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中文网

630中文网>十万个为什么大全及答案 > 第十一辑 历史1(第4页)

第十一辑 历史1(第4页)

由于《史记》把周共和后每个君主在位的年数记载得非常清楚,后人就根据这些记载推算出当时的实际年代。如周平王元年辛示,经过推算考核,知道这是公元前770年。平王五十一年是公元前720年,周桓王年是公元前719年。这种用国君即位的年纪年的方法大约用了六百多年。

《史记》所以能详细而明确地切记周共和以后的历代纪年,因为我国古代很早有史官记事,著述史书。孔子著的《春秋》,就是根据鲁国原来的史书写成的。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都有史书。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广泛搜集这些资料,进行排比对照,才做到正确无误。

所以,在尚未出现年号之前,历史上已出现过三次皇帝改元。这就为接踵而来的年号纪年准备了条件。

知识点:纪年、年号

为什么古代还要用干支纪年

封建社会中是以皇帝的年号来纪年的,可是为什么在古代诗文中又常常出现“岁在癸丑”、“辛丑岁十月”等等纪年呢?

这是因为每一个皇帝在位的年数长短不一,有的皇帝在位期间多次改元,如武则天在位二十一年用了十七个年号;有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几个甚至十几个政权并存,各个政权都有年号,于是出现同一年中有很多年号。这样错综复杂的情史,不容易弄清历史上的实际年代,必须有一个共同的标准来纪年,才使人一目了然。这个共同标准就是用干支纪年。

干支的本义是树木的干和枝。很早以前,古人就把“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个字称为干,又称天干,叫做十干,又把“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称为支,又称地支,叫做十二支。把十干和十二支顺着次序相配,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壬申、癸酉等等,用来记日,每天记一个干支名称,第六十日就是癸亥日。因为十干和十二支是最小公倍数是六十,所以每六十年一个循环。这样,就把日子记得清清楚楚。因为“甲”居十干之首,“子”居十二支之首,所以干支记日,又称甲子记日。用干支记日这个方法,早在商朝就使用了。从出土的甲骨文资料中,多次发现完整的六十干支表,有人认为可能是当时人们使用的日历表。有意思的是商朝不少君主用十干的名称为名字。如太乙(商汤)、太甲、盘庚、帝辛(商纣)等等。从文献资料看,干支记日从春秋时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2年)二月乙已日开始记载,一直到清代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为止,共计有二千六百多年历史,从未中断,这是世界上时间最长的记日文字记载。

后来,人们又用干支记月。至于用干支记年,则此干支记日要晚得多。所谓用干支纪年,就是从“甲子”年开始,每年取一个干支名称,循序记下去,满六十年再从“甲子”开始,循环使用。这样,不管历史上五朝怎和样更替,皇帝怎样换人,年号怎样繁多,有了干支纪年,就能把历史上的实际年份记得清清楚楚。

直到现在,我国农历仍用干支纪年法,每六十年一个循环。如1983年是癸亥年,是干支序数中最后一年;1984年新的循环开始,又是甲子年。所以干支纪年又称甲子纪年。一个人活到六十岁,就称“花甲子”,“花甲之喜”。

要知道历史上的干支年代相当于公元哪一年,只要查阅《中西历对照表》等工具书就可以知道。如清朝光绪年间的“戊戌政变”的“戊戌”年,就是公元1911年。不过,必须说明的是:现在历史年表上汉以前都已逐年标上干支名称,这并不是当时已用干支纪年,而是后人逆推加上去的,请不要误会成当时已用干支纪年了。

知识点:同年多号、干支纪年、甲子纪年

为什么古代用“日出”、“日入”表示时间

在古书中,我们经常看到“日出”、“日入”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这是因为古代没有时钟和手表,人们只能以太阳的出没作为计算时间的单位。在甲骨文中,已经有“旦”字和“莫(暮)”字。旦就是日出,暮就是日落。旦暮就是早晚、晨昏或朝夕。在《尚书·尧典》里,又有“日中”、“霄中(夜半)”的记载。“日中”就是太阳正中的时候,“霄中”就是晚间正中的时候。这样,人们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就有了“旦”、“日中”、“暮”、“夜半”四个时间概念了。

