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都尉平当负责管理河堤事务,他上奏说:“古代的九条大河,现在都已经消失不见了。根据经书里的记载,治理水患有疏通河道的说法,却没有用堤坝堵塞河流的记载。黄河从魏郡往东北方向经常泛滥决口,河道的走向已经很难弄清楚了,天下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不能欺瞒他们。应该广泛寻求能够疏浚河道的人才。”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待诏贾让也上奏说:“治理黄河有上、中、下三种策略。古时候,人们建立城邑、安置百姓,规划土地时,一定会留出河流、湖泊的区域,确保不会被水淹没。大河不设堤防,小水也能自由流动,低洼的地方就建成池塘湖泽,让秋天的洪水有地方储存,河水向四周平缓流淌,不会受到阻碍。土地上有河流,就像人有嘴巴一样,治理土地却堵住河流,就像为了不让小孩哭而捂住他的嘴巴,虽然能暂时止住哭声,但小孩很快就会有生命危险。所以说:‘善于治理河流的人,会引导水流;善于治理百姓的人,会让百姓畅所欲言。’堤坝的出现,大概是从战国时期开始的,各国堵塞河流,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齐国和赵国、魏国以黄河为界,赵、魏两国靠近山地,齐国地势低洼,于是齐国在离黄河二十五里的地方修筑堤坝,黄河水向东冲到齐堤后就会向西泛滥到赵、魏两国;赵、魏两国也修筑堤坝,同样离河二十五里,虽然位置不一定合适,但河水好歹还有地方可以流动。洪水退去后,留下的淤泥土地肥沃,百姓就在这里耕种;有时很长时间没有水患,人们就会修建房屋,形成村落;一旦大水再来,房屋被淹没,人们就又修筑堤坝自救,逐渐搬离原来的城郭,排干水泽居住,被洪水淹没也是自找的。现在的堤坝,近的离河几百步,远的有几里,在原来的大堤里面还有好几重堤坝,百姓就住在这些堤坝之间,这些都是前代留下来的。黄河从河内郡的黎阳到魏郡的昭阳,东西两边都有石堤,迫使河水回流,一百多里的河道,两次向西、三次向东改道,河道被挤压得这么狭窄,自然无法安宁。
“现在实行上策,就是把冀州那些住在洪水冲击地带的百姓迁走,在黎阳的遮害亭决开河堤,让黄河向北流入大海;黄河西边靠近大山,东边靠近金堤,水流不会泛滥太远,一个月内就能稳定下来。可能有人会反对说:‘这样做会毁掉成千上万的城郭、房屋和田地、坟墓,百姓肯定会怨恨。’但当年大禹治水,遇到挡路的山陵都直接开凿,所以才有了龙门、伊阙的开通,砥柱山的分离,碣石山的破坏,这些改变自然地貌的工程都是人力完成的,相比之下,迁民又算得了什么!现在黄河沿岸十个郡,每年治理河堤的费用将近一亿钱;一旦发生大决口,造成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如果拿出几年治理河堤的费用来安置迁移的百姓,遵循古代圣人的方法,确定山川的位置,让神灵和百姓各得其所,互不干扰;况且大汉疆域万里,何必和河水争夺这小小的土地呢!这个工程一旦完成,黄河稳定,百姓安居,千年都不会有忧患,所以这是上策。
“中策是在冀州地区多开凿一些灌溉水渠,让百姓可以灌溉农田,同时分散水势,虽然比不上圣人的方法,但也是补救水患的好办法。可以从淇口以东修筑石堤,多设置一些水门。可能有人会担心黄河是大河,难以控制,但荥阳的漕渠就足以证明可行。冀州水渠的上游,都可以依靠这些水门,各个水渠也可以引水灌溉;天旱的时候,就打开东边的下水门,灌溉冀州的农田;发洪水的时候,就打开西边的高门,分泄黄河水,这样既能保证农田灌溉,又能加固河堤。这确实是富国安民、兴利除害的好办法,可以维持几百年,所以称为中策。
