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卫星、照射
为什么人造卫星发射时穿过大气层不会烧掉
为什么流星穿过大气层被烧掉,而人造卫星发射时也穿过大气层,却没有被烧掉呢?
流星穿过大气层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速度。在地球强大的吸引力作用下,流星越靠近地球,地球对它的引力就越来越大,因此它的速度迅速地增长,最后能到达到每秒20到70公里。流星以这么高的速度在大气层运动,受到了巨大的磨擦力,使流星达到几千度,足以烧掉流星。
人造卫星发射前,相对于地球的速度为零,在发射过程中还要不断克服地球的引力,开始的速度很慢,以后逐渐增加。在目前技术条件下,第一级火箭发动结束后才增加到每秒二、三公里。这时卫星已经离地面50到100公里高,那里的大气密度还没有地面的千分之一。当卫星进入轨道时,速度达到每秒钟7.9公里。可是由于高度更高,大气更加稀薄了。所以,在人造卫星发射过程中,虽然由于空气磨擦而产生的温度相当高,但比流星穿进大气层时的温度要低得多,所以不会被烧掉。但尽管这样,还是要用耐高温的合金来做火箭的外壳。为了减少人造卫星与大气层的磨擦,还采取了下面的措施:
卫星和火箭的联结总体的外壳,要造得尽量光滑,以减少大气的阻力。2.与前进方向垂直的火箭横截面越大,受到的阻力就越大,因此火箭要做成细长的。3、发射卫星时,为了尽快脱离浓密的低层大气,一般采用垂直于地面,或基本垂直于地面向上发射的方法。
人造卫星发射穿过大气层时不使其烧掉的是这些办法,那么宇宙飞船返回地球穿过大气层时用什么方法不让它烧掉呢?一般都用这些方法:当飞船返回地球将要进入大气层时,飞船向前进的方向喷气,就像喷气飞机那样,不过是向前喷,不是向后喷,使飞船的速度减慢。这时飞船开始下降,当它进入大气层时,不是像一块石头那样笔直地从几百公里高空直冲下来,而是逐渐转成了一个弧形很大的下降轨道,斜着飞下来,一般要绕着地球飞行半圈以后,再打开强大的降落伞,这时飞船可以缓慢而安全地落到地面了。
知识点:人造卫星、摩擦、温度、合金、垂直
为什么人造卫星环绕地球的轨道不一样
在地球上空运行的人造卫星,按其轨道离地面高度来区分,可分为三种,即近地轨道(小于600千米)、中轨道(600-3000千米)和高轨道(大于3000千米)。
不同用途的卫星,运行在不同的高度。需要对地面目标进行仔细观察和探测近地空间环境的卫星,通常运行在近地轨道,如科学实验卫星和侦察卫星等;需要对地球进行频繁地、周而复始地观察的卫星,通常运行在中轨道,如极轨气象卫星和资源卫星等;而需对地球作大范围、长时期定点观测或信号中转的卫星,通常选用高轨道,如静止气象卫星和静止通信卫星。
有两个十分重要的轨道,它们就是中轨道的太阳同步轨道和高轨道的地球静止轨道。
所谓太阳同步轨道,就是通过地球南北极的卫星轨道平面,每天向东移动0.9856°,这个角度正好是地球绕太阳公转每天东移的角度。轨道高度在700-1000千米之间。卫星每天都在同一时间通过同一地区上空,可观察到该地区的连续变化过程。极轨气象卫星每天定时观测同一地区云图,得到逐日变化过程,这就为天气预报提供了科学根据。
而对一些要求在空中“固定不动”的卫星,如转播电视的通信卫星,则采用地球静止轨道。这个轨道在地球上赤道平面内,离地面35860千米。因为在这个轨道上,卫星绕地球自西向东旋转,速度为3.075千米秒,正好等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因此地面与卫星就相对“不动”了。
知识点:人造卫星、卫星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
为什么卫星可以预报地震
地震是人类自古以来不可躲避的自然灾难。由于地震起因和前兆非常复杂,因此,地震预报始终是世界性的难题。
科学家发现,地震前在震中区周围,会出现温度异常等震兆。震前由于岩石圈板块相互作用,应力不断积累,当超过岩石圈强度时,就会发生微裂隙,原储存在岩石圈内的气体,特别是温室气体,会沿着已有的裂缝溢出地面,受到太阳辐射和自身辐射,导致该地区温度增高。或者带电的微粒子从岩石圈深处渗出地表,这些带电微粒子在低空处造成电场异常,激发温室气体,使温度比正常增高几度。
当今,不少安装有遥感仪器的卫星(尤其是气象卫星)上,都有红外扫描仪,它的扫描宽度有上千千米,所测地面、水面及各种界面上的温度精度可达0.5℃。借助大型计算机及图像处理机,能在30分钟内处理好一幅地球表面的温度图像,为迅速判别震兆温度异常提供了有利条件,并为卫星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领域。