古人一天吃两餐:早餐在日出以后,所以那段时间叫做“食时”;晚餐在日入以前,所以那段时间名叫“晡时”。这样又多了两个时间概念。

后来,人们又把“食时”和“日中”之间的阶段叫做“隅中”。“隅”是“角落”的意思,太阳过东南角但还未到正中,所以叫“隅中”。人们又把“日中”以后到“晡时”以前近段时间叫做“日昃”。“昃”是斜侧的意思,太阳过了日中就西斜了,所以叫“日昃”。“晡时”以后,太阳落山了,人们称这时为“日入”;日入以后天空昏暗了,人们称这段时间为“黄昏”;黄昏以后人们都休息了,于是称这段时间为“人定”;“人定”以后就是“夜半”;夜半以后鸡就啼了,于是称这段时间为“鸡鸣”;鸡鸣以后天将亮未亮时又叫“味旦”,天亮时称为“平旦”或“平明”;接着便是“日出”了。这样,人们就把一昼夜分成了十二个时段。

后来,有了干支,人们就把十二地支和十二个时段结合了起来,把一昼夜分为十二辰,从夜半开始,用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来表示。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小时”的本来意思就是“小时辰”,因为一小时只等于半个时辰。

再到后来,有了铜壶滴漏,就是用铜壶盛水,在壶底凿个小孔,壶中立一个箭,上面刻着度数,壶水从小孔滴下,箭上度数就依时显露,以此来记时刻。把一昼夜分为百刻,于是“刻”也成了计时单位,不过这“刻”与现在时钟上的“刻”是完全不同的。但十二个时辰与昼夜一百刻却无法相约,于是各采取一分为四:十二时辰为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四段,每三个时辰就合二十五刻。这样,每段第一个时辰子、卯、午、酉又正好相当于夜半、日出、日中、日入四个时段。正因为子、卯、午、酉与太阳的出入有关,所以十二地支又用来定方位。子时正北,卯时正东,午时正南,酉时正西,就是这样来的。

和现代的时间对照,夜半十二点(即二十四点)是子时,所以又称“子夜”;凌晨两点是丑时,四点是寅时,这样可以依次顺推。近代又把每个时辰细分为“初”和“正”。如晚上十一点(即二十三点)为子初,夜半十二点为子正;凌晨一点为丑初,两点为丑正等等。这样,就等于把一昼夜分为二十四小时了。古代的时段名称、时辰名称与现代的小时可以列表对照。见下页。

懂得古人记时的名称和方法,再来阅读古书中记时的词语,才能有具体的了解。古诗《焦仲卿妻》中有两句诗说:“庵庵黄昏后,寂寂人定初。”这里的“黄昏”、“人定”了是时段名,分别是十九、二十点钟和二十一、二十二点钟。由此可见,在古代诗文中,时段名是用得很多的。我们只有掌握了古代时段的知识,才能对诗文的内容理解得正确和深刻。

还有,古代还把一夜为五更,一晚就是一个时辰(两小时),三更就是夜半;五更就是平旦,早晨三、四点钟。古代在晚上有打更报时的制度,在都城大邑还建有鼓楼,设置滴漏和更鼓,守卒凭漏刻按时击鼓报更。所以古代有“更鼓”、“更漏”、“更点”、“夜阑更尽”等词语,现在不还有“半夜三更”的词语活在人们口头上吗。

知识点:计时、铜壶滴漏、日出、日入、时辰

为什么古书中经常出现二十八宿名称

阅读古代文章,经常会遇到二十八宿的名称,如王勃的《滕王阁序》:“星分翼轸”,苏轼的《前赤壁赋》:“徘徊于斗牛之间”。这里的“翼”、“轸”、“斗”、“牛”,都是二十八宿的宿名。那么,这二十八宿究竟是什么意思?

