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你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你爱一路飞翔的箭
弓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寻找我的一千零一夜
狄更斯在《双城记》里有句家喻户晓的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绝望之冬;我们拥有一切,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正走向天堂,我们都在奔向与其相反的地方。”
我们作为一介85后蚁民,生活在这么一个让人充满压力和不安的年代,在很多刚毕业或者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眼里,充满了茫然和无奈,他们中的很多人蚁居在各个大城市的城中村。赚着普通至极的薪水,好不容易遇到没有加班的周末,他们依旧不敢去泡吧,不敢去陪女孩子逛街,不敢喝朋友去吃饭,也许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累了能在周末可以好好睡到自然醒,庸庸俗俗,平平淡淡,普普通通,波澜不惊地在上一代人的规划下,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他们错了么?当然没有错,是这个急剧变革的社会让他们的选择偏向了保守,因为激进和冒险的成本太高。
还记得你上一次和别人聊起你的梦想是和心爱的人浪迹天涯是什么时候的事么?
你也许已经完全回忆不起来了。
但是你肯定记得当时老人们劝你要安分守己;你的朋友们劝你别瞎折腾;你的女朋友觉得你太不现实;你开始想起那些“感谢生活”的文章,仿佛是从小喝到大的心灵鸡汤。
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有些内向的孩子,随着我渐渐长大,我变得越来越不安分,我渴望差异化。
我渴望着能像提出ESBI理论的《富爸爸穷爸爸》作者罗伯特·T·清崎那样,成为一名拥有一个为我创造现金流实体事业,哪怕很小,哪怕一些略微能赚点小钱的投资,早日实现财务自由。
我渴望着有朝一日我能乘坐着一艘普普通通的游轮,重走一遍当年泰坦尼克号走过的航线。和自己心爱的女孩子相互依偎着坐在清晨略微有点凉意的甲板上,眺望着远处略带暖意的太阳,伴着阵阵海鸟的叫声,一起诉说我们彼此的梦想和对身边人的爱意:
WhenIthinkbackonthosetimes。Andthedreamsleftbehind。Iwillbeglad。BecauseIwasblesstogettohaveyouinmylife。AndeverywhereIamthereyouwillbe。
我渴望着可以像伟大的麦哲伦和哥伦布一样,能够在茫茫大海上苦逼至极地航行一个月,沿途可以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补给,虽然听起来很苦,可是我就是想去体验这种不一样的生活。
我渴望着可以完成当年伟大的郑和未走完的道路——去伊斯兰教的圣城麦加去朝圣。(这个史学界有争议,有的人说第七次下西洋郑和最终到达了麦加,有的人说没有。)
我渴望着能像玄奘法师一样,去到古印度的天竺,听取学习天竺佛家文化的真谛。在瓦拉纳西的恒河边上,看着虔诚沐浴的教徒,伴着柔和的夕阳。听着远处传来的梵文诵经声,愿时光就此停留,刹那在这一刻变成了永恒。
也许在很多富二三四代眼里,在很多少年得志的人眼里,这些渴望算不了什么。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事情总是能感动我们自己,多年以后,直到彻底老去的那一天,在即使是阴霾的傍晚,一个人坐在梧桐树下,慢慢回想起来年少的曾经,依然能够荡气回肠、热泪盈眶,感叹生命是那么美好。
时光的脚步真的很快,一不小心,我们就老了。
你的巧克力盒子里,真的甘心永远只有一种味道么?
我要去中东
阿拉伯世界文学的最高成就,不只有经典的《古兰经》,还有家喻户晓的阿拉伯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这本书其实并不像《安徒生童话》那样,是某一位文学大师的作品,它是市井艺人和文人学士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收集、提炼和加工而成的,名字来则源于埃及,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聪明才智的结晶。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辛巴达、阿拉丁和阿里巴巴象征着勇敢和智慧,能带着“神灯”乘坐“魔毯”,追随辛巴达的足迹去遥远的阿拉伯世界看看,成了我童年时候的一个梦想。
绝大多数中国人一想到“中东”这个词语,马上映入脑海里的印象就是五次中东战争、土豪云集的迪拜、一掷千金的沙特王室、真神安拉以及他的使者——穆罕默德、宗教冲突下的什叶派和逊尼派、CCTV经常报道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战火纷争。
2011年,YouTube上那个美国籍埃及导演的让所有人目瞪口呆的影片《穆斯林的无知》,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剧了以美国和欧洲为主的某些基督徒极端代表,与中东广大阿拉伯穆斯林之间的矛盾;1995年11月4日,以色列前总理拉宾遇刺那个夜晚的枪声,让本来似乎已经出现在中东土地上的那缕和平曙光,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真实的阿拉伯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那里的人们如今过着怎样的生活?还是和童年时候的印象一样到处是骆驼?到处是坐在阿拉伯地毯上抽着水烟的人?又或者到处都是戒严的哨卡?城市以外到处都是黄沙?那里真的是那么的危险么?阿拉伯人真的是那么好战么?伟大的埃及金字塔真的是鬼斧神工到连一片刀片都插不进去么?
