸偷了我的女朋友的东西后妈卷走40万失踪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