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惊喜的是,在随后的几个小时里,记录仪上那条原本不时跳动的曲线,竟然真的逐渐平稳了下来,恢复了正常!
李教授长长舒了口气,用力拍了拍秦建国的肩膀:“好小子!有你的!你这眼睛够毒,办法也土但管用!这可帮我们大忙了,避免了一次不必要的数据中断!”
秦建国憨厚地笑了笑:“就是瞎琢磨,能帮上忙就好。”
这件事,让李教授对秦建国,乃至对靠山屯这些朴实的村民,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们或许缺乏高深的理论知识,但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智慧,以及对这片土地超乎寻常的熟悉和敏感。这种来自土地的智慧,是实验室里学不来的。
解决了管道杂质问题,观测站的数据采集更加稳定可靠。李教授的研究也有了初步进展。通过对水质、气体成分和持续温度压力的监测,他初步判断,靠山屯地下的地热系统,属于一个中低温对流型系统,热源可能来自较深部的花岗岩体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热,热水沿着特定的断裂带(比如死亡峡谷所暗示的那一条)向上运移。这意味着,这片区域的地热资源可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开发潜力,不仅仅局限于科研观测。
这个结论,让李教授兴奋不已。他开始着手撰写一份更详细的阶段性报告,准备向省里和更高级别的科研单位汇报,争取后续更深入的研究和支持。
而与此同时,秦建国和沈念秋关于利用地热育秧的念头,也开始生根发芽。沈念秋借着整理资料的机会,向李教授请教了更多关于地热水温度、成分与农作物生长关系的知识。李教授虽然主攻地质,但对地热综合利用也有所涉猎,他肯定了这种想法的可行性,并提醒需要注意水温控制(防止烫伤种子)、水质处理(避免矿物质过量对幼苗产生毒害)以及土壤改良等问题。
得到了理论上的支持,秦建国心里有了底。他找来老支书,把自己的想法和从李教授那里得到的信息说了一遍。
老支书叼着旱烟,眯着眼听了半天,吐出一口浓烟:“用那滚烫的地下水来催芽育秧?这能成吗?听着有点玄乎。”
“支书,李教授说了,理论上可行。咱们不用那刚出来的热水,太烫。可以在观测站出水口旁边,自己垒个小池子,让热水先在里面晾一晾,散散热,把温度降到合适的程度,再用管子引到咱们的育苗棚里。”秦建国解释着,“就算不成,咱们也就是费点功夫垒个池子,搭个棚子,损失不大。可要是成了,咱们就能比往年早半个多月育出壮秧,赶上最好的墒情移栽,秋收说不定就能多打粮食!”
“早半个月……”老支书心动了。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抢农时就是抢粮食。“那……就先试试?就在大队的试验田边上弄个小点的,别搞太大动静,万一不成,也不让人看笑话。”
得到了老支书的默许,秦建国立刻行动起来。他依旧带着那帮信得过的民兵兄弟,在观测站侧下方选了块地方,避开主排水沟,利用旧砖石和水泥,砌了一个简易的散热沉淀池,又与观测站的排水口(经过处理、温度稍降的废水)连接起来。然后又用林秸杆和塑料布(这是屯里稀罕的东西,还是建观测站时剩下的边角料),搭起了一个小而保暖的育苗棚,里面做了苗床,埋设了用打通竹节连接的简易水管,可以将散热池里调好温度的温水引入苗床下方,给土壤加温。
这套装置,完全是土法上马,看起来简陋不堪,却凝聚着秦建国和伙伴们的巧思和汗水。沈念秋负责最关键的温度监测和水质简单测试,她严格按照李教授指导的方法,用温度计时刻关注水温变化,用试纸测试ph值,确保环境对秧苗无害。
一切准备就绪,已经到了四月下旬。往年这时候,地里还有残冰,绝对不敢下种育苗。秦建国挑选了最饱满的稻种,进行了浸种消毒后,小心翼翼地播撒在了那片由地热温水滋养着的、暖烘烘的苗床上。
种子播下去了,希望也埋下了。接下来的日子,秦建国和沈念秋的心,几乎都拴在了那个小小的育苗棚里。每天都要去看好几次,观察温度,查看湿度,眼巴巴地盼着泥土裂开,露出那抹象征生命的嫩绿。
屯子里的人,很快都知道了秦建国在鼓捣“地热育秧”。好奇、怀疑、观望,各种目光投向他们。有人觉得建国这娃胆子大,敢想敢干;也有人私下嘀咕,说他不务正业,异想天开,那死亡峡谷的“邪水”怎么能种出好庄稼?
