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中文网

630中文网>大秦之杀神系统 > 第1267集 江南的养蚕(第2页)

第1267集 江南的养蚕(第2页)

李婶赶紧把湿了的竹篾垫撤下来,换上新的,又把淋湿的蚕放在干净的桑叶上,然后在蚕房里生了盆炭火,隔着竹筛烘蚕——这次是用小火,保持蚕房温度在二十度左右。

“蚕怕潮,也怕冻,淋湿了就得赶紧烘干,不然容易染病,”李婶一边烘,一边教阿绣,“以后夜里下雨,要把窗户关紧,用木板把窗缝挡上,再在蚕房里放两盆炭火,不用太大,能保持温度就行。”

阿绣点点头,赶紧去拿木板挡窗缝。王伯也来了,带着几个村民,把蚕房的屋顶加固了,还在窗户上装了个小滑轮,能从里面把窗户拴紧,不怕风吹开。

那天下午,淋湿的蚕慢慢缓了过来,又开始吃桑叶。阿绣看着蚕,抹了把眼泪:“多亏了李婶,不然这些蚕就全没了。”

李婶拍了拍她的肩:“养蚕就是这样,得细心,一点马虎都不行。吴郡的天气多变,以后得多注意天气预报,提前做好准备。”

从那以后,村民们养蚕更细心了。每天早上先检查蚕房的窗户和水沟,摘桑叶时必等露水干,烘桑叶时严格控制温度,竹篾垫每隔两天就换一次,保持干爽。王伯还主动跟着李婶学,把自己知道的吴郡养蚕老法子和李婶的新法子结合起来,比如在蚕房门口挂艾草,既能驱蚊,又能去潮气。

一周后,蚕进入五龄期,身子长得又白又胖,食量也大了起来。阿绣家的蚕房里,竹匾上的蚕排得整整齐齐,啃桑叶的声音沙沙响,像春雨落在草地上,听得人心里踏实。

第四章樟艾驱虫邪

蚕长到五龄期,就快结茧了。可李婶发现,有几户村民的蚕房里,出现了小黑虫——是蚕蛆蝇,专叮蚕的身子,把卵产在蚕体内,卵孵化后,幼虫会吃掉蚕的内脏,让蚕慢慢死去。

阿绣家的蚕房里也发现了几只,她拿着镊子,小心翼翼地夹起一只蚕蛆蝇,气得手抖:“这虫子最可恶,以前每年都有,只是今年蚕体弱,更容易被叮。”

李婶想起楚地用艾草熏蚕房,能驱蚊虫,可吴郡的蚕蛆蝇比楚地的更顽固,光用艾草可能不够。她问阿绣:“吴郡有没有樟树林?樟树的叶子有香味,能驱虫。”

“有!村西头就有片老樟林,”阿绣眼睛一亮,“俺们以前用樟树叶煮水洗衣裳,能防蛀虫,没想到还能驱蚕蛆蝇。”

李婶立刻带着村民去摘樟树叶,又采了些新鲜的艾草,把两者混在一起,扎成小捆,挂在蚕房的梁上。每到傍晚,就把小捆点燃,让烟雾在蚕房里飘——不用明火,只是让枝叶慢慢冒烟,烟味既能驱虫,又不会伤到蚕。

“樟树叶的香味能挡住蚕蛆蝇的嗅觉,让它们找不到蚕,艾草的烟能杀死空气中的虫卵,”李婶一边点烟,一边教村民,“每天熏一次,熏到蚕开始结茧就行。”

王伯站在旁边,看着烟雾慢慢弥漫开来,闻着樟叶和艾草混合的清香,点点头:“这法子好,比用农药强——农药会伤蚕,这草木烟既安全又管用。”

果然,熏了三天后,蚕房里的蚕蛆蝇少了很多。有户村民的蚕房里,之前有几只蚕被叮了,李婶教他们用针尖挑出蚕体内的虫卵,再用樟树叶煮的水轻轻擦蚕的身子,蚕竟然慢慢恢复了过来。

“以前遇到被叮的蚕,俺们都直接扔了,没想到还能救,”那户村民感激地说,“李婶,你真是把养蚕的门道摸透了。”

李婶笑着说:“俺也是跟老辈人学的,再加上自己琢磨。养蚕就像养孩子,得知道它们怕啥、喜欢啥,才能养好。”

这天晚上,李婶坐在蚕房里,看着竹匾里的蚕。五龄蚕已经长得有拇指粗,身子白得发亮,有的已经开始在竹匾角落吐丝,拉出细细的银丝。她想起丈夫还在时,两人一起在楚地的蚕房里守着,丈夫说:“蚕吐丝结茧,是为了化蛾,也是为了给人留丝,这是蚕的命,也是人的活计。”

如今丈夫不在了,她却把楚地的养蚕法子带到了吴郡,让吴郡的蚕也能好好结茧。李婶摸了摸怀里的养蚕笔记,纸页上还留着丈夫的字迹,心里暖暖的。

阿绣端着一碗热茶走进来,递给李婶:“李婶,你歇会儿吧。俺们村的蚕都快结茧了,多亏了你,不然俺们今年真没法过了。”

李婶接过茶,喝了一口,茶香混着蚕房里的丝味,格外舒心:“等蚕结了茧,你们织锦的丝就有了,到时候可以跟楚地的商队合作,把吴郡的锦缎卖到外地去。”

阿绣点点头,眼里满是憧憬:“俺们吴郡的织锦,花纹比楚地的细,要是有足够的丝,肯定能卖个好价钱。俺还想跟你学楚地的染丝法子,把丝染成五颜六色的,织出来的锦缎更好看。”

