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中文网

630中文网>借我一生by梁思危书包网 > 第2章(第1页)

第2章(第1页)

孝宏爷爷把这么一个见过世面的小阿婆娶到了家里,实在让村里人佩服不已。他总是坐在村头草垛边的石墩上,晒着太阳,调笑着每一个走过的人。但是,别人不敢反过来调笑他,一是因为他辈分高,二是因为他家里有这样一位妻子。连妻子都能随口说说王尧辉了,那丈夫如何了得,天下还有什么事不在他的眼皮底下?

但是,正是这位孝宏爷爷,不能接受我妈妈的旗袍。难道,连见多识广的小阿婆也没穿过旗袍?王尧辉家如此豪门,女眷如云花团锦簇,小阿婆没穿过总也见过吧?

妈妈问祖母,祖母想了想,说:&ldo;她当然见过,却真没见她穿过。新浦沿再怎么,也不能和上海比。&rdo;

&ldo;那我改穿长裤吧?&rdo;妈妈征询祖母的意见。

&ldo;其实随便,都可以。&rdo;祖母说。

妈妈改穿长裤的第三天,孝宏爷爷又在草垛边的石墩上把她叫住了,说:&ldo;你这长裤也不对,太瘦,这里的裤子要宽大。也不能长到脚背,只能到膝盖下面。&rdo;

这次妈妈不理了,仍然穿着长到脚背的瘦长裤,过几天又轮换成旗袍。后来自己缝了一条裤子,宽大了一点,但还是长到脚背。

乡亲们天天晚上聚到我家来,看妈妈读信、写信,时间一长,也都习惯了她的旗袍和瘦长裤。

读信写信,是在读写一座村庄。

妈妈快速地进入了村庄的内心。

其实远不止是这座村庄。读信、写信的另一端,大多是上海。上海是由一批批闯荡者营造起来的,来自浙江农村的闯荡者又显得特别重要。例如,我家向南不远龙山镇农村的那个

闯荡者就当上了海商会会长,他叫虞洽卿,上海最热闹的一条大路曾以他的名字命名。但是,多数闯荡者都没有出名,他们中的一小拨来自我们村庄,平生只有我的妈妈在不断地书写着他们的名字。

终于,妈妈发现,外出的闯荡者也都不识字,收到乡间妻子来信后还要请别人来读。这让她愕然了。

她原来以为自己是一对对夫妻间惟一的&ldo;传话者&rdo;,因此尽量把妻子们的委婉心语细致表述,谁知,这种表述仍然不能直接抵达。对方找到的读信者一定是男人,他们能传达这些哀怨村妇的隐隐心曲吗?

那么上海,浙江农村为了造就你这座城市所支付的情感代价,实在太大了。

妈妈太熟悉上海,因此深知两端之间的不公平。

她知道不公平是永恒的,但她要做点事。

几年读信、写信的结果使她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义务在这些村子间办识字班,在年轻人中扫除文盲。以前已经有一些小媳妇想识字来找她,她觉得不如干脆把事情做得更像样一点。

东边一里路之外的桥头已有一所简陋的小学,办在一个破败的尼姑庵里,但是,当时那里招生太少,要收学费,一般农村青少年进不了。妈妈知道,要吸引大家来上识字班,第一个条件是不收学费,第二个条件是上课时间要顺农活,也就是要在大家收工以后或不出工的日子里上课。

这样办,她粗粗一算,来的人会很多,光她一个人来教,吃不消。

要找一个人来帮忙。

有文化,能教书,愿意尽义务,完全没有报酬,又必须是一个女的,出来教书不影响家庭生计……

这样的人,在当地农村,哪里去找?

终于,她想到了自己娘家‐‐朱家村,西边半里地之外的斯文富贵之地,只能从那里搬救兵了。

外公是地主,妈妈去朱家村找人有点不便,但妈妈一直缺少政治意识,心想义务教人识字,这样的好事谁会反对呢?

