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中文网

630中文网>翦商豆瓣 > 出书版 第22章(第1页)

出书版 第22章(第1页)

商朝需要在关中建立稳定的前进基地,而老牛坡位居关中盆地中心,有铜矿资源,还有商人征服者上百年的经营史,各方面条件都最合适。

崇国食人者

大约在武丁时代,老牛坡出现了两座大型建筑。

一号基址东西长30米,南北宽15米多,夯土地基厚1米,上面曾有多座分体建筑。能识别出三座建筑痕迹,其中的f3相对完整,

一号基址f3房基发掘绘图

二号基址发掘绘图

长11米多,宽近6米,是“一座面阔四间、进深二间、面东二门、前有走廊、屋顶为两面坡式的中型房屋建筑”。它很可能是崇侯虎家族成员的住宅。

二号基址与一号相距100米,被雨水冲毁了一部分,南北长23米,东西宽12米,夯土地基厚13米,复原出的柱子,有南北五排,东西八行,是一座大型单体殿堂建筑。这里可能是崇侯办公理事的朝堂。

为保护房屋遗迹,考古队没有发掘夯土地基,所以无法确定是否有人奠基。但在发掘之前,村民曾在这里修建一座砖窑,留下的土崖断面上恰好有“小儿骨架一具”,被压在室内地面之下。如此偶然的机会都能发现尸骨,看来用人奠基的数量应当不少。

在夯土台基宫殿区的东侧,是土著农夫的房屋,还延续着制造花边陶罐和石璧等传统。武丁大扩张时期,因到老牛坡定居的商人越来越多,一些农夫遂被驱逐,供新来的商族人营建新居。而土著们的房屋,则正好用来做垃圾坑。这是黄土地带特有的“地窖”式房屋:地上挖一出近圆形坑(直径3—5米,深15—25米),坑口搭草棚遮挡风雨,坑壁上挖出供上下出入的阶梯。

从关中到伊洛和晋南是黄土分布带,而黄土有较好的垂直层理,不容易倒塌,适合挖掘地窖,而且保温性好,比较宜居。这种地窖式房屋使用了上千年,从仰韶文化晚期直到商周。

但自商人大量来到老牛坡后,这种地窖灰坑就不仅埋有陶片等生活垃圾,更还有人骨。比如:

h5底部有人骨架两具,人骨很不完整,且和猪、狗的骨骼混杂在一起。发掘报告推测,“显然是死者被砍杀后而随意扔入的”。

h19底部有人骨架一具,“除头骨外,骨骼亦残缺不全,显系非正常的死亡现象……同时还发现有鹿角、碎骨、大小不等的河卵石、已经成堆的烧土灰烬”。

h17底部”紧靠坑壁发现一个完整的人头骨,近头骨处有大量草

h19平面及剖面图

耕土灰土黄褐色土黄灰色土褐色土灰褐色土淡黄色土

h8平面及剖面图

木灰,在草木灰烬中还有烧过的动物骨骼、鹿角和红烧土块”。

上述三座灰坑,人骨都在底部,显然是垃圾坑刚使用时扔进去的。坑内有大量家畜骨头和人骨混在一起,还有灰烬和烧土块。所以,它们也可能是祭祀坑,但发掘报告中的信息较少,难以确证。

h8更特殊,是一座连体大灰坑。它不是窖穴改建的,而是先挖了一座专用垃圾坑乙(长26米,宽23米,深11米),当快被填满时,又紧挨着它挖了一座更大更深的垃圾坑甲(长37米,宽29米,最深处有24米),最后,甲坑也被填满。

甲乙两坑内埋有各种生活垃圾,还有“许多人骨和牛、狗、猪等动物骨骼混杂在一起”。和其他灰坑不同的是:一,这两座灰坑不止底层有人骨,而是各层都有,说明杀人行为伴随着垃圾坑的使用全程;二,人骨都是零碎的,且和其他家畜骨骼混杂在一起,应该是吃完以后被遗弃的特征。或许h8周边的人家有吃人肉的习惯,而且持续了很多年,否则难以形成这种遍布垃圾坑的人骨堆积。

但另一方面,往h8里倾倒垃圾的,应该不仅有贵族肉食者,还有本地土著居民,因为坑中还出土有石刀、石镰、石凿以及本地传统的花边口沿陶罐。

这个居住区共发掘三期灰坑19座,有人骨的只有上述四座,并不占多数。这说明商人统治者的杀人行为还是有所区别,嗜杀和吃人肉的应该只属于少数人,或者特定场合。

崇侯的青铜产业

建立崇国,是商朝向西扩张的保障,由此,武丁先后灭亡羌人周族和分封商人周国。但武丁去世后,周原的商人侯国未能保住。在武丁王的儿子祖庚或祖甲时期,一片关于“周”的甲骨卜辞中又出现了

“崇侯”等人。12

甲骨磨损过于严重,难以判断商王到底让他们做什么。从时间看,祖庚和祖甲时期,商朝势力衰退,商人的周侯正遭受土著的威胁,为此,商朝很可能要调动周边诸侯救援。但此举无效,土著势力又淹没了关中西部。