“等忙完结茧的事,俺教你,”李婶笑着说,“楚地的染料用的是茜草、紫草,吴郡的水土好,说不定能种出更好的染料。”

两人坐在蚕房里,听着蚕啃桑叶的沙沙声,看着窗外的雨慢慢停了,月亮从云里钻出来,洒在蚕房的屋顶上,一片清辉。

第五章白茧满房香

又过了十天,蚕开始大规模结茧。李婶教村民在竹匾里放些麦秆,让蚕有地方结茧——吴郡的麦秆比楚地的细,正好适合蚕结茧,而且麦秆干燥,能吸收蚕房里的潮气。

蚕结茧的时候,蚕房里很安静,只有蚕吐丝的细微声响。阿绣每天都要去蚕房看好几遍,看着麦秆间慢慢冒出一个个白茧,像撒在草丛里的珍珠,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王伯也天天来,手里拿着个小本子,把蚕结茧的时间、茧的大小都记下来。他指着一个比拳头还大的茧:“李婶,你看这个茧,比俺以前养的蚕结的茧大一圈,这要是缫丝,能缫出更多的丝。”

李婶走过去,摸了摸那个茧,茧壳厚实,手感光滑:“这是‘西域丝蚕’结的茧,本来就比普通蚕结的茧大,再加上吴郡的桑叶肥嫩,茧就更大了。”

村民们见蚕结了茧,都高兴得合不拢嘴。有户人家的孩子,以前总跟着大人去蚕房,见蚕结了茧,就蹲在竹匾边,小声问:“娘,这些白泡泡里,是不是藏着蚕宝宝?”

他娘笑着说:“是呀,蚕宝宝在里面睡觉,等睡醒了,就会变成飞蛾出来。”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轻轻摸了摸茧:“那俺要保护好它们,不让虫子来咬。”

李婶看着这一幕,心里暖暖的。她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跟着娘在蚕房里转,看着蚕结茧,盼着丝织成锦。如今,她把这份手艺传到了吴郡,也把这份希望传了下来。

一个月后,蚕茧都成熟了。村民们开始摘茧,竹匾里的白茧被一个个捡起来,装在竹筐里,堆在蚕房门口,像堆起了一座座小山。阿绣家的蚕房里,摘下来的茧装满了三个大竹筐,比去年多了一倍还多。

“俺们统计了一下,今年的蚕茧产量,比去年多了七成五,”王伯拿着账本,激动地对李婶说,“而且茧的质量也好,没有一个病茧,缫丝的时候,丝不容易断。”

李婶点点头,心里也很高兴。她想起刚到吴郡时,阿绣提着空蚕筐,满脸愁容;如今,满村都是装满白茧的竹筐,织坊里的机杼声又响了起来,比以前更热闹。

吴郡的郡守听说蚕娘村的蚕病治好了,还增产了,特意派人来考察。看到满村的白茧,又听村民说李婶的法子,郡守连连称赞:“李婶的法子,既适合吴郡的潮湿气候,又用了本地的竹子、樟树叶,省钱又管用。俺要把这个‘竹篾防潮法’推广到江南其他五郡,让更多的村民受益。”

没过多久,江南六郡都开始推广“竹篾防潮法”,还从蚕娘村调了蚕种,吴郡的养蚕业慢慢恢复了生机。楚地的商队也来了,看到吴郡的锦缎又细又亮,就和村民们约定,以后定期来收锦缎,卖到楚地、西域去。

阿绣织了一匹新锦,锦面上绣着楚地的稻穗和吴郡的荷花,送给李婶:“李婶,这匹锦俺织了半个月,稻穗代表楚地,荷花代表吴郡,俺们就像一家人一样。”

李婶接过锦缎,摸了摸上面的花纹,心里暖暖的:“俺收下了,以后俺会常来吴郡,看看你们的蚕,看看你们的锦。”

离开吴郡那天,村民们都来送李婶。阿绣抱着一包新摘的蚕茧,塞到她手里:“李婶,这是俺们村的新茧,你带回去,缫丝织锦,就像俺们在你身边一样。”

李婶接过蚕茧,眼里有点湿润。船行在江南的水道上,两岸的竹林又绿了,雨雾里,蚕娘村的影子慢慢变小,可村里的白茧、织机声,还有村民们的笑脸,都刻在了她的心里。

她翻开养蚕笔记,在最后一页写下:“吴郡潮湿,竹篾防潮,樟艾驱虫,桑叶半干——养蚕无定法,顺地而变,顺蚕而养,方能丰收。”纸页上,阳光透过船窗,洒在字迹上,暖洋洋的。

吴郡的蚕房里,竹篾垫上还留着蚕的痕迹,白花花的茧子已经变成了鲜亮的锦缎,随着商队的马车,运往各地。而李婶的法子,也像一颗种子,在江南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长出了满田的希望。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娇欲恶雌忙捡夫,全员疯批争求宠  凌仙战纪:医道燃血破九域  傅先生,偷偷领个证  高甜来袭,莲花楼里的两个剑神  诡异深空:我的小破船无限升级  娱乐:我小鲜肉,开局杨老板带娃堵门!  午夜围炉茶话会  我是你们白月光?不是绿茶男二吗  天道无私情  诡异末世降临,开局我就加入基地  名柯观影体:论犯人的多样性  重生88,带着三个哥分家致富  穿成男频文里的极品炉鼎(修仙np)  人在末世,收容异常  夜半惊情,霸道妖夫太黏人  快把这王位拿走  霍格沃茨的日常系玩家  和高冷学姐不认识,但孩子8岁了  顶级Beta,被AO倒认妻主  兽世生存与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