老支书表面不说,心里也捏着一把汗,时常背着手溜达到试验田边,远远地看上一眼。
等待是煎熬的。几天过去了,苗床上依旧是一片寂静的褐土。连参与建设的几个民兵都有些沉不住气了。秦建国嘴上安慰大家“别急,时候未到”,心里却也像有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第五天清晨,天刚蒙蒙亮,秦建国和沈念秋照例来到育苗棚。刚一掀开草帘,一股混合着泥土气息的暖湿空气扑面而来。沈念秋眼尖,立刻发出一声低低的惊呼:“建国!快看!”
秦建国顺着她的手指看去,只见那片褐色的苗床上,不知何时,已经钻出了无数细如牛毛、却充满了倔强力量的嫩绿色小芽!它们密密麻麻,顶着晶莹的露珠,在透过塑料布照射进来的晨曦中,焕发着勃勃生机!
“出来了!真的出来了!”秦建国激动地一把抱住沈念秋,声音都有些哽咽。沈念秋也用力点头,眼眶湿润。这些稚嫩的幼芽,不仅意味着试验的成功,更印证了他们知识的力量和敢于尝试的勇气。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全屯。人们纷纷跑来看稀奇,看着那片在微寒清晨里依然绿意盎然的秧苗,无不啧啧称奇。老支书蹲在苗床边,用手轻轻触摸着那柔嫩的叶片,脸上笑开了花,连声说:“好!好!这地热水,真是个宝啊!”
地热育秧的成功,像一声春雷,在靠山屯炸响,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观测站、对地热资源的看法。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科研符号,而是变成了可以触摸、可以利用、能带来实实在在好处的宝贵资源。一种前所未有的、对科技和知识的渴望,在屯民心中悄然萌发。
李教授得知这个消息后,也非常高兴,特意来到育苗棚考察,采集了土壤和水的样本进行更详细的分析。他在写给上级的报告中,特意增加了关于靠山屯群众自发利用地热资源进行农业试验的内容,认为这体现了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巨大潜力,建议后续研究可以适当向应用方向倾斜。
春深日暖,靠山屯的春耕生产全面铺开。有了地热育秧的成功经验,秦建国和老支书商量后,决定明年扩大地热育苗的规模,甚至开始探讨,是否能在冬天利用观测站的余热,搞点蔬菜大棚,让屯子里的人在寒冬腊月也能吃上新鲜蔬菜。
观测站的白墙在春日阳光下格外醒目,死亡峡谷依旧沉默,但那地底奔涌的热流,已经真切地汇入了靠山屯的生活,温暖着土地,也温暖着人心。秦建国和沈念秋,站在绿意盎然的试验田边,看着远处劳作的乡亲和那座改变了他们生活的观测站,对未来充满了更多的期待和想象。小石头在沈念秋怀里挥舞着小手,咿咿呀呀,仿佛也在为这片焕发新生的土地歌唱。生活的画卷,正在他们面前,展开更加广阔而充满希望的篇章。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星穹铁道同人] 游戏罗浮载入中 小狐妖不许对姐姐撒娇 路明非和林怜的性福生活 很好睡 渺尘 根基被毁后成了偏执神女的白月光 [韩娱同人] 重回南韩当编剧 分手后腹黑年下她总在强制爱 我靠种田养活二十万边军/花间酒 [崩铁同人] 罗浮将军!我当定了 披上马甲重生:修罗场视我为团宠 纨绔郡主得宠日常 快穿之我被系统攻略了 [足球] 马尔蒂尼与主 席的闺女 [历史同人] 皇帝聊天群 不完美的协奏曲 爱情童话 海王归来,千亿谢礼碾碎背叛 路明非喜欢的清冷师姐,绝对不可能是他叔叔的淫荡娇妻 权谋帝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