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窜为什么离开周原?很可能是因为和自己的堂兄弟叔均不睦,只好远走他乡,重新立足。9
姬和姜这两支周族,虽然很早就分家了,但姬姓周族应该仍保留着对台玺和叔均这支亲族的记忆。特别是,当他们迁回周原定居时,叔均一支虽早已绝迹,但姬姓周族知道,周原这块土地本是叔均的族人耕种的,于是叔均被抬升为“田祖”之神:姬姓周人以弹琴和敲鼓的方式来祭祀田祖,祈求降雨;当庄稼发生虫害,会捕捉害虫投到火堆里,以此祈求田祖帮忙除虫,所谓“田祖有神,秉畀炎火”。10
大约是春秋以后,因为人们要创造更古老的帝王传说,叔均的地位又有了上升,成了神农。”而在传说里,神农和炎帝经常被纠结为一个人,这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从春秋始,人们创造的更古老的帝王传说(黄帝和炎帝)的素材主要来自后稷和叔均这伯侄二人,结果,后稷化身成了黄帝,叔均化身成了炎帝(神农)。甚至在有些版本里,黄帝和炎帝还成了兄弟,这又是后稷和叔均之父台玺关系的翻版。
姜嫄生的这一对儿子,不仅分化成为两支周族,也被后世创造为黄帝和炎帝,成为整个华夏世界的共同祖先。这背后的原理是,自西周以来,姬周文化成为正统,他们的族源故事自然成为重新创作古史的首选素材。当然,其他东方部族的族源传说也会是素材,但地位远不如周族始祖化身那样处于核心地位。
了解了叔均这一支姜姓周人,不仅可以解释武丁卜辞中的“周二还有助于理解《诗经大雅o文王》中那句著名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o对于姬姓周族来说,称为“旧邦”不太确切,他们并没什么太显赫的历史,但姜姓周族不一样,至少武丁王的卜辞能证明,他们曾经是商朝比较重视的对手。所以,这个旧邦应主要是指早已灭亡的姜姓周族。
注释
1《国语o郑语》中,郑桓公和史伯对话,史伯说“周弃能播殖百谷蔬”。郑国出自周王室,是后稷-弃的直系后人,可见周人都知道自己的始祖名弃。
汉魏以来,学者理解的“周原”多在岐山县和扶风县之间,但这只是狭义的周原。史地学家史念海认为,上古周原的范围更大:“当时的周原包括现在陕西省凤翔、岐山、扶风、武功四个县的大部分,兼有宝鸡、梅县、乾县、永寿四个县的小部分。”史念海:《周原的历史地理与周原考古》,《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2期;尹盛平:《周原文化与西周文明》,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07页。
《左传o宣公三年》。这是一位郑国大臣的发言,郑国出自周王室,此语应有依据。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南邠州碾子坡》,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以下有关该遗址考古的基本信息、数据及图片未注明出处的,皆出自该书,不再详注。
“稷”到底代表什么粮食,古人有不同说法,有的认为是某种粟,也有的认为是高粱。这是学术史上的一桩公案,清代学者程瑶田、王念孙都属于高粱派。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给《诗经o大雅o公刘》做注解时,已经提出了这个疑问。见《国语o晋语》。晋国出自周王室,这个说法虽然未必真实,但属于周人给自己创造的更显赫的始祖。
徐中舒:《周原甲骨初论》,载《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下册),中华书局,1998年,第1423页。
后来姬姓周族又发生过类似的一幕,亶父的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窜入荆蛮”,留下的幼子季历则继承了族长。
《山海经》:“叔均乃为田祖。”《诗经o小雅o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诗经o小雅o大田》:“去其螟滕,及其蠡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周礼o春官宗伯》:“凡国祈年于田祖,钝豳雅,击土鼓。”《山海经》:“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周礼o春官宗伯》郑玄注:“田祖,始耕田者,谓神农。”《诗经o小雅o甫田》郑玄注:“田祖,先啬也。”《礼记o郊特牲》郑玄注:“先啬,若神农。”