“下策就是修补旧堤,把低矮的加高,把单薄的加厚,这样只会耗费无穷的人力财力,还会多次遭受水患,所以这是最糟糕的办法。”
孔光、何武上奏说:“皇帝宗庙中,应该按顺序确定哪些可以撤除,希望能和群臣一起讨论。”于是光禄勋彭宣等五十三人都认为:“孝武皇帝虽然有功劳,但按照亲疏关系,他的庙应该撤除。”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却提议说:“按照《周礼》,天子设立七庙。这七庙是固定的数量,但‘宗’不在这个固定数里,‘宗’是可以变化的。只要君主有功德就可以尊为‘宗’,不能预先设定数量。我们认为孝武皇帝功劳如此之大,孝宣皇帝又如此尊崇他,他的庙不应该撤除。”皇帝看了他们的奏议后,下旨说:“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的建议可行。”
何武的后母住在蜀郡,他派官吏去接她来京城;正好赶上汉成帝去世,官吏担心路上有盗贼,就把何武的后母留在了蜀郡。皇帝身边有人指责何武侍奉亲人不诚心,皇帝也正想更换大臣,于是在冬天十月,下诏书免去何武的官职,让他以列侯的身份回到封国。癸酉日,任命师丹为大司空。师丹看到皇帝对汉成帝时的很多政策都做了改动,就上书说:“古时候,新君守丧期间不处理政事,由冢宰主持朝政,三年不改变父亲的治国之道。先帝的灵柩还停在朝堂上,就给我们这些大臣封官,还给亲属封爵,一下子都变得显贵起来,封舅舅为阳安侯,皇后的尊号还没确定,就先封皇后的父亲为孔乡侯;又把侍中王邑、射声校尉王邯等人调出京城。诏书接连下达,频繁改动政事,太过仓促,没有循序渐进。我既不能向陛下阐明治国大义,又没有坚决辞让爵位,跟着大家白白接受封侯,这让陛下的过失更加明显。近来很多郡国发生地震、水灾,淹死百姓,日月昏暗无光,五星运行失常,这都是政策失误、号令不定、法度混乱、阴阳失调的结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想人之常情,如果没有儿子,即使六七十岁了,也会到处寻求子嗣。孝成皇帝深知天命,明白陛下的贤德,在壮年时克制私欲,立陛下为继承人。先帝突然离世,陛下继位后,四海安宁,百姓安心,这都是先帝圣明,顺应了天意和民心。我听说‘上天的威严就在眼前’,希望陛下好好想想先帝立您为嗣的深意,克制私欲,以身作则,这样才能让天下人跟从教化。天下是陛下的天下,您的亲属还用担心不富贵吗?实在不该这么仓促行事,否则难以长久啊!”师丹多次上书,言辞大多恳切率直。
傅太后堂弟的儿子傅迁在皇帝身边,为人特别奸邪,皇帝很厌恶他,就免去他的官职,让他回原籍。傅太后知道后大怒,皇帝没办法,又把傅迁留了下来。丞相孔光和大司空师丹上奏说:“诏书前后矛盾,让天下人疑惑,不知道该相信哪一个。我们请求还是把傅迁遣回原籍,以清除奸党。”但最终还是没能把傅迁送走,他又重新做了侍中。皇帝被傅太后逼迫,很多事都是这样。
