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中文网

630中文网>十万个为什么大全及答案 > 第十一辑 历史1(第2页)

第十一辑 历史1(第2页)

知识点:男奴、妻妾、剥削、太监、无生殖机能

为什么古代女子有“三寸金莲”

“莲中花更好,云里月常新。”这句诗是吹捧赞美那丽娘的。丽娘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一位宫女,纤丽善舞。为了得到李煜的特别宠爱,她便别出心裁,用绢帛将双足紧紧地缠裹起来,迫使足趾畸形地发育,屈曲纤小成为新月形状。这样一来,她走起路来就摇摇摆摆、跳起舞来更加显得轻盈飘逸。这一招果然很奏效,醉生梦死的后主李煜对丽娘的病态美更加欣赏,并且命令工匠特别为丽娘用黄金铸制一朵高有6尺的大莲花,每到宴会时便让丽娘在莲花之上蹁跹起舞。所以宫女们也竞相模仿,上行下效,很快地便普及到民间了。

缠足的风气到了宋代以后便更加盛行。有“金莲要小,牌坊要大”一说。小且尖的脚成了美女所必不可少的标志之一,所以,为了女儿将来的好命运,母亲们也都不得不忍痛帮女儿缠足。

缠足是对女子身体很严酷的一种摧残。在还没有发育完全的幼童时期,女孩便开始穿一些小型的尖头鞋,五六岁时便用脚布束缚脚趾头的自然生长,到七八岁时,把脚骨用力地扭曲,使它脱臼变形,再拿裹脚布缠捆在整个脚部,开始穿弓形状的鞋。由此可见,由一双天足扭曲而成“三寸金莲”,这是一个多么痛苦的过程。女孩子也常常由于脚足腐烂的疼痛而悲号,可在那个时代的风俗之下,她们又怎么能逃脱出这痛苦的命运呢?

古代盛行这种很不人道的缠足之风,究其根源便是古代男性社会对妇女日渐深重的压迫,妇女的地位越来越低下,成为了男性的玩物,为了取悦男性便出现了这种陋习。

缠足之风虽然起于唐代,但很早古人就拿脚小为美了。古诗《孔雀东南飞》中便有赞美女子纤纤细步的诗句。由于脚小,走起路来便摇摇摆摆,就显得很柔柔弱弱,适合封建士大夫之族的审美标准。为了取悦男性、争媚邀宠,妇女们也投其所好,把一双双自然的足,加工改造成为三寸金莲。缠足把妇女变得弱不禁风,更让把女人当做玩物的男性产生了一种怜爱的病态心理。元明时期,有拿着妇女的小弓鞋当做酒杯喝酒的,清代的文人有的专门写出怎样去欣赏小脚的文章,把小脚分门别类地进行品评,真是庸俗丑恶达到了极点。

知识点:缠足、女性、摧残、压迫

为什么骂仇人“千刀万剐”

“千刀万剐”这一词,现在的人们常把它用作骂仇人的话。意思是:此人罪大恶极,真该千刀万剐。在古代,千刀万剐是实际施行的一种酷刑,现在骂人的话就是从这种酷刑引起的,它的正式名称叫做“凌迟”。

古代的几种酷刑:如车裂、烹刑等等,这些酷刑大都在唐以前使用过,在唐代基本上不用了。而“凌迟”这一酷刑则是唐以后才发展起来的更加残忍的酷刑。

“千刀万剐”是“凌迟”这一酷刑通俗而准确的说法。它就是把人肉从骨头上一块一块地割下来,要割成几千块,挖上万刀。这种惨酷的做法,早在我国南北朝的时候就有过。那时的北齐文宣帝常用“轻刀脔割”杀人。所谓“轻刀脔割”就是用小刀子把人肉一块一块地割下来,让人感到非常痛苦地死去。但那时没有“凌迟”这个名称,也没有正式列入官家的刑法。到了唐代安史之乱的时候,叛军头子安禄山也常用这种手段杀人。安禄山的叛乱军队打常山的时候,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哥哥颜杲卿正在当常山太守,他和他的部下袁履谦等人率领军队坚决抵抗,最后兵败被俘,安禄山就对他们恨之入骨,残忍地使用千刀万剐的手段,把这两位唐代忠烈之臣残杀了。但是那时候这种千刀万剐的残暴还没有被正式列到统治阶级的刑法中去,只是个别的暴君和军阀的残忍行为。