不过由于地表增温的原因很多,要正确区分出真正临震前的异常增温,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相信经过不断努力,地震预报的成功率将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知识点:地震、地震预报、卫星遥感
为什么卫星可以减灾防灾
世界上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从1965年至1992年的28年里,全世界发生了4650多起自然灾害,约30亿人受灾,其中死亡36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约3400亿美元。最常见的灾害有台风、洪水、地震、干旱、火灾等。自从卫星上天以来,人类利用先进的卫星遥感技术,防止或减小了这些自然灾害造成的恶果。
比如1987年5月,中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发生一场猛烈的森林大火,在天上巡游的卫星成功地监测到这一信息,为扑灭这场大火创造了条件。1991年夏天,中国江淮流域发生严重水灾,又是卫星提供了水灾淹没面积的准确估计,为救灾工作找到了依据。尤其是1998年中国长江中下游、松花扛和嫩江流域的抗洪救灾,天上卫星功不可没。卫星作为防灾减灾的哨兵,发挥了有效的作用。目前,人类已经利用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等进行了大量的减灾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许多国家都在研制一种新的减灾卫星,即使同—颗卫星集对地观测、通信、导航等功能于一身,实现救险防灾的目的。
气象卫星是防灾的先锋。防减灾害要先“看得见”并及时掌握情况,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自然灾害等变化的环境观测,除了要求具有一定的空间分辨率以外,还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地面进行重复观测。现有的遥感卫星中,气象卫星,特别是地球静止气象卫星,能够不间断地对大气现象进行观测,对于防治自然灾害,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近年来出现的雷达卫星可以穿云透雨,它主动发出一定频率的电磁波,并接收目标对它的反射和散射的回波,形成图像。因此,雷达卫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监测手段,特别是在常伴有阴雨天气的洪涝季节更是大有用途。
卫星的最大防灾本领,莫过于监测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和大气层,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人类免遭各种自然灾害之苦。因此,各种专门的减灾卫星便应运而生。我国曾利用自己的返回式卫星和气象卫星,在防灾、抗灾、救灾和治理灾害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大国,经常饱受自然灾害之虐,因此国家已经把研制减灾卫星列为发展航天技术的头等大事。
知识点:人造卫星、减灾卫星、气象卫星、雷达卫星
为什么要研究天文学
昼夜交替,四季循环,人们生活在自然界中,首先就接触到各种天文现象,明亮的太阳、皎洁的月光、闪烁的繁星、壮观的日食等等。天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人们对自然界逐步了解的过程。
古代人们在从事农牧业生产时,为了不误农时,必需利用天象来确定季节。渔民和航海家利用星星在茫茫的海洋上确定自己前进的方向,利用月相来判断潮水的涨落……
天文工作在现代更有了新的发展。
各种天体是一种理想的实验室,那里有地面上目前所不能得到的物理条件。如质量比太阳大几十倍的星球,几十亿度的高温,几十亿大气压的高压,以及每立方厘米几十亿吨的超密态物质。人们经常从天文上得到启发,然后再加以利用。翻开科学史的记录可以看到:从行星运动规律的总结中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观测到太阳上氦的光谱线后,在地球上才寻找到了氦元素;从计算新星爆发的能量,发现了人们还不了解的能源……