议郎耿育上书为陈汤鸣冤说:“甘延寿、陈汤为大汉彰显了深远的威严,洗雪了国家多年的耻辱,讨伐了远方不受约束的君主,擒获了万里之外难以制服的敌人,这样的功劳谁能相比!先帝赞赏他们,多次下诏书宣扬他们的功绩,甚至更改年号来纪念,让这份荣耀流传后世。因此,南郡进献白虎,边疆也不再有战事。后来先帝生病卧床,仍然念念不忘他们的功劳,多次让尚书责问丞相,催促给他们论功行赏;只有丞相匡衡反对,不给他们应有的封赏,只封给甘延寿、陈汤几百户食邑,这让功臣战士们多么失望啊!孝成皇帝继承先帝的基业,凭借着征伐的声威,没有动用武力,国家太平无事,然而大臣们心怀不轨,想独揽大权,排挤嫉妒有功之人,让陈汤蒙冤入狱,无法申辩,最终无罪却被弃置不用,老无所依。敦煌是通往西域的要道,让曾经威震远方的功臣,转眼之间就遭受这样的待遇,肯定会被郅支单于的残余势力耻笑,实在是太可悲了!如今,出使外国的使者,没有不提起陈汤诛杀郅支单于的事,来宣扬汉朝的强盛。借助功臣的功绩威慑敌人,却抛弃功臣本人来满足小人的谗言,这难道不让人痛心吗?而且居安思危,盛极必衰,现在国家既没有汉文帝时期多年节俭积累的财富,又没有汉武帝时期招揽的众多英勇善战的大臣,只有一个陈汤而已!即使是在别的朝代,比不上陛下圣明,也希望国家能追录他的功劳,为他修缮坟墓,以此激励后人。陈汤有幸生在圣明的时代,立下的功劳还没过多久,就被奸臣排挤,被迫四处流亡,连个安身之处都没有。有远见的人都会想到,陈汤的功劳举世罕见,而他的过错也是人之常情,连陈汤都这样的下场,以后就算有人愿意为国家出生入死,也会被小人的口舌所制,被嫉妒的大臣陷害。这就是我为国家深深忧虑的原因。”奏书呈上后,皇帝让陈汤回到京城,陈汤最后在长安去世。
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乙卯年)
春天正月,北地这个地方落下了十六颗陨石。皇帝下令大赦天下。
司隶校尉解光向皇帝上奏说:“我听说许美人还有以前的中宫史曹宫,都曾被汉成帝宠幸,并且生下了孩子,但这些孩子后来都不见了踪影。我派手下官吏去调查询问,终于把事情弄清楚了:元延元年的时候,曹宫怀孕,当年十月,她在掖庭的牛官令官舍里生下孩子。中黄门田客拿着皇帝的诏书,交给掖庭狱丞籍武,让他把曹宫和孩子关到暴室监狱,还说‘不管是男孩女孩,也别问是谁的孩子’。曹宫对籍武说:‘你一定要好好把我孩子的胞衣藏起来,你知道这是多么重要的孩子啊!’过了三天,田客又拿着诏书来问籍武:‘孩子死了没?’籍武回答说还没死。田客就说:‘皇上和昭仪都特别生气,你为什么不杀了孩子!’籍武哭着磕头说:‘不杀孩子,我知道自己肯定会死;杀了孩子,我还是会死!’然后籍武就通过田客给皇帝上了一道密封的奏章,说:‘陛下还没有继承人,孩子不论贵贱,还请陛下多多留意啊!’奏章送上去之后,田客又拿着皇帝的诏书来把孩子抱走,交给了中黄门王舜。王舜接了诏命,把孩子抱到殿里,找了个奶妈,还说‘好好养孩子,会有赏赐的,千万不能把这事说出去’。王舜选了官婢张弃当奶妈。又过了三天,田客拿着诏书和毒药来给曹宫喝。曹宫说:‘果然是你们姐妹俩想独霸天下!我的孩子是男孩,额头上有一撮突起的头发,长得像孝元皇帝。现在孩子在哪儿?肯定是被害死了!怎么能让皇太后知道这件事啊!’说完就喝毒药死了。张弃养那个孩子才十一天,曹宫所在官署的长官李南就拿着诏书把孩子抱走了,之后孩子就不知去向了。
“许美人在元延二年怀孕,十一月生下孩子。赵昭仪对汉成帝发火说:‘你总跟我说从皇后那儿来。要是从皇后那儿来,许美人的孩子是从哪儿生出来的!难道还要再立许氏当皇后吗!’她一边生气地埋怨,一边用手捶自己,拿头撞墙壁、门柱,还从床上往地上扑,哭着不肯吃饭,说:‘现在你看着办吧,我要回娘家!’成帝说:‘特意告诉你这件事,你反而发脾气,真是不可理喻!’成帝气得也不吃饭了。昭仪说:‘陛下自己心里清楚,不吃饭干什么!陛下你以前还说“绝不会辜负你”!现在许美人有了孩子,你就是违背约定,这怎么说?’成帝说:‘我早就说过,以后就以赵氏为重,所以不会再立许氏,要让天下没人能比赵氏地位更高,你别担心!’后来皇帝下诏,让中黄门靳严去把许美人的孩子抱走,放在芦苇编的箱子里,放在装饰华丽的房间帘子南边。