到了北宋时期的辽国,才正式在刑法中规定“死刑有绞、斩、凌迟之属。”(见《辽史·刑法志上》)那就是把千刀万剐开始作为一种正式的刑法固定下来了。在北宋的刑法当中,虽然没有凌迟这一条,但在实际刑狱中也常用千刀万剐这一残忍手法来处死所谓“盗贼”——实际都是被统治阶级剥削得一无所有、迫不得已才起来造反的农民。

到了南宋,就正式把“凌迟”和“斩”、“绞”同列为死刑的名目,在元代“凌迟”也是正式列入刑律法典的。在明清两代的刑法,凡是犯所谓“谋反”或“大逆”等罪行者,均用“凌迟”之刑处法。

执行“凌迟”的场面,是人类历史上最恐怖、最可怕的。明代的太监头子刘瑾,被政敌张永告发谋反,被判“凌迟三日”,“例该三千三百五十七刀”,第一天先剐三百五十七刀,在胸膛左右先开刀,每刀割下的肉只有大拇指甲片一般大小。先后两天再割一千五百刀,真是“肉已尽而气息未绝”,把身上的肉割光了,可是呼吸还未停止,头脑还有知觉,这种残杀法,比被饿极了的野兽撕噬,还要凶残十倍。

这种酷刑从辽代到清代使用了一千年之久,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这一千年来的统治阶级为什么要用这样惨无人道的刑法呢?他们的目的无非是想用这种特别痛苦的手段来震慑人心,使人民惊吓得甘愿为统治阶级做牛做马,不敢起来造反。可是在这一千多年中,人民并没有被这种酷刑吓倒,为反抗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举行起义,反而比以前更多,更频繁。“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这句话虽然是《红楼梦》中的王熙凤说的,实际上却正是历代农民起义的口号,说明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人民,一旦觉醒而起来造统治阶级的反,再残暴的酷刑也是阻挡不了的。

知识点:千刀万剐、凌迟、酷刑、统治

为什么说秦始皇是中国最早的皇帝

谈到我国古代最早的皇帝,人们经常会说三皇五帝。其实,三皇五帝并没有称皇帝,所以他们不能说是最早的皇帝。

“三皇五帝”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至于三皇五帝究竟是哪些人,历来说法不同。它们都是传说中的帝王,所以众说纷纭。现代史学家多认为这些人只不过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或部落聪明的首领。那个时候还没有皇帝,“皇”和“帝”是后来的人加上去的,而且“皇”和“帝”也没有联成一个词。

夏、商、周三代,我国处在奴隶社会,当时的统治者是奴隶主阶级。现在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帝”字。可能夏、商两代的最高统治者称帝,如“帝启”、“帝太康”、“帝太甲”、“帝武丁”等等。周朝的统治者宣扬君主的权力是天神授予的,君主是秉承天意统治人民,所以周朝最高统治者自称天子。那时对本朝君主也没有称“皇帝”,天子死后只称谥号和爵位。

那么,君主自称皇帝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那是从秦始皇的时候开始的。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天下统一,海内为郡县。群臣以为这是从上古以来未曾有的事,五帝也做不到,只有三皇中最尊贵的泰皇可比,所以建议给秦始皇尊号为“泰皇”。但是,秦始皇不同意。他认为自己的功绩可以与三皇五帝的全部功业相比,因此,他主张去掉“泰皇”的“泰”字,留个“皇”字,再采用上古“帝”位号,号称“皇帝”实际上就是取“三皇”的“皇”和“五帝”的“帝”字,合在一起。自己称为“始皇帝”,后世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皇帝”,永远传下去。

秦始皇只传了二世,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可是,“皇帝”这个词,从此就被历代王朝所用,成为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直到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宣统皇帝被推翻,才废除了“皇帝”的称号。

知识点:三皇、五帝、秦始皇、泰皇、皇帝

为什么历代都有文帝、武帝

爱读古书的读者也许会感到奇怪:为什么历代帝王的名称怎么都有文王、武王呢?

