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波彻底平息后的景城,仿佛被春雨洗过一般,透着一股劫后重生的清新与安宁。杏花村的杏花开了又谢,枝头挂满了青涩的果实;田里的禾苗绿油油地迎风摇曳;官道上的车马行人,脸上不再有惊惧,只有为生活奔波的从容。
沈家小院,也比往日更加热闹了些。时常有乡邻过来坐坐,或是请教沈仲书木工技巧,或是与沈文秀探讨些书本上的学问,言谈间充满了对这家人的感激与敬佩。那幅“义士之门”的匾额,被沈仲书郑重地悬挂在堂屋正中央,它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种鞭策。
经历此事,沈文秀似乎成熟了许多。他不再仅仅沉湎于书本中的圣贤之言,而是对脚下的土地、身边的乡民、流传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情感。他深知,这段由“石马妖”引发的曲折离奇的经历,以及其中蕴含的警示意义,不应随着时间流逝而被淡忘。
于是,他萌生了一个念头。与父亲、母亲以及夫人庄的表舅柳承宗商议后,得到了他们的一致支持。他利用闲暇时间,精心撰写了一篇记述文,将事件从头至尾,从石马妖初次现身的迷雾,到董空如阴谋的败露伏法,详详细细、原原本本地记录了下来。文中既肯定了冯道作为乡先贤的历史地位,也揭露了贪婪人性的可怕,更颂扬了乡民们守望相助、尊崇先贤的正气。
文章写就,他请来最好的石匠,将这篇文字工工整整地镌刻在一方巨大的青石碑上。碑成之日,在孙里正、柳承宗以及众多乡邻的见证下,这方凝聚了真相与警示的石碑,被隆重地立在了石人洼那尊修复一新的石马像旁。
石碑矗立,与无言的石马相伴,面向官道,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向每一个路过的人,无声地讲述着那段往事。自此,牧童樵夫经过,会指着石碑对后生说:“看,这就是当年石马妖的故事,沈家父子智勇双全,揪出了真凶……”过往客商驻足,读罢碑文,也会慨叹一声:“贪字头上一把刀啊!”
冯道的墓园,也因此事而声名远播。官府鉴于其历史价值及此次事件的教训,特意拨下银两,对墓园进行了更进一步的修缮,立了标识,并安排了专人定期洒扫看守。这位生前毁誉参半的长乐老,在其身后数百年,其埋骨之地终于得到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保护。香火虽不鼎盛,但也不至于断绝,常有慕名而来的文人墨客或好奇的乡民,前来凭吊这位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思索其在乱世中的生存之道与功过是非。
景城的百姓们,在茶余饭后,依旧会传颂这个故事。他们感念沈仲书父子的智慧勇敢,称赞柳承宗的通力协作,更唾弃董空如、刘三之流的贪婪忘义。故事的口耳相传中,历史的细节或许会模糊,但其中蕴含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敬畏先人、莫生贪念”的核心价值观,却深深地烙印在了一代代乡民的心中。
正如先高祖诗云:“青史空留字数行,书生终是让侯王。刘光伯墓无寻处,相国夫人各有庄。”冯道个人的功过是非,在浩如烟海的青史之中,或许终究只是寥寥数行,任人评说。其具体的墓葬所在(指最初之秘),亦如刘光伯墓般难寻真迹,只余相国庄、夫人庄等地名,暗示着曾经的过往。
然而,在这民间乡野的口耳相传里,冯道护佑乡里的精神内核,却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得以延续。而那尊石马的意象,也完成了它的蜕变——它最初是令人恐惧的“精怪”,继而是忠勇的“守护灵”示警,最终,它与那方石碑一起,升华成为一种象征,一种无言的警示:警示着后人需敬畏历史,尊重先贤,更警示着世人,贪欲如火,不遏则燎原;诡计如沙,终将散于真相的阳光之下。
故事会流传,石碑会风化,石马会继续沐浴风雨,但那份关于正义、勇气与贪婪、欺诈的朴素道理,将如同景城大地下的根系,深植于这片土地的人心之中,亘古长存。
——全文完——
喜欢中国古代奇闻录请大家收藏:()中国古代奇闻录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春日简书 炮灰重生,当皇太女也行 O变A后标记了竹马 惊!豪门血包竟是玄门大佬 艺术学校的淫乱生活 火红年代从技术科长开始 贵妃有闲 想通关就谈恋爱 上交虐文系统后 盗墓笔记之养老生活 九月暄阳 一朵破烂奇葩开在修仙界 世子难驯,郡主难哄 终末骸骨法典 庆云浮 噬金虫:开局签到被韩立追杀 HP:伊万斯家的长子 星海启元 重生后,大小姐天天扇人嘴巴子! 澳门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