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中文网

630中文网>伤寒杂病论是什么时候的 > 第4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2页)

第4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2页)

(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革更?,?革更?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215)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革更?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216)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濈然汗出则愈。

(217)汗(汗一作卧)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218)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20)三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执水执水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肥栀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绵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煮栀子取二升半,去滓;内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吐者,止后服。

(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

知母六两石膏碎,一斤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224)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铃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225)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226)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227)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228)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

(230)阳明病,胁下?革更?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濈然汗出而解。

(23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232)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233)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革更?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蜜煎导方:

食蜜七合

右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革更?。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又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234)阳胆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35)阳胆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方: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战国策  阴商交易所  濒湖脉学  聊斋志异  嫡女倾城  墨子  魏时明月  枕边尸香  我把流年给了他  恶魔的天使宝贝:校草大人你无赖  资治通鉴  商子  异梦录  阴棺冥妻  茶经  孟子  南华真经  中庸  吕氏春秋  列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