第十六章成为商朝爪牙:去周原
在商代诸王之中,纣王的知名度最高,他有着亡国之君的各种经典表现。其实,还有一位比纣王行为更夸张的商王,这就是纣王的曾祖父武乙(第二十七王)。而且,武乙还把周族纳入商朝的附庸之列,这是姬周和殷商之间长达半个多世纪故事的开端。
在史书中,武乙王是个非常另类的商王。他凶悍强健,不遵守商人传统的宗教原则,甚至对至高的“天神”不敬。《史记》对他的描写近乎漫画:武乙下令制作了一个叫“天神”的人偶,然后表演和人偶摔跤搏斗,结局自然是武乙王大胜,人偶惨遭蹂蹦。当然,他更有创意的戮神行为是“射天”,命人用皮袋装满血并悬挂在高处,放箭射去,鲜血淋漓而下,象征天神被射死。i这种荒唐表演的背后,是人类原始宗教中的“交感巫术”,一种用杀死象征物达到杀死本体的魔法。
不过,司马迁写《史记》时,商朝灭亡已经有一千年,他对商朝的描写难免会有些走样。在甲骨卜辞里,商人崇拜的并不是天,而是上帝;到西周,人们才把天和上帝等同起来。所以,还原到武乙时代,他殴打和射猎的是商人敬畏的上帝。2
武乙时期的甲骨卜辞显示,商王朝最主要的军事对手有两个:一个是北土的“方”人;一个是西部的“刀方”人,刀可能通“召、即属于西部羌人的召部族。
当初,武丁王开启西部扩张,在老牛坡分封了崇侯之国;近百年后,武乙王的重归,则让崇国更繁荣。此外,武乙王还做了一个当时看似微不足道的决定:接纳了一个从北部山地迁来的小部落,也就是姬姓周族,允许他们在周原定居,充当商朝的微末附庸。
不速之客来到窑洞
对周族人来说,从豳地-碾子坡迁居到周原是件大事,后世的史诗经常歌颂此事。当时的周族首领,是古公亶父。不过,后世周人并不愿提及此次迁徙的商朝因素,需要我们从文献里抽丝剥茧进行还原。
先来看周人的官方叙事。
亶父为何要带族人离开豳地,去往周原?史书的说法是,周族受到了戎狄的威胁。孔子之孙孔(字子思)曾讲过一个掌故:当初,狄人来攻击豳地的周人,勒索财物,族长亶父命令族人满足狄人的要求;但狄人还想获得豳的土地和人口,又发动进攻,周族人决心抵抗,但古公说:“土地、民众属于我,或者属于戎狄,又有什么区别?如果为了我开战而死人,我这首领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亶父拄着拐杖离开了豳地。他翻过梁山,来到了周原。豳地有很多人都追随着老族长,跟着搬家而来的有三千辆马车。从此,周人便在周原定居了下来。3
这里记载的三千辆马车,实在过于夸张,因为从碾子坡的考古看,豳地时期的周人还没有马车。《史记o周本纪》就删去了三千马车的说法,只保留了豳人“扶老携幼”追随亶父。
这个版本的迁居故事明显经过后世儒家的加工,突出了仁义的力量。不过,它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信息:一是周人迁居的时候,亶父拄着拐杖,说明他年纪已经比较大了,而他的几个儿子应该都已经成年;另一个信息则是,并非所有的族人都追随亶父到了周原,还有部分的人留在了豳地。碾子坡的墓地布局表明,先周晚期墓的北侧是西周和东周墓地,说明这里一直有人居住,聚落生活一直保持着连续性;明显发生变化的是墓葬的数量:先周早期墓葬有93座,晚期墓葬有139座,相比之下,西周时期的墓葬仅有45座,比之前少了很多,说明当时聚落人口规模发生了骤减,而原因可能就是,在亶父时代,多数居民都追随族长迁徙到周原去了。
子思讲的这个版本,虽然有后人添加的道德色彩,但仍显露了周人早期部落时代的特点:族长没有绝对专断的权力,部落民众有较大自主权,他们可以决定是否迁徙。
但史书所说的戎狄袭击豳地,在考古中则找不到迹象。碾子坡聚落一直在延续,墓葬随葬品还有增加,每座西周墓一般都随葬有几件陶器,说明在亶父带部分族人迁走之后,豳地并没有发生过外来征服和剧变,甚至居民的生活水平还在持续提高。
既然豳地-碾子坡并没有什么外来威胁,为什么亶父和族人还要迁徙?其实,这是武乙王西部大扩张的副产品:商朝希望招募一个仆从部族,让他们定居到周原,充当商朝的附庸和马前卒。这才是姬周族来到周原定居的根本原因,因而也是周人灭商后不愿再提起的黑历史。
但有一份文献暗藏着这段往事。在周文王创作的《易经》中,有些卦的爻辞涉及当年亶父迁徙周原这一事件。至于《易经》为何会有如此翔实的周族历史信息,后面我们会对此进行分析。