天文学与其他的学科发展关系也非常密切。19世纪以前,天文学与数学、力学的发展息息相关;到了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后,天文学更深深地渗透到其他学科。我们都知道,当爱因斯坦发表了相对论以后,就是利用天文观测的结果给予这个理论以有力的支持;天文学上的重大发现对高能物理、量子力学、宇宙学、化学、生命起源等学科都提出了新的课题。
天文学给我们揭示了自然界的真面目。几千年来,人类对于地球的性质、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宇宙的结构等方面都曾有过错误的认识。假如没有天文学,这些错误的认识一定会继续下去。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曾冲破几千年的宗教束缚,提出了日心说,使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现在小学生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这一条真理了。
在人类进入航天飞行的时代里,天文学集中了人类对于自然认识的精华。如果一个人对现代天文学的伟大成就一无所知,他就不能算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正因为如此,世界上很多国家把天文学列入中学课程。
以上仅从几方面简单地介绍了天文学的发展和应用。由此可见,天文学对现代科学的发展起了推动的作用,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学科。
知识点:天文学、天体、物理条件、科学发展、自然界
为什么天文台的观测室大多是圆顶结构
一般房屋的屋顶,不是平的就是斜坡形的,唯独天文台的屋顶与众不同,远远看去,银白色的圆形屋顶好像一个大馒头,在阳光照耀之下,闪闪发光。
为什么天文台要造成圆顶结构呢?难道是为了好看吗?不,天文台的圆顶完全不是为了好看,而是有它特殊的用途。
我们看到的这些银白色的圆顶房屋,实际上是天文台的观测室,它的屋顶呈半圆球形。走近一看,半圆球上却有一条宽宽的裂缝,从屋顶的最高处一直裂开到屋檐的地方。再走进屋子里一看,哪里是什么裂缝,原来是一个巨大的天窗,庞大的天文望远镜就通过这个天窗指向辽阔的太空。
将天文台观测室设计成半圆球形,是为了便于观测。在天文台里,人们是通过天文望远镜来观测的太空,天文望远镜做得非常庞大,不能随便移动。而观测的目标,却分布在天空的各个方向。如果采用普通的屋顶,就很难使望远镜随意指向任何方向上的目标。天文台的屋顶造成圆球形,并且在圆顶和墙壁的接合部装置了由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旋转系统,使观测研究十分方便。这样,用天文望远镜进行观测时,只要转动圆形屋顶,把天窗转到要观测的方向,望远镜也随之转到同一方向,再上下调整天文望远镜的镜头,就可以使望远镜指向天空中的任何目标了。
在不用的时候,只要把圆顶上的天窗关起来,就可以保护天文望远镜不受风雨的侵袭。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天文台的观测室都要做成圆形屋顶,有些天文观测只要对准南北方向进行,观测室就可以造成长方形或方形的,在屋顶中央开一条长条形天窗,天文望远镜就可以进行工作了。
知识点:天文台、天文观测、天文望远镜
read3();看小说,630book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金鳞 黑莲花有点甜[重生] 绝斩之帝 九零小寡妇 三尺世界 莫非我是超人 我的眼睛通晓忍界 锦梦归 斗罗之开局一只鸟 斗罗,兵主 武神霸尊 鬼王大人别烦我 巅峰之纪 开局签到大道神通 武极夕玥 我在东京当恶少 从召唤黑影兵团开始的漫威之旅 九州志之瀚州志 大秦扶苏的次元聊天群 全职法师之后世传
好书推荐:揉碎温柔为夫体弱多病和情敌在古代种田搞基建我有了首都户口暗恋指南星际双修指南我只是一朵云瑜伽老师花样多妈宝女她躺平爆红了你不能这么对我带着战略仓库回大唐背叛宗门,你们后悔什么?重生之护花痞少许你三世民国重生回到古代当夫子太子殿下躺平日常我的外甥是雍正公主 驸马 重生重生宠妻时光盗不走的爱人古穿今之甜妻混世小术士高手她带着全家翻身借一缕阳光路过爸爸偷了我的女朋友的东西后妈卷走40万失踪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