成帝和昭仪坐着,让侍从于客子打开箱子上的封条,还没等打开,成帝就把于客子和其他侍从都赶出去了,自己关上门,只和昭仪在屋里。过了一会儿打开门,又叫于客子进来把箱子重新封好,然后拿着诏书,让中黄门吴恭把箱子交给籍武,说:‘告诉籍武,箱子里是死孩子,埋在隐蔽的地方,别让别人知道!’籍武就在监狱楼墙下挖了个坑,把孩子埋了。还有其他让怀孕女子喝药堕胎的事,数不胜数,这些事都发生在四月丙辰大赦令之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认真查考:永光三年,有个叫忠的男子等人挖开了长陵傅夫人的坟墓。这件事虽然赶上了大赦,但孝元皇帝下诏书说:‘这件事本来就不该赦免。’然后彻底追查,涉案的人全都受到了惩罚,天下人都觉得这样处理很对。赵昭仪搅乱朝廷,亲手杀害皇帝的子嗣,她的亲属应当被依法处死。可现在她的兄弟姐妹等亲属,都还处在尊贵的位置上,天天在皇帝身边,让下面的大臣们都心惊胆战,希望陛下彻查此事!”
丞相及以下官员商议后,都认为应该依法处置赵氏亲属。于是皇帝把新成侯赵钦、赵钦哥哥的儿子成阳侯赵都贬为平民,让他们带着家属迁到辽西郡去。
议郎耿育上书说:“我听说,继承人的正统要是乱了,废了嫡子立庶子,这是圣人定下的法律禁令,也是从古到今最重要的警戒。不过当年太伯看出季历才是合适的继承人,就主动退让,跑到吴、粤地区,这种随机应变的做法,不能用常理来衡量。他把位置让给季历,就是为了让圣贤的后代能继承王位,最终周朝拥有了天下,子孙传承了七八百年,功劳超过了夏、商、周三朝的开国君主,道德也最为完备,所以后来尊号都能追溯到太王。所以说,世上一定会有不寻常的变故,然后才会有不寻常的谋略。
“孝成皇帝知道一直没能及时确定继承人,他担心就算以后有了皇子,等自己去世后,小皇子也没办法掌控国家。到时候权力就会落到太后手里,太后一旦骄横起来,欲望就会没有节制;小皇帝年幼,大臣们也不会好好辅佐。要是没有周公那样能尽心辅佐的大臣,国家就会有危险,天下也会大乱。孝成皇帝知道陛下您有贤能圣明、洞察事理的品德,有仁爱孝顺、爱护他人的恩情,还有独到的眼光,所以他在心里暗自做了决定,废除后宫嫔妃怀孕生产的可能,断绝因为继承人问题引发祸乱的根源,就是想把皇位传给陛下,来安定宗庙社稷。
“我这样的愚昧臣子,既不能帮先帝谋划国家安危,制定长远的大计,又不懂得宣扬先帝的美德,阐述先帝的心意。现在却反而不停地翻查宫廷旧事,把先帝私密的事情公之于众,还污蔑先帝被迷惑的过错,让先帝宠爱的妃子背上嫉妒杀人的罪名。这不仅大大损害了先帝高瞻远瞩的英明,也辜负了先帝担忧国家的心意!说到论大德,就不能被世俗观念束缚;要立大功,就不能迎合众人。这正是孝成皇帝的深谋远虑远远超过众大臣的地方,也是陛下您圣德高尚能和上天相符的原因,这哪里是当今那些平庸无能的大臣能明白的!而且,赞扬、扩大并顺应君父的美德,纠正、消除已经过去的过错,这是从古到今都通行的道理。那些大臣,在事情发生的时候不据理力争,不在祸患没发生之前就加以防范,反而都顺着风向阿谀奉承,只为了讨先帝欢心;先帝去世之后,尊号已经确定,一切都尘埃落定了,他们却翻出那些已经无法挽回的旧事,揭露那些隐秘的过错,这让我感到非常痛心!希望陛下让有关部门讨论这件事,如果我说得对,就应该向天下宣布,让所有人都明白先帝的良苦用心。不然的话,只会白白让谣言诽谤传到先帝陵寝,流传到后世,远在四方的蛮夷都会听说,国内的人也会议论纷纷,这可完全不符合先帝把后事托付给陛下的本意啊。孝子,就应该善于继承父亲的志向,帮助完成父亲想做的事,还请陛下仔细考虑!”