这里先来看益卦。这个卦名,顾名思义,就是获得利益。它的六四爻辞是:“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高亨认为,“依”是“殷”的通假。4和周人首领打交道的这位“中行”,在《易经》中出现过好几次。“中行”的字面本意是行军最中间的行列,可能代指战车,因为战车走在道路中间,步卒走在两边。所以,整句翻译为白话是,有人乘着战车来告诉公(亶父):“跟我走,为了殷商朝,你们这个小国搬迁一下,这对你们也大有好处。”
这位乘马拉战车深入豳地、劝说姬周族首领搬迁的人,很可能是崇国的国君——崇侯。崇国是商朝经略西土的基地,武乙王亲征关中自然需要崇侯提出各种具体方案。
接着看需卦。该卦的主要内容是周人投靠商朝之后为商朝捕猎俘虏的各种经验。它的上六爻辞比较特殊,记载的不是捕俘,而是几位贸然来访者:
人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穴,是亶父在豳地的窑洞。《诗经o大雅o绵》描写过豳地生活:“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5意思是说,亶父住在从黄土上掏出的洞穴里,还没有建造房屋。
在爻辞里,三位不速之客来到了族长的窑洞,虽然亶父不知道这三人的用意,但还是以礼相待,最终的结果是,大吉。
不速之客为什么有三位?因为殷商时代的马车只能承载三个人。需卦把这一条放在了最后(上六爻),因为全卦主要是讲周人为商朝捕俘的经历和经验,而这条则是追溯他们为商朝服务的起因:当初乘马车而来并钻进亶父窑洞的那三个陌生人。
再看升卦。该卦的内容都是关于遇到机会而获得升迁的。它的卦辞是:“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意为,举行大祭祀,去拜见大人物(商王),不需要担心,去南方的征途吉利。
对于豳地-碾子坡来说,周原在南方,亶父去往那里就是南征。可能当时武乙王驻扎在周原,正在研究如何利用这块荒废的土地。至于亶父具体的行程,应当是沿着泾河河谷向东南方向,出了山地之后再折向西,然后到达周原。
老族长的新领地
升卦的六四爻辞是:“王用亨于歧山。吉,无咎。”说的是亶父到达岐山下的周原,拜见了武乙王,武乙举行祭祀,同时招待了这位异族番邦的小头领。
周人的史诗《诗经o绵》,记载的就是亶父带领周族迁居到周原的大事件。
绵绵瓜屣,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
古公直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周原腆腌,堇茶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日止日时,筑室于兹。
开头部分,是亶父和夫人对周原的首次考察。他的夫人是“姜女”,也就是在豳地娶的姜姓(羌人)女子。豳地周边是姜姓戎人,这种姬姜联姻很正常。后世周人尊称亶父夫人为“大姜(太姜)”,她生了泰伯、仲雍和季历。
亶父夫妇可能是骑着马跟随“中行”的战车出发的,所谓“古公亶父,来朝走马”。去拜见王才是“朝二史诗中虽略去了商王武乙,但用词仍留有痕迹。他们出山地之后,沿着一片水泊向西走,就到了岐山之下的周原。
益卦的六二爻和六三爻也是记录这次朝见的。六二爻曰:“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享于帝,吉。”说的是有人赠给(亶父)一只占卜用的龟甲,价值二十串海贝,用它占卜得到的结果会很吉利,不可违抗;(武乙)王还在这里祭祀了上帝,很吉利。羌、周等西部族群本来没有用龟甲占卜的习惯,他们只会用牛马的肩胛骨,碾子坡虽出土了很多这类卜骨,但从没有龟甲。龟甲占卜是商人带来的习惯。
六三爻记载的是亶父朝见武丁王的细节:“中行告公用圭。”意思是,那位招募他来的“中行”教他如何用玉圭朝拜王。这条爻辞还说,用益卦来占卜战争,没有灾祸,会捕获俘虏。6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古代人的日常生活 成为科举文女主的早死前妻 大梁青书录 她的末世有点绿 团宠锦鲤三岁半 [柯南同人] 我在米花町靠弹幕破案 三国大暴君 直男?喝点四氢呋喃调理一下 流年漫漫 执道之名 401号房 青丝道 轮椅小姐 [柯南同人] 我捡到了变小的琴酒 回国后又和清冷前妻睡了 侦探深渊 我在田间遇到娇蛮小公主 讨厌女人的女人 清代后妃杂识 难道我不是1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