商人的周国灭亡后,老牛坡对于商朝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功能布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殷墟前期的大型夯土建筑被废弃,改建为冶炼铸造区;崇侯的新宫殿区可能移到了遗址西北侧,也就是考古划出的第四发掘区。目前,这个区的发掘还比较少。

到殷墟末期(老牛坡四期),崇国更加繁荣,青铜产业的规模也更大了:有很多冶铜的炼渣堆积,填满了一条至少长18米,最深处可达2米的土沟。距离铜矿渣不远的山坡上,有四期铸铜作坊的垃圾堆积,里面埋有很多熔铜陶缸碎片和残陶范。

与二期那种铸造小件铜器以及可以多次使用的双面陶范不同,四期的陶范多用来铸造相对较大的器物,且只能一次性使用。目前发现的铸范可以制造各种容器和兵器,如鬲、戈、钺、皮角上缀的圆铜泡,还有类似面具的所谓牛面和人面形饰,但尺寸略小,不适合戴在脸上,可能是系在皮质头盔的额顶部位,起威吓敌军之用。13

从老牛坡二期的冶铸设施分离、规模很小,到四期的冶铸一体、规模增大,意味着权力结构已经发生重组:原来分散且互不统属的商人据点,以及基于自然资源和商业交换的产业布局,被整合到更大的政权体系中,形成了方国政治体。

怀珍坊相对偏僻、封闭,而老牛坡更接近关中盆地中心,控扼渭河南岸的交通干道。因此,把铜的冶铸设施集中到老牛坡,更便于军事防御,避免被对手分割击破。虽然铜矿石的运输里程要多20公里,但冶铜和铸铜两道工序却可以无缝衔接,免去了再次熔化铜锭的成本。

虽然尚未发现殷商晚期的宫殿区,但从铸铜业的兴盛程度看,这一时期肯定有更大的核心建筑群,甚至还可能有夯土城墙。后来的周人史诗说,攻打崇国时,他们面对的就是牢固的城墙,正所谓“崇墉信信”。

崇国商人的墓葬还使用大量殉人,等级稍高的殉人数量更是要十人左右,比多数商人侯国和据点都要“奢侈”。只是在商朝末期周文王灭崇国后,这些墓葬被严重破坏,相关细节我们会在后文商周易代的部分介绍。

崇国-老牛坡后期的安定繁荣,和商人招降了一支北方山地部族有关,这便是周文王祖父一代的姬姓周族。他们被安置在土著和商朝反复拉锯的周原地区,而改变上古华夏文明历程的大转折,也自此开启o

注释

1刘士莪:《老牛坡》,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以下有关老牛坡考古的基本

信息及图片未注明出处的,皆出自该书,不再详注。

2西安半坡博物馆、蓝田县文化馆:《陕西蓝田怀珍坊商代遗址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3期。

3《合集》6812正,以及《合集》6813、6814、6815、6816、6817、6821、6822o

4徐中舒先生认为这里的周方是姜姓所建的女国,即母系社会的姜嫄国。参见徐中舒《周原甲骨初论》,载《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下册),中华书局,1998年,第1423页。另可参见俞绍宏等《甲骨文“周”笺识》,《大连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另外,董珊先生认为,周原这个地域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姓的族群进入并建立国家政权,这些先后成立的国家可以使用同一国名“周二并用此国名来命名自己的国族。参见董珊《试论殷墟卜辞之“周”为金文中的标姓之珊》,《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3年第7期。

5王光永:《陕西省岐山县发现商代铜器》,《文物》1977年第12期;罗西章:《扶风美阳发现商周铜器》,《文物》1978年第10期;齐浩、张天宇:《周原遗址新见京当型铜器墓浅识》,《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5年第11期。

6周原甲骨hll:84有“册周方伯”。

7《合集》2816。《乙》8894:“贞:妇周。”

8尹盛平:《周文化考古研究论集》,文物出版社,2012年,第h页。

9古文字学家对该字有不同的释读,有人释读为“蒙”字,但胡厚宣认为是“崇

侯虎”,见胡厚宣《卜辞中所见之殷代农业》,《甲骨学商史论丛二集》上,台北大通书局,1972年影印本上册,第52页。韩江苏、江林昌:《〈殷本纪〉订补与商史人物徵》,第478页。

10《诗经o大雅o文王有声》。《史记o周本纪》:“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徙都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我在田间遇到娇蛮小公主  回国后又和清冷前妻睡了  [柯南同人] 我捡到了变小的琴酒  执道之名  三国大暴君  [柯南同人] 我在米花町靠弹幕破案  直男?喝点四氢呋喃调理一下  团宠锦鲤三岁半  流年漫漫  大梁青书录  难道我不是1吗  轮椅小姐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  清代后妃杂识  401号房  侦探深渊  青丝道  成为科举文女主的早死前妻  她的末世有点绿  讨厌女人的女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