皇帝觉得自己能当上太子,赵太后出了不少力,所以就不再追查赵氏亲属杀害皇子这件事了。傅太后对赵太后很是感激,赵太后也一心向着傅太后,所以太皇太后和王氏家族的人都很怨恨她们。
丁酉日,光禄大夫傅喜被任命为大司马,封为高武侯。
秋天九月甲辰日,虞这个地方又落下两颗陨石。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等人又上奏说:“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不应该再用定陶藩国的名号来称呼;她们的车马、衣服应该都体现出‘皇’的身份,设置二千石以下的官员,让他们各尽其职;还应该在京师为定陶共皇建立宗庙。”皇帝又把这个提议交给大臣们讨论,很多大臣都顺着皇帝的意思说:“母亲因为儿子尊贵,确实应该给她们确立尊号,这样才更符合孝道。”只有丞相师丹、大司马傅喜、大司空师丹认为不行。师丹说:“圣明的君王制定礼仪,都是效法天地。区分尊卑,就是为了端正天地的秩序,这是不能乱的。现在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用‘定陶共’作为称号,这是遵循母亲随儿子、妻子随丈夫的道理。要是想给她们设立官府、安排官员,车马服饰都和太皇太后一样,这就无法体现‘尊贵不能有两个最高’的道理了。定陶共皇的谥号之前已经确定,按道理不能再改。按照礼制,‘父亲是普通士人,儿子做了天子,祭祀父亲的时候要用天子的礼仪,但父亲神灵的牌位还是要穿士人的服饰’,这是因为儿子没有给父亲加封爵位的道理,这是为了表示对父母的尊重。过继给别人做继承人,就成了人家的儿子,所以要为继父服最重的丧服‘斩衰’三年,而给自己亲生父母服丧的时间就降为一年,这是为了表明尊崇继承的祖先,重视正统。孝成皇帝的恩德深远,所以为定陶共皇立了继承人,让他们负责祭祀,让定陶共皇永远作为封国的太祖,世世代代都不会废除,这样的恩义已经很完备了。陛下既然继承了先帝的皇位,承担着大宗的重任,负责宗庙、天地、社稷的祭祀,从道理上讲,就不应该再去祭祀定陶共皇,也不能把他的神位迁入宗庙。现在要是在京师给他立庙,让大臣们去祭祀,这就等于没有主人。而且,按照礼制,亲缘关系疏远之后,祠堂就该毁掉。要是白白放弃一个封国太祖永不废除的祭祀,而去搞那种没有主人、应该毁掉的不合礼法的祭祀,这可不是尊崇厚待定陶共皇的做法。”师丹也因为这些话,渐渐不再被皇帝喜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有人上书给皇帝说:“古时候用乌龟壳和贝壳当作货币,现在改成了铜钱,百姓因此变穷了,应该重新改回原来的货币。”皇帝就这事询问师丹的意见,师丹回答说可以改。皇帝把奏章交给相关部门讨论,官员们都认为铜钱已经使用很久了,很难一下子就换掉。师丹年纪大了,忘了自己之前说过的话,又跟着公卿大臣们的意见走,说不宜改币。
还有,师丹让下属抄写奏章,下属却私自抄了副本。丁氏、傅氏家族的子弟听说后,就派人上书告发师丹:“师丹呈送密封奏章,现在连路上的行人都人手一份。”皇帝找来将军和朝中大臣询问,大臣们都说:“忠臣不会大张旗鼓地进谏。大臣向皇帝奏事,内容不应该泄露出去,师丹这事应该交给廷尉查办。”于是皇帝把案子交给廷尉处理,廷尉弹劾师丹犯了“大不敬”的罪。案子还没判决时,给事中、博士申咸和炔钦上书说:“师丹的学问和品行无人能比,近代以来大臣里像他这样的人很少。他一时激愤上了密封奏章,没来得及深思熟虑,还让主簿抄写,泄露奏章的过错不在师丹本人。要是因为这事就贬黜他,恐怕难以服众。”皇帝听了很生气,把申咸、炔钦的俸禄各降了两级,还下诏书罢免师丹,说:“我看你地位尊贵、责任重大,却心怀欺诈、迷惑国家,做事进退无据、违抗命令,说话前后矛盾,我都替你感到羞耻!念在你曾经做过太子老师,不忍心依法处置你,现在收回你的大司空印绶和高乐侯印绶,回家去吧!”