二十八宿是古代天文学上观察日、月、星辰运行时所确认的二十八个星座(星群)。古人观测天象是以恒星为标准的。因为古代人认为恒星是不动的,所以用恒星的位置来观察、辨认日、月、星辰的动行最合适。经过长期观察,古人确认了黄道与赤道间的二十八个恒星群作为星际座标,称为二十八宿。所谓黄道,是地球上的人看太阳于一年内在恒星之间所走的视路径,即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圆。所谓亦道,是指环绕地球表面、和地球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圆周线。

二十八宿分别为东方青(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南方朱鸟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在战国初期已有了完整的二十八宿的要领。二十八宿是划分四季和节气的主要依据,对古代社会生活有着重大意义。不过古代人认为二十八宿是由西向东移动,实际上是地球在绕太阳由东向西转动。

二十八宿除了划分四季和二十四节气之外,古代还用于观察时间。例如《诗·豳风·七月》说:“七月流火”。这“火”也是指心宿,意思是说,心宿出现在偏西一点,就是七月到了。“流”是向西偏去的意思。

二十八宿后来又被迷信化。《史记·天官书》说:“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分野。”把地上的州、国与天上的星宿联系起来,说某地是某宿的分野,天上某个宿出现什么变化,说明某地就会有吉祥或灾祸发生。这当然迷信,但因为古书里经常说到“分野”,所以,我们也必须懂得“分野”的知识。

由此可见,二十八宿在古代文献中的用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必须掌握这些基本知识,才不致引起误解,才能读懂古书。

知识点:星宿、星座、四季、节气

为什么偷到官印就能做官

在封建社会官场里,只认官印不认人,官印的作用大得很。

我国早在西周时代,就已有公文使用的印章,还有准许经商和商品出入的凭证,叫做“玺节”。玺,就是印。春秋战国时代,国君任命官吏时,就发给玺(官印)为凭证。那时国君和官员用的印都叫玺,是不分尊卑的。玺有用玉刻制的,也有用金、铜刻制的。用国君或官员的玺印封记的文书都叫玺书,也是不分尊卑的。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规定只有皇帝用的印才称玺,而规定用玉刻制。只有皇帝用玺印封记的文书才能叫玺书,所以以玺书就成为专门指皇帝的诏书、敕命了。秦汉以后,历代皇帝的印章才称玺、玉玺,其他官员的凭证就叫官印,大多是铜制的了。玉玺和官印都是代表身分和权力的标志,只是代表不同的人罢了。

玉玺是皇帝的身分和权力的标志,也是国家的代表,所以玉玺是世代相传的国宝。据说秦始皇的玉玺刻着“顺一承命、继寿永昌”八个篆家,称为“传国玉玺”。秦朝灭亡时,这颗玉玺落到汉王刘邦手里,就成为汉朝皇帝历代相传的玺印。后来汉朝灭亡时,天下大乱,这颗传国玉玺也就失落了。

官印是官员的身分和职权的凭证,所以千万不能丢失;丢掉官印也就是丢掉官职。古代的玺印,底部是四方的,刻着篆文,上面是龙头或虎头的印纽,印纽上有个孔,系上丝带子,这带子叫绶,所以皇帝的玉玺又叫玺绶,官员的金(铜)印又叫印绶。古代官员上任或出外巡视时,常怕把官印丢掉,总是把官印藏在怀里,把绶带结在腰上,所以《史记·范睢列传》说:“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腰)”,大概那时丞相等大官的印是黄金刻制的,绶带是紫色的。古代的官员如果调任免职或犯罪撤职时,就要把官印交出来。所以一颗小小的官印,关系却十分重大,非同小可。

皇帝的玉玺和玺书作用可更大了。掌管玉玺和玺书的人,有时可以决定国家的命运。公元210年,秦始皇执政的三十七年,在出外巡守的路上他患了重病,临死前就写了玺书给他的长子扶苏,命令当时在北边监军的扶苏赶快到咸阳来料理后事,继承皇位。但玺书还没有发出,他就在沙丘(今河北平乡)死去了。他的近臣赵高,这时跟在秦始皇的身边,掌管车马,兼管玺印文书等事,过去曾经是秦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的法律教师。秦始皇一死,赵高就串通胡亥,胁迫丞相李斯,一起伪造秦始皇的玺书,立胡亥为太子,另外假造一封玺书,给扶苏和将军蒙恬加上诽谤、不忠的罪名,派人拿了假玺书去北边逼扶苏自杀,同时收捕蒙恬。等他们回到咸阳后,才公布秦始皇的死讯,把胡亥立为秦二世皇帝。这说明玺书代表了皇帝的命令,权力极大。