找到的那个人,便是朱家村除外公之外的另一个&ldo;破产地主&rdo;朱炳岱先生的年轻妻子。

朱炳岱被划为地主也是因为父辈的家声,到他自己已没有地产。他的妻子身材娇小、美貌惊人,比妈妈小一岁,也是从新浦沿嫁过来的,与小阿婆一样。姓王,叫王逸琴。

在妈妈还没有嫁到余家时,王逸琴已经嫁到朱家村了。妈妈一直说王逸琴比自己漂亮,但大家都说妈妈的气度更大一点。妈妈出嫁前与王逸琴谈过两次话,彼此印象都好,妈妈也由此知道她文化不低。

现在,妈妈抱着我,敲开了王逸琴家的门。

开门见山,妈妈对她说:&ldo;你帮帮我。高地地太苦了,年轻人都不识字。我打听了,别的一些村也是这样。我们两个一起办一个识字班吧,我教语文,你教算术!&rdo;

王逸琴说:&ldo;亏得你还想到我。&rdo;

妈妈说:&ldo;这事没有报酬。&rdo;

王逸琴说:&ldo;我不是这个意思。你看,我是地主的老婆,别人都不喜欢我到外面走动。&rdo;

妈妈笑了,说:&ldo;我还是地主的女儿呢。&rdo;

王逸琴问:&ldo;万一人家拖脚怎么办?&rdo;她说的&ldo;拖脚&rdo;,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检举、揭发,我们那里把&ldo;拖&rdo;字发音成&ldo;得唉&rdo;。她的意思,如果有人检举、揭发,有一个地主的女儿和一个地主的妻子一起办了一个识字班,一定有什么不良目的,该怎么办。

妈妈回答道:&ldo;有人拖脚,我们歇手。&rdo;

&ldo;脚&rdo;和&ldo;手&rdo;对仗,说出口之后妈妈自己笑了,王逸琴也笑了。

那么简单就说定了,王逸琴把妈妈送到她家东首的竹园边。妈妈上下打量了一下这位美丽的少妇,问:&ldo;你这旗袍是上海做的吗?&rdo;

&ldo;我没去过上海。这旗袍是在娘家新浦沿做的。&rdo;王逸琴说。

&ldo;新浦沿人穿旗袍吗?我婆家一个长辈亲戚也是从新浦沿嫁过来的,看不惯我穿旗袍,说那里只有王尧辉的家眷才穿。她还见过王尧辉本人。&rdo;

耳边传来轻轻的声音:&ldo;王尧辉是我爸爸。&rdo;

余秋雨《借我一生》

旧屋与旗袍(二)

妈妈对王逸琴更敬重了。倒不是因为知道了她美貌和受过良好教育的原因,而是因为她在父亲还非常得势的时代居然没有让大家知道她是谁的女儿。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十分困难,必须由王尧辉本人作出决定和安排,因此,妈妈对王尧辉先生也产生了几分尊敬。

识字班在我家东门口的堂前开办。妈妈亲自在高地地一家家动员,一些青年听说可以不交学费、不误农活就能识字,地方又那么近,都抢着要来。妈妈交给他们一个任务,到邻近

的村庄如车头、田央里、顾家村、陈家村去看看,有没有也想进班的人。她想,人多人少同样上课,多一个人识字总好一点。谁知这么一来,人就太多了。开班那天,人一批批来,挤在小小的堂前,桌椅就不够,临时到村子里各家各户去借。

借桌椅的事搅动了全村,有两个女孩子忽发奇想,觉得我家西边邻屋楼上孝宏爷爷那个疯了的前妻屋里,一定有一些空置不用的桌椅,也就壮着胆子蹑手蹑脚上去了。

她们小心地向那位安静的疯女人说明来意,疯女人一直低着头,没有表情。两位女孩子站在屋子里四周一看确实有几条空置的长凳,就说:&ldo;阿婆,我们先搬走了,上完课马上来还。&rdo;见疯女人没有表示反对,就去搬了。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文化苦旅  我的爷爷是首富[穿书]  (还珠同人)综琼瑶之王爷吉祥  山居笔记  (历史同人)褚飞燕  我老婆超拽的  中国之旅  荷尔蒙  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  [HP]同行者  霜冷长河  (娱乐圈同人)[GD]与权萌萌的平淡日常  恐怖十三楼  [综英美]那个女人绝对有病  七日杀  神裔  今天也在努力不翻车[综刀剑]  也无风雨  出走十五年  千年一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