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流周启幕,两岸聚首
《闽南传统文化保护条例》颁布一周年之际,泉州开元寺张灯结彩,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由闽南传统文化保护联盟主办的“两岸闽南文化交流周”正式启幕,来自台湾地区的文化界代表吴明远、台南开元寺住持、台湾大学地理系教授周志宏等200余名嘉宾齐聚闽南,与闽南的学者、文化传承人、民众共赴这场“文脉之约”。
启幕仪式上,陈奇与台南开元寺住持共同敲响了开元寺的“和平钟”——钟声悠扬,穿越泉州古城,回荡在海峡上空。“十年前,两岸同胞联手守护传统文化;今天,我们再次聚首,以文化为纽带,深化交流,共护文脉。”陈奇的声音饱含深情,“这份闽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传承,更是情感的联结,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见证。”
台南开元寺住持手持台湾“龙山寺古柏”的枝条,向众人展示:“这棵古柏与开元寺的千年古柏同为唐代栽种,树龄相近,文脉相通,两岸民众称它们为‘兄弟柏’。此次带来枝条,就是要完成‘血脉嫁接’,象征两岸文脉永不分割。”
台下,两岸民众自发挥舞着国旗,高呼“文化同源,和平共荣”的口号。台湾游客王先生带着家人专程来参加活动:“我祖籍泉州,从小听着闽南文化的故事长大。今天能亲眼见证两岸交流,太有意义了!”
启幕仪式后,交流周活动全面展开,分为“联合考察”“学术研讨”“民俗体验”三大板块,两岸代表深入闽南各地,探寻闽南文化的同源之根。
二、古柏嫁接,文脉相承
开元寺千年古柏下,一场特殊的“文脉嫁接”仪式正在举行。园林专家小心翼翼地将台湾龙山寺古柏的枝条嫁接到开元寺古柏的侧枝上,用保鲜膜包裹好接口,再用红绸带缠绕祈福。两岸的文化传承人围在古柏周围,共同诵读祈福文,祈求“兄弟柏”枝繁叶茂,象征两岸文脉永续传承。
“嫁接不仅是植物的繁殖技术,更是文化的融合传承。”园林专家解释道,“这两棵古柏基因相近,嫁接成功率极高,未来它们将共同生长,成为两岸文脉相连的鲜活象征。”
陈奇与台南开元寺住持共同为“兄弟柏”揭牌,牌匾上“文脉同源,枝叶相连”八个金字熠熠生辉。“十年前,这两棵古柏都曾因人为破坏受损;今天,我们用嫁接的方式让它们‘血脉相通’,就是要告诉世人,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任何力量都无法割裂。”台南开元寺住持的话语引发台下阵阵掌声。
仪式结束后,两岸民众纷纷上前触摸古柏,许下和平心愿。泉州老城区的王阿婆将写有“两岸平安”的红绸带系在古柏枝上:“希望这棵树越长越旺,希望两岸永远和平,再也不要有纷争。”台湾的小朋友则在树下种下小树苗,用稚嫩的声音说:“我要和泉州的小朋友一起,守护这棵大树,守护我们的文化。”
此次“文脉嫁接”仪式通过两岸媒体同步直播,观看量突破3000万。网友们纷纷留言:“古柏有情,文脉永续”“两岸本是一家人,共护文化共守和平”,成为当天最热门的话题。
三、同心护脉,文化相融
交流周的第二天,两岸代表前往漳州传统建筑群落,开展“联合文化保护”行动。漳州古厝群前,陈奇与台湾青年文化传承人林雅雯带领两岸团队,正在布置“两岸同心文化展”。
展区中央,摆放着一尊妈祖开光佛珠,由湄洲岛天后宫和台南鹿耳门天后宫共同加持;四周用台湾阿里山的桃木枝与闽南清源山的青石交替摆放,围成直径十米的太极图案——桃木象征“生机”,青石象征“稳固”,太极图案则象征“阴阳调和,两岸共生”。
“桃木取之台湾,青石采自闽南,两者结合,既体现了两岸的资源互补,又象征着闽南文化的同源性。”陈奇与林雅雯共同调整展区布局,“从泉州到台南,从晋江到淡水,闽南文化的传承从未中断,民心更是紧紧相依。任何企图破坏文化传承的行为,在两岸人民的共同守护下,都将化为泡影。”
布置完毕,两岸文化传承人共同诵读《文化传承同心文》:“太极生两仪,两岸本同源;同心护文脉,和平永相传!”随着诵读声响起,太极图案中的妈祖佛珠泛起微光,桃木枝与青石构成和谐景致,现场氛围庄重而热烈。
正在现场采访的台湾记者李女士感慨道:“以前只在书本上了解闽南文化,今天亲眼看到两岸传承人携手布置展区,才真正明白‘文化同源’的含义。这种文化上的认同感,是任何力量都无法动摇的。”
联合考察结束后,两岸文化传承人共同签署《漳州古厝群联合保护公约》,约定每月交换文化保护监测数据,每季度开展联合维护,将“两岸同心文化展”的保护纳入常态化机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四、白皮书发布,科学证同源
交流周的学术研讨环节在泉州师范学院举行,两岸学者围绕“闽南文化地质同源性”“闽南文化传承”“文化与两岸和平”等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台湾大学周志宏教授展示了最新的地质勘探数据:“通过卫星遥感和海底钻探发现,闽南地区与台湾岛的地质构造同属‘华夏陆块延伸带’,约8000年前,台湾与大陆相连,文化交流的通道从未中断。”