这“文”和“武”都是帝王的谥号。谥号是怎么来的呢?这并不是皇帝活着的时候取的名称,而是在他死后,新继位的皇帝请大臣们根据死者生前的品行,按照谥法规定给予的一种称号。给予这种称号的做法也叫“谥”,所以“谥”也可作动词用,而作为名词用的时候就是谥号的意思。

谥法和谥号在周朝初年就开始制定和使用了,如周文王的姓名叫姬昌,周武王的姓名叫姬发,而“文王”、“武王”都是他们死后给予的谥号。但到秦朝就不用了。《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下了一道命令废除谥法,帝王称自己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一直传到万世。秦亡后,汉朝初年,又恢复了周朝的办法,以后历代帝王死后都有谥号。一般都由礼部(主管礼仪、祭祀、贡举等职的官署)官员议定,请新即位的皇帝批准。

谥号本来是有褒善贬恶的意思,是死者生前品德、行事好坏的概括,近似于今天的鉴定。

当然,这个“好坏”是依据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来定的。谥法就是体现这个标准而给谥号作了规定。这些规定都是固定的一些字,这些字都有特定的褒贬涵义,因此,历代帝王的详细号就有许多是相同的了。

按照谥法规定,谥号大致可分为表扬、批评和同情三大类。属于表扬的如汉文帝刘恒、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都是以善于治理天下著称的,所以都被谥为“文”,称“文帝”。再如:周武王姬发、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晋武帝司马炎,都是以声威强盛著,所以他们的谥号都是“武”,称“武帝”。又如:汉明帝刘庄、魏明帝曹睿、晋明帝司马绍、唐玄宗李隆基等,都被认为能做到开明,所以他们的谥号都是“明”,称“明帝”。属于批评的如周灵王泄心、汉灵帝刘宏都被认为荒淫腐化但还没有损伤国家,所以谥号为“灵”。周厉王是历史上著名的残杀无辜的昏君,所以他的谥号为“厉”。诸如此类。

其实,谥法上规定的谥号的涵义,在历史事实中有许多是不符合的。例如谥法规定“布纲治纪曰平”,可是汉平帝刘衍根本没有“布纲治纪”即治理国家的能力,结果被王莽控制了政权,导致西汉的灭亡,所以给他“平”的谥号是不恰当的。

由此可见,谥号并不能真正说明这个人的才德,它有极大的虚伪性。到了宋代以后,每个君主的谥号就只有褒扬而无贬责的,包括最残暴的皇帝都是用好字眼,谥号的虚伪性也就更加清楚了。

知识点:文帝、武地、谥号

为什么唐宋皇帝称“祖”或“宗”

毛泽东《沁园春》中有两句词:“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为什么秦汉的皇帝都称帝,而唐宋两代的皇帝却都称“祖”或“宗”呢?如唐朝第一个皇帝叫高祖,第二个皇帝叫太宗;宋朝第一个皇帝叫太祖,第二个皇帝也叫太宗。这是怎么回事?原来这是皇帝的庙号。

庙号在殷代(商朝)就有了。当时有作为的君主死后,就要在祖宗的太庙里立一个庙室供奉,经常由继位的君主去祭祀。每个庙室都要有个名称,于是庙号就出现了。如太甲的庙叫太宗庙,太戊的庙叫中宗庙,武丁的庙叫高宗庙。周朝的时候,对有功劳的祖先也立庙,如立后稷的庙为始祖庙,文王的庙为太祖庙,周武王死后,也立庙室,称太宗庙。汉朝的时候,继承了殷、周的这种做法,皇帝死后,就在祖庙里立室供奉,上面挂一个神像,立一个牌位,代代祭祀。给它取个庙名,就叫庙号。如汉朝第一个皇帝刘邦死后,他的儿子刘盈(汉惠帝)继承皇位,就给刘邦立个庙,称为太祖庙,所以后世称刘邦为汉太祖。不过,从殷代、周代、到汉朝,并不是每个皇帝死后都有庙号的,而是生前有功德的皇帝才有称“祖”称“宗”的庙号。所以后世只称他们的谥号:周武王、汉武帝等等,而不称他们的庙号周太宗、汉世宗。

