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一直满意自己在灾难中坚守着一系列人性、人道原则,这当然不错,但在这个原则之下,应该还有一些活动空间来救助家人,我却把这些空间堵死了。我错误地认为,所有的空间只有黑白分明的两半,而不知道中间还有不小的灰色地带。黑白分明?除了人性、人道原则之外,我哪里分得清还有多少黑白界限?四周都被污浊充塞,所谓干净也只是一种自我幻觉。我知道一切罪名都是诽谤吗?我知道中国应该走什么路吗?我知道国际的价值标准和人类的终极关怀吗?都不知道。因此,我所默默固守的,很可能只是与造反派的一些微小差别,连自认为在血泪缝隙间的学术写作,现在一看也愚钝破陋。既然如此,我何不退后几步,放低姿态,尽量减少一点爸爸、妈妈和全家的实际痛苦?
大概是教育所致,我一直相信,家庭亲情,应该让位于社会大道。历尽灾难方才明白,家庭亲情本是社会大道,尤其在家破人亡、饥寒交迫的时代,更是这样。
我的新课本,就是爸爸写的那些借条。
他向造反派伸手了,而且只是索要家人温饱。但显而易见,他比我崇高。作为他的大儿子,而且是他被关押后家里最大的男人,我羞愧难言。
突然想起了我们学院的陈汝衡老先生。我在前面写到过,他在造反派歹徒假装要枪毙他的时候,一步步走到墙角后突然回身跪下,恳求道:
小将,小将,
不要开枪!
我下有妻儿,
上有老娘……
这事我当时听到后因联想到爸爸曾悄悄擦泪,但还是没有参透其间深义。陈汝衡先生是一位悖时老学究,把枪毙当真了,因此他的&ldo;临终&rdo;表现完全出于本能。他没有喊政治口号,没有摆学者风度,也没有发雷霆之怒,他跪下了,恳求了,而且把歹徒称作&ldo;小将&rdo;。
这种种动作如果被今天的大批判干将和职业诽谤者们知道,一定会上纲上线为&ldo;没有骨气&rdo;、&ldo;卑躬屈膝&rdo;、&ldo;软骨虫&rdo;、&ldo;怕死鬼&rdo;、&ldo;叛徒&rdo;、&ldo;汉奸&rdo;,就像当年的歹徒们宣布枪毙他的理由是&ldo;在国民党反动政权下写诗作文却不与国民党斗争&rdo;一模一样。但我现在看来,再也没有别的作为,比陈汝衡先生那些本能动作更能揭示一场灾难的恐怖本质的了。
与我爸爸一样,陈汝衡先生不是英雄,但同样是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中国男人。
余秋雨《借我一生》
借住何处(一)
从爸爸的一叠借条,我想,人生在世,免不了向外界借取,包括向自己不喜欢的群落。
一个男人,要把家庭撑持下来极为不易,更是免不了常常要发出索借之声,伸出索借之手。
仅仅为了我,爸爸让我暂时跟着妈妈借住在家乡,家乡毕竟无法完整地培养一个孩子,
他又花出极大的精力,让我借住在上海……
他向大地索借着儿子的生命支点。
而我,却以为是自然的生命过程。甚至,以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这些年,爸爸很少接触媒体,却从看病的医院里知道了我的一点点社会知名度。他并不为这种知名度感到高兴,但由此推断出上海这座城市对我的重要性,心里踏实了。
我给过他一本《文化苦旅》,他因眼睛不好,读读放放,并不怎么在意。平日就塞在手提包里,有时去公园闲坐时拿出来翻翻。有一次他去医院检查身体,完事后穿衣理包,准备离开,看到几案上有这本书,就自言自语说:&ldo;真是糊涂了,刚才怎么把这本书掏出来了。&rdo;正要伸手去拿,医生笑着说:&ldo;老先生,你搞错了吧,这是我的书。&rdo;