闽南文化研究院的李教授则通过历史文献佐证:“明代《闽书》《台湾府志》中,均有‘台湾文化发源于武夷,经泉州入海,延至台南’的记载,说明两岸古人早已认识到文化的同源性。”
研讨会上,两岸学者联合发布《闽南文化与两岸和平白皮书》,全书分为“地质同源”“文化同根”“和平共护”三章,用120组地质数据、300余条历史文献、500余份民俗调查样本,系统论证了闽南文化与台湾的地质、文化联系,呼吁“以闽南文化为纽带,深化两岸文化、经济、社会交流,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共同维护两岸和平稳定”。
白皮书的发布引发广泛关注,相关文化机构代表在贺信中指出:“《闽南文化与两岸和平白皮书》以科学和文化的双重证据,揭示了两岸的同源性,为促进区域和平提供了新的思路。将支持两岸开展更多类似的文化交流活动。”
台湾地区的民间团体也纷纷响应,台南文化协会发表声明:“将积极推动白皮书在台湾的传播,组织民众学习闽南文化,增进两岸文化认同。”
五、民俗共庆,民心相融
交流周期间,闽南各地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让两岸民众在体验中感受文化同源。泉州天后宫举行“两岸妈祖共祭”仪式,湄洲岛天后宫的妈祖神像与台南鹿耳门天后宫的分灵妈祖同受祭拜,两岸信众共同敬献花篮、诵读祭文,场面庄严而热烈。
“妈祖是两岸共同的信仰,祭拜妈祖就是祭拜共同的文化根脉。”参加祭祀的台湾信众林阿姨说,“每年我都会来泉州进香,以后还要带更多台湾乡亲来,感受两岸的文化情谊。”
漳州古城则举办了“两岸闽南民俗展”,展出两岸的传统工艺品、民俗典籍、平安符等文物,台湾文化传承人现场演示“传统技艺”“民俗仪式”等传统内容,吸引了大批民众围观。泉州师范附小的学生们还与台湾小朋友一起,学做闽南润饼、台湾凤梨酥,在美食制作中增进友谊。
最热闹的当属“两岸青年文化嘉年华”活动,两岸青年文化传承人、大学生组队开展“闽南文化知识竞赛”“传统工艺体验”等趣味活动。在“文化拼图”游戏中,两岸青年共同拼接闽南与台湾的文化地图,当最后一块拼图完成,全场欢呼雀跃。“通过游戏才发现,闽南与台湾的文化如此紧密相连,就像我们两岸青年的心一样。”台湾大学生陈志强说道。
嘉年华活动的最后,两岸青年共同演唱《文化同源》主题曲:“武夷之脉,延至台南;妈祖庇佑,和平共安……”歌声回荡在泉州古城上空,唱出了两岸青年的共同心声。
六、文化林植绿,希望永续
交流周的最后一天,两岸代表齐聚泉州镇龙塔下,共同开展“种植文化林”活动。镇龙塔始建于宋代,是闽南文化重要的历史地标,塔下的空地被规划为“两岸文化林”基地。
陈奇与台湾青年代表林雅雯共同挥锹,种下第一棵榕树幼苗。随后,两岸代表、民众、学生纷纷加入,挥锹铲土、浇水施肥,不到半天时间,200余棵榕树、柏树幼苗就在塔下扎根。每棵树苗上都挂着写有两岸合作者姓名的木牌,如“陈奇+林雅雯”“台南开元寺+泉州开元寺”“泉州附小+台南实小”,象征着两岸的携手与传承。
“榕树根系发达,能固土保水;柏树四季常青,象征永恒。”陈奇抚摸着刚种下的树苗,对身边的两岸青年说,“这些树苗会慢慢长大,就像两岸的情谊与和平的希望,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林雅雯则在树苗旁埋下一块“同心石”,上面刻着“文化同源,和平永续”八个字:“这块石头会见证我们的承诺,无论未来遇到什么困难,两岸青年都要携手守护文化,守护和平。”
夕阳西下,镇龙塔的影子倒映在晋江中,与两岸文化林的幼苗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陈奇站在塔下,望着海峡的方向,手中的《闽南文化与两岸和平白皮书》在余晖中泛着微光。他知道,交流周虽然结束,但两岸的文化交流与文化守护之路才刚刚开启。
远处的海面上,两岸直航的客轮鸣笛驶过,船上的乘客向文化林挥手致意。陈奇相信,只要两岸同胞以文化为纽带,以情感为桥梁,同心协力,携手共进,闽南文化就会永远传承,两岸的和平就会永远延续,这份承载着千年文脉与民族希望的文化瑰宝,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喜欢闽南风水传奇请大家收藏:()闽南风水传奇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军工大院女儿奴 穿越1850之晚清乱臣贼子 领域展开,但同人文 他只会心疼哥哥 合欢仙途:她们说我是极品炉鼎 绿茶妹妹日常修罗场 本想混口饭,科举连中六元惊陛下 前男友向您发来了组队邀请[电竞] 万人迷一心想搞事业 恶毒亲妈觉醒后,三龙崽爹杀疯了 秋日囚徒 我撬了我自己的男朋友[GB] 雾失春台(双重生) 说好E级异能,怎么全是SS级 穿成太子胤礽的外室 夜莺与神明 六零年代好日子 穿成大清第一废后 鼠猫白老爷重生记 终焉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