南北朝以后,皇帝的庙号就滥用了,没有功德的皇帝死后,也立庙室供奉,也有庙号。到唐朝以后,就每个皇帝死后都有庙号了。所以唐朝、宋朝的皇帝,后世只称他们的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等,而不称他们的谥号了。这是因为周朝天子和汉朝皇帝的谥号字数极少,如周武王,汉文帝,“武”、“文”都只有一个字,称谥号比较方便。而唐宋时代的皇帝生前死后的尊号、谥号往往字数很多,如唐高祖李渊死后的谥号是“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也是九个字,称呼起来很不方便。所以唐朝以后的皇帝,后世都只称他们的庙号,而一般都不称他们的谥号。

从汉朝起,每个朝代开国皇帝的庙号,一般都称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皇帝就称太宗、世宗等等,所以各个朝代皇帝的庙号大都是相同的。

庙号只有皇帝才有,但也有例外。如唐高宗、武则天的大儿子李弘,曾被立为太子,为人仁慈,他看到义阳、宜城二公主因萧淑妃所生,被幽在掖庭,四十岁还不出嫁,他很哀怜她们,多次奏请下降,武后大怒,她把二位公主随便嫁了人,但二十四岁的李弘却被武后用毒酒害死了。高宗很悲伤,用了天子的礼节安葬他,并谥为孝敬皇帝。后来他的弟弟中宗李显做了皇帝,特地下诏给他在太庙立了庙室,庙号义宗,但到了玄宗开元年又废除了义宗庙。

懂得了谥号和庙号的知识,我们就可以了解:史书上说的“汉武帝大击匈奴”、“唐太宗十八起兵”等等,其实刘彻做皇帝大击匈奴时还没有“武帝”这个谥号,李世民十八起兵反隋以及即位做皇帝时,还没有“太宗”这个庙号,这些称号都是他们死后才有的谥号和庙号。

知识点:庙号、谥号

为什么元谋人是中国最早的人类

在1965年,云南的元谋县那蚌村的附近发现了“元谋猿人”。其原因是发现有猿人的左、右上内侧门齿两颗,这两颗门齿属同一青年的。其后在元谋猿人化石所在的褐色黏土层里,发现了用石英岩所打造的刮削器共4件,而且在这个地区还采集到了其他的石制品也有十几件。并发现在厚约3米的3个地层中零星散布着炭屑,这些是否是人工用火的遗迹,现在尚不能肯定。和元谋猿人化石一起发现的还有多种哺乳类动物的化石。这些哺乳类动物有许多是食草类的。一般估测,元谋猿人距今大约有170万年左右了,是我国距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人类。

知识点:远谋人、人类、门齿

为什么公元前841年是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斗罗,兵主  绝斩之帝  莫非我是超人  大秦扶苏的次元聊天群  鬼王大人别烦我  开局签到大道神通  从召唤黑影兵团开始的漫威之旅  我的眼睛通晓忍界  黑莲花有点甜[重生]  金鳞  全职法师之后世传  三尺世界  九零小寡妇  武极夕玥  斗罗之开局一只鸟  我在东京当恶少  锦梦归  武神霸尊  九州志之瀚州志  巅峰之纪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

好书推荐:揉碎温柔为夫体弱多病和情敌在古代种田搞基建我有了首都户口暗恋指南星际双修指南我只是一朵云瑜伽老师花样多妈宝女她躺平爆红了你不能这么对我带着战略仓库回大唐背叛宗门,你们后悔什么?重生之护花痞少许你三世民国重生回到古代当夫子太子殿下躺平日常我的外甥是雍正公主 驸马 重生重生宠妻时光盗不走的爱人古穿今之甜妻混世小术士高手她带着全家翻身借一缕阳光路过爸爸偷了我的女朋友的东西后妈卷走40万失踪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