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中文网

630中文网>伤寒杂病论是什么时候的 > 第3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3页)

第3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3页)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鞭、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166)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鞭、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一分

右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167)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人参二两粳米六合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

(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0)伤寒脉浮、发热、发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1)太阳、少阳并病,心下?革更?、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擘,十二枚半夏半升,洗生姜一方三两,切,一两半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汤方:

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半夏半斤,洗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

(174)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革更?,(一云脐下心下?革更?)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去桂加白术汤方:

附子炮,去皮,破,三枚白术四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革更?,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小?革更?,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175)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白术二两桂枝四两,去皮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178)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孟子  嫡女倾城  阴商交易所  吕氏春秋  南华真经  商子  列子  濒湖脉学  战国策  阴棺冥妻  茶经  我把流年给了他  墨子  中庸  魏时明月  枕边尸香  异梦录  资治通鉴  恶魔的天使宝贝:校草大人你无赖  聊斋志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