带着这些疑问,我在出发的一年前就开始了我中东之行的准备工作,初步定下来一条路线:
先从中国到泰国(为了参加三月份的清迈新年泼水节),然后前往马来西亚(因为能拿到免费的120小时的过境签),之后到尼泊尔(为了参加5月1号开始的VipassanaMeditation内观禅修10日课程),下一步前往巴基斯坦(看看真实的媒体上报到的“巴铁”是否和传说中的一样),然后去伊朗(正宗的波斯文明,全世界仅此一家,别无分店)、约旦(伟大的佩特拉和大名鼎鼎的沙漠游牧民族贝都因人)和埃及(伟大的尼罗河文明、金字塔、木乃伊、达哈布潜水),接下来的路线是蓝色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卡帕多奇亚)、以色列(圣城耶路撒冷)、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伟大的高加索文明),最后回新疆乌鲁木齐(看看真实的新疆边境是否真的像传言般混乱不堪)。
计划初步定好后,下面需要考虑的是签证问题。在此再次表达下对我国大陆护照的不满,去哪里都不方便,难怪大陆背包客的旅行生涯一般都是“三步走”节奏:
第一步:先去尼泊尔、印度,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缅甸、越南和老挝等一些价格便宜,签证好拿的东南亚国家,再加上地处南亚的号称“印度洋的眼泪”的斯里兰卡和度假天堂马尔代夫。
第二步:搞定申根签证后,就可以前往欧盟国家,包括法国、德国、西班牙、希腊、捷克和比利时,还有一些北欧国家,比如挪威、丹麦、瑞士、瑞典和芬兰,等等。
第三步:涉足中东、非洲和南美。这是骨灰级的特别能吃苦的背包客最喜欢增加体验的地方。比如去赞比亚、坦桑尼亚、尼日利亚、肯尼亚这些第三世界的国家做义工,尽自己所能帮助那些贫困的孩子和贫困的家庭,让他们感受到这个世界并没有遗忘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这个世界的颜色不是只有黑和白。
之后我又查找一番,发现“巴铁”对中国人免签证费。注意啊,不是免签,是免签证费。还有就是曼谷飞往巴基斯坦首都卡拉奇的机票出奇便宜,只要1000元人民币而已。相对的,飞往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伊斯兰堡的机票就需要2500元人民币的样子。
为了顺利拿到巴基斯坦和伊朗签证,我专门去了一趟北京的巴基斯坦大使馆。
What?800元的邀请函?
巴方工作人员让我出示巴基斯坦的邀请函,什么?邀请函?以前不是只填写一个简单的表格就可以拿到签证么?现在这么纠结了?我可从来没有去过巴基斯坦,哪里来的巴基斯坦朋友?哪里来的邀请函?我只能通过打听和在淘宝上看那些签证的代办公司能不能帮我,结果依然让我失望至极:一个邀请函最便宜的价格是800元!
我真心搞不懂,为什么和中国关系最铁的国家虽说免签证费,那这价值800元人民币的邀请函是官方的黑色幽默么?
第二天清晨,我又前往伊朗驻中国大使馆,结果和巴基斯坦大使馆一样,都需要有邀请函。
我该如何、从何处切入中东呢?
进过一番研究各位前辈大神的攻略和游记,中东地区能够提供给中国落地签的国家只有约旦和黎巴嫩。然而在黎巴嫩落地签的条件中有一点要求,必须当场出示1000美金的现金和离境的机票。问题来了,我出门在外带着1000美金的现金,这不是自我增加危险指数么?第二个问题是离境机票,天哪!像我这种情况来说,我怎么能知道下一个国家会去哪里?我拿着中国大陆护照下一个国家去哪里,完全取决于哪个大使馆会给我签证好不好?况且我离境的时间还取决于机票的价格,这一条也行不通。
所以很明显,答案只有一个,从约旦切入。至少吴苏媚大神当年就是这么做的。只有飞往约旦安曼皇后机场拿到约旦落地签后,才能顺利切入中东,开始我的中东之旅。同时在约旦继续申请埃及签证和以色列签证,然后在以色列特拉维夫或者是埃及的开罗申请土耳其签证。根据前辈的经验,整个中东只有以色列特拉维夫和埃及开罗可以很方便地拿到土耳其签证。之后再在埃及申请伊朗签证,因为据说某位前辈曾经在埃及不用邀请函,就拿到过波斯伊朗的签证。最后在格鲁吉亚收尾,因为格鲁吉亚是对中国护照开放落地签的国家,而且那里的葡萄酒十分给力,每晚街头都有格鲁吉亚人邀请游客畅饮葡萄酒。
我们这帮渴望走出去看世界的年轻人,为了签证问题真的是绞尽脑汁,煞费苦心各种迂回和曲折。
箭已上弦,岂有不发之理?《一千零一夜》的故乡,我来了!
我旅行的钱从何而来
“一看他就是个富二代,不然他哪儿能有钱去那么多地方旅行?”
“你到处旅行的钱到底从哪里来?”
关于钱的事情是我被人问得最多的问题。走遍天涯海角是每一个年轻人的梦想,如果一个人没有钱,的确寸步难行。
在自己能力和承受范围内,追随自己内心声音,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是我的价值观。
在这里我把我自己在“钱”方面的经历拿出来和大家分享,没有任何炫耀的意思,我的经历仅供参考。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当爱情遇上科学家 张居正 明月如霜:全3册 如果你爱我 沙海(合集) 爱的天空下雨了 江先生,你心动了 女不强大天不容 你好,旧时光 大周小冰人 致命邂逅 人鱼恋爱法则 我在西藏这些年 军装下的绕指柔 兄弟 我想和你过好这人生 崔老道捉妖之夜闯董妃坟 泡沫之夏(全集) 最慢的是活着 原生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