爸爸一时没回过神来,说:&ldo;没搞错,这是我儿子写的嘛,你看这署名……&rdo;
这事的结果,当然是他受到了格外的尊重,而且这位医生请他带着那本书回来要我签名。以后他每次去看病,都有医生、护士事先准备好一叠叠我的书要我签名。这实在有点把他闹晕了。
他想,在那些书上,我签名时还写着请那些医生、护士&ldo;教正&rdo;,那就应该由我赠送才对,否则很失礼。于是,他到书店去了。
&ldo;有没有一本叫《文化苦旅》的书?&rdo;他问。边问,边递上一张他事先写好的纸条,上面就写着这个书名。他觉得这个书名用上海话一念,声音完全含在嘴里了,别人一定听不明白。
书店职员没看纸条,随口答道:&ldo;卖完了。但他新出的书还有,要哪一本?&rdo;
爸爸怯生生地问:&ldo;新出的?叫什么?&rdo;
书店职员从书架上各拿一本放在他面前,他也不看内容,只要看清楚署名确实是我,就把那一堆都买回来了。我下次回家探望,他很不好意思似的推在我面前,要我签名,然后送给医生、护士。
可以想象,真正不好意思的是我。我问清了这些书的来历,便说:&ldo;爸爸,要送书,问我要,何劳您自己去买?&rdo;顿了顿,我又尴尬地解释道,&ldo;这些书,怕您和妈妈看着累,我没拿过来,也没告诉你们。&rdo;
我心里在自责:真不像话。
但从此,爸爸关照几个弟弟,报刊上有关我的消息,拿一点给他看看。
那天回家,爸爸拿出一本杂志,不知是哪个弟弟送去的,上面有我的一篇答记者问。爸爸指了指他做了记号的一段,问我:&ldo;这话,记者没记错吧?&rdo;
我从来不在意报刊上有关我的文字,拿过来一看,是这样一段对话──
问:请问余教授,对你写作影响最大的,是什么书?
答:小学语文课本。它让我认识了毕生阅读和写作中的绝大多数汉字。
问:再请问,对你思维影响最大的,是什么书?
答:小学数学课本。它让我知道了一系列最基本的逻辑常识,至今我们还常常为这些逻辑常识而奋斗。
我记得说过这样的话,记者没有记错。
&ldo;都是小学?&rdo;爸爸问。
我当时没感到爸爸这个问题里包含着什么,只随口答了一句:&ldo;那是一种性情中语,倒是真话。&rdo;
过后不久,我小学的同班同学沈如玉先生来上海,爸爸、妈妈都认识他。他现在担任家乡的教委主任,专程赶来,问我能不能在母校留下更多的印迹。
我立即推拒,认为在母校,任何人都只是编排在原来学号里的那个普通学生。
如玉说:&ldo;你想岔了。家乡那么偏僻的小地方,能让你在名声上增添什么?乡亲们只是想借着你的例子,鼓励乡间孩子读书罢了。&rdo;
这就很难推托了。我想了想,对如玉说:&ldo;这样吧,找一块砖石,嵌在不起眼的内墙一角,上面可以刻一排与我有关的小字。&rdo;
&ldo;你拟一句吧!&rdo;如玉说。
我拟定的句子是:
在这道矮墙里边,有一位教授完成了他的全部早期教育。
如玉把它记在纸上了。
爸爸在边上不解地问:&ldo;全部?&rdo;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七日杀 (历史同人)褚飞燕 [综英美]那个女人绝对有病 (娱乐圈同人)[GD]与权萌萌的平淡日常 我老婆超拽的 也无风雨 霜冷长河 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 恐怖十三楼 (还珠同人)综琼瑶之王爷吉祥 中国之旅 我的爷爷是首富[穿书] 今天也在努力不翻车[综刀剑] 出走十五年 神裔 文化苦旅 [HP]同行者 千年一叹 山居笔记 荷尔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