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中文网

630中文网>明史·后妃列传 > 第297章(第1页)

第297章(第1页)

与之相比,攻取元都定理中原的徐达只得了白金五百两,文币十表里;常遇春只得了文币一百表里

对于这样天差地别的赏格,就连后世记载此事的书生,都不禁要发出叹息:&ot;难道说攻取元都所得的府藏不够丰富,所以赏得这么少吗?&ot;

如果光是封赏少还好说,最大的问题是,就连这么些儿俸禄封赏,开国元勋们都不能保自己一生安享

民间有个&ot;火烧庆功楼&ot;的传说,讲的是朱元璋在登基后曾经大宴功臣,却在宴中借故走开,并下令火烧宴席现场,将所有功臣全部烧死

这个传说实在荒诞不经不过事实上朱元璋的开国元勋们结局并不比烧死好多少

由于封爵赏禄太少,朱元璋为免众人不满,在封功臣们还给了他们一个旷古&ot;盛典&ot;:免死牌由于这道免死金牌,朱元璋杀戳功臣的程序复杂了很多许多人并没有死于明正典刑,而是被皇帝用各种方法暗示强迫最终自杀的

由于皇帝多是如此手段,因此民间也就有了各种传说例如水军统帅俞通海,他本来是在攻张士诚时受伤,于朱元璋登基称大明皇帝前就病死了的(死于1367年四月初十),然而在民间传说中,却成了朱元璋派人在他家所住的街道上修了一座&ot;百猫坊&ot;(据说俞宅就在今天的南京彩霞街菜场一带),把附近一条巷起名为&ot;赶鱼巷&ot;(今甘雨巷),又派侍卫每天在秦淮河上钓鱼,还将钓上的鱼活活晒死最终逼得俞通海只能寻了自尽,虽然这只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传说,但百猫坊确有,位置也确在俞府附近,有可能遭殃的是俞通海的后人或亲信吧由此已足见朱元璋杀功臣事迹之一斑

终朱元璋一生,他都孜孜不倦于诛杀功臣的事业到他死前,九名公爵中,除自己早死的外,只有汤和一人得尽天年并善终(原因是他中了风,连吃饭说话都拎不清了)五十四名侯爷更是除得只剩了最没出息的两个

在打击官吏的时候,朱元璋更是毫不手软,有杀错没放过真正的贪官污吏当然死路难逃,可是清正廉明的官员也照样象割草一样地被他一批批除掉加上朱元璋并非什么政经全才,很多时候他对很多事情也因此弄不清情况,可是即使如此,他在一头雾水中也照样喊打喊杀不误算起来,被酷刑杀掉的父母官恐怕比贪官污吏还多多少出身寒苦农家一心想要利民报国又维系着全家希望的读书人,在十年寒窗苦读后,才刚刚进入仕途,只为真正是一点鸡毛蒜皮甚至是根本没有发生过的小事,就成了冤魂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莫过于当时的济宁知府方克勤他虽然当上知府,仍然是一件布衣穿十几年,一日两餐素食粗粮,治下百姓则富足安乐当他要调离时,百姓甚至做歌谣挽留道:&ot;使君勿去,我民父母&ot;可是这样一个好官,在洪武八年(公元1375)的泼天冤案&ot;空印案&ot;中,也被毫无理由地处死——方克勤,就是后来著名的建文忠臣方孝儒的父亲——&ot;空印案&ot;说来其实很简单按规矩,各司府州县都要将地方财政状况上报户部,由于财务表是人工核计,各地距京城路途遥远,为防有何差错跑冤枉路,官吏们都会带上一些备用的空白盖印文书,方便随时修改然而无论别人怎样解释,毫无会计知识的朱元璋偏要认定这是在贪污,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不做任何调查研究,就下令自户部尚书起,到各布政司、府、州、县,所有管官印的地方一把手都统统砍头,副手杖一百充军上书辨冤的郑士利则被罚做苦工(朱元璋时代倘有现代大学制度的话,恐怕财经学院再无人敢报名就读了)

更糟糕的是,朱元璋猜忌并报复强烈的脾性并不完全是针对元勋和官吏们的

当年攻打张士诚的&ot;东吴&ot;政权时,朱元璋的&ot;西吴&ot;军曾经遇到过苏杭百姓的强烈反抗,以致于苏州一座孤城竟能在围困下坚持九个多月,多死了不少将士张士诚死后,朱元璋决意报复民间对张士诚的支持,他先是想到&ot;屠城&ot;,也就是杀尽&ot;西吴&ot;土地上的百姓这个杀气腾腾的念头好不容易才被劝阻后,他决定&ot;死罪可免活罪难逃&ot;,大幅度提高当地的赋税

于是,在皇帝的亲自过问下,苏州松江地区的税赋一古脑儿涨到了元朝的三倍、更超过了宋朝的五倍一亩地的税粮竟超过七斗苏州一府所要交纳的税赋,竟达到全国税赋总量的10除此之外,松江农民的活动范围也被严格控制,总括言之,就是&ot;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作息之道,互相知晓&ot;由于朱元璋本人家族就是&ot;逃税流民&ot;出身,外祖父又曾经是个打着算命先生招牌反朝廷(虽然是元朝廷)的人物,因此为了以防万一,他还规定百姓们必须彼此互通邻里信息,对别人的家庭内务乃至活动场合都必须了解,谁要是想保留隐私瞒哄大众,即可捉拿送官行医卖卜的人也只允许在本乡活动,若敢远游就要重治

这些规矩对民众的约束,已经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皇朝,充满戾虐气息而要求世人窥伺告发自己邻里亲朋的规矩,更成为流祸久远的重弊

对于丈夫的这些作为,马皇后深为忧虑为了劝谏丈夫宽待臣民,她以&ot;宋多贤后&ot;的名义,在后宫中讲训宋朝家法对于皇后的用意,曾有识窍的宫妃试图阻止,说宋朝治国理家过于仁厚,不足以效法马皇后立即反驳:&ot;过于仁厚有何不好?总要比刻薄好吧!&ot;她又有意反问妃嫔:&ot;黄老之术是什么?为何汉初窦太后好此?&ot;妃嫔答道:&ot;清净无为为本若绝仁弃义,民复教慈,是其教矣&ot;马皇后据此叹道:&ot;孝慈即仁义也,讵有绝仁义而为孝慈者哉?&ot;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回首东顾  伏羲伏羲  王树声  盛世  宠婚醉心:老公,求别宠  非诚勿扰  女配又娇又软[穿书]  一起混过的日子(上)  甲贺忍法帖  秦俑  响马帮传奇  乱世辛夷  该你的时候  篡明  溺宠大神夫人  澳门赌王何鸿燊全传  唐:日落九世纪  秋瑾传  三元参赞延寿书  女儿美不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