秦汉以后,在整个封建社会里,皇帝的大印都看作是最高权威,文人在诗文中常把玉玺作为国家的代表。如李商隐写的讽刺隋炀帝游乐而亡国的《隋宫》诗说:“玉玺不缘(因为)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意思是说,如果不是因为国家政权被唐高祖李渊夺了去,隋炀帝玩乐的帆船一定会走遍天涯海角。这里的玉玺,就是代指国家。皇帝的这种玉玺又叫御玺,清朝乾隆皇帝组织一批人编写了一部中国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现在国内还保存着好几部,里面每本书上都盖着乾隆御玺的大印,表示这部书是皇帝亲自组织人主编的,有着最大的权威性。

知识点:官印、玉玺、玺书、玺节

为什么荆轲刺秦王时卫兵不上殿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荆轲在殿上追赶秦王,秦王环着殿柱而跑,在殿上的侍从官员手里都没有兵器,只能徒手与荆轲搏斗;而宿卫兵都拿着兵器站在殿下,不能上殿。最后是秦王自己拔剑杀了荆轲。那么,为什么兵士不能上殿杀荆轲呢?这是因为朝仪规定的。

早在周朝的时候,为了显示天子的威仪,就制订了一整套朝见天子的礼仪。诸侯、卿大夫等都各按贵贱等级站列,进退升降,都有仪法规定。等诸侯、大夫等站好的位置,天子才出殿南面视朝,诸侯依次北面朝贺,跟周天子同姓的诸侯要在西阶北上,异姓的诸侯要在东阶北上。这时,火把齐明,满殿红光,称为庭燎。太乐鼓吹,环佩锵锵,很热闹,但又十分森严。殿门外要肃静,殿堂内也不能随便走动和谈话。至于各人戴什么帽子,穿什么衣服,诸侯如何进贡礼品,天子如何赏赐车服酒食,都有详细规定。周王朝制订这样的朝仪,目的是为了强化上下尊卑的等级和礼法,显示天子的权威。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也搬用这一套仪法。各诸侯国之间会盟,也称“会同”。如孔子的学生公西华曾说:他希望做个诸侯国的小相(傧相),在诸侯会同时负责赞礼和司仪。当时,各诸侯国的大夫和臣僚拜见诸侯时也要讲究朝仪。如上殿朝见,先要在朝房脱去鞋子,解下刀剑;上殿后要低头快步走上前去,不能大摇大摆地慢慢走。凡是“入朝不趋(快步走)”、“剑履(鞋)上殿”、“谒赞不名(不经赞礼官报名)”等等,都是“大不敬”的犯罪行为。《触龙说赵太后》这篇文章里说:赵国大夫触龙,脚上患病,只能慢走,但上殿朝见赵太后(赵孝成王的母亲)时,也只能“徐趋(较慢的快步走)”,而且以此作为话题,到了太后面前要表示谢罪。当时的秦国也规定:群臣上殿,不能带任何兵器;殿下的卫兵不经许可不能上殿。所以,当荆轲谋刺秦王时,秦王急得绕着庭柱奔跑,群臣只得徒手搏击,因为当时情况突然紧急,来不及下诏叫卫兵上殿。最后有左右的人提醒秦王:从背上拔剑来刺杀荆轲。

知识点:朝仪、庭燎、等级

read3();看小说,630book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鬼王大人别烦我  武神霸尊  锦梦归  巅峰之纪  开局签到大道神通  全职法师之后世传  九零小寡妇  黑莲花有点甜[重生]  斗罗,兵主  我在东京当恶少  大秦扶苏的次元聊天群  从召唤黑影兵团开始的漫威之旅  我的眼睛通晓忍界  九州志之瀚州志  斗罗之开局一只鸟  金鳞  绝斩之帝  三尺世界  莫非我是超人  武极夕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

好书推荐:揉碎温柔为夫体弱多病和情敌在古代种田搞基建我有了首都户口暗恋指南星际双修指南我只是一朵云瑜伽老师花样多妈宝女她躺平爆红了你不能这么对我带着战略仓库回大唐背叛宗门,你们后悔什么?重生之护花痞少许你三世民国重生回到古代当夫子太子殿下躺平日常我的外甥是雍正公主 驸马 重生重生宠妻时光盗不走的爱人古穿今之甜妻混世小术士高手她带着全家翻身借一缕阳光路过爸爸偷了我的女朋友的东西后妈卷走40万失踪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