尚书令唐林上书说:“我看了罢免大司空师丹的诏书,措辞太重、语气太伤人了!君子写文章,都会替贤者隐瞒过失。师丹的经学是当代儒家的宗师,品德是国家的老臣表率,还亲自教导过陛下,位居三公之位;他所犯的过错其实很轻微,天下人都没觉得他有什么大错。事情都过去了,现在直接免去他的爵位,惩罚太重了!京城有见识的人都认为应该恢复师丹的爵位和封邑,让他能继续上朝议事。希望陛下体察众人的心意,安抚一下曾经教导过您的大臣!”皇帝听从了唐林的建议,下诏书赐给师丹关内侯的爵位。
皇帝听了杜业的建议,召见朱博,让赋闲在家的朱博重新担任光禄大夫,后来又升任京兆尹。这年冬天十月壬午日,任命朱博为大司空。
中山王刘箕子从小就有疾病,他的祖母冯太后亲自照顾他,还经常祈祷祭祀,希望能消灾解难。皇帝派中郎谒者张由带着医生去给刘箕子看病。张由向来患有间歇性精神病,看病时突然发病,一气之下离开中山国,往西跑回了长安。尚书省追究张由擅自离开的责任,张由害怕了,就诬陷说中山太后用巫术诅咒皇帝和傅太后。
傅太后和冯太后以前都侍奉过汉元帝,傅太后一直对冯太后怀恨在心,借着这个机会派御史丁玄去调查。查了几十天,什么证据都没找到。傅太后又派中谒者令史立接着查。史立为了讨好傅太后,想靠这事封侯,就严刑拷打冯太后的妹妹冯习和冯太后弟媳君之,审讯过程中死了几十人。史立还上奏诬陷说:“冯太后等人用巫术诅咒皇帝,图谋杀死皇帝,立中山王为帝。”史立责问冯太后,冯太后坚决不承认。史立恶狠狠地说:“当年熊冲上殿的时候,你那么勇敢,现在怎么这么胆小!”冯太后回去后对身边人说:“熊冲殿的事是宫里的秘事,是以前的事情了,办案的官吏怎么会知道?这明显是想陷害我!”于是服毒自杀。宜乡侯冯参、君之、冯习以及他们的家属,该连坐受罚的,有的自杀,有的被处死,前后一共死了十七个人,大家知道这事的没有不觉得可怜的。
司隶孙宝上奏请求重新审理冯太后的案子,傅太后大怒说:“皇帝设置司隶,原来是专门针对我的!冯氏谋反的事情清清楚楚,孙宝还想翻案,就是想宣扬我的恶名,我得治他的罪!”皇帝只能顺着傅太后的意思,把孙宝关进监狱。尚书仆射唐林为孙宝据理力争,皇帝却认为唐林结党营私,把他贬到敦煌鱼泽障当候官。大司马傅喜、光禄大夫龚胜也坚持为孙宝求情,皇帝没办法,只好跟傅太后说情,把孙宝放出来,恢复了他的官职。张由因为抢先告发“有功”,被赐爵关内侯;史立则升官做了中太仆。
喜欢资治通鉴白话版请大家收藏:()资治通鉴白话版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离婚后雌君又后悔了 回忆并未蹉跎 在魔法学园被攻略的我 四合院:守护何雨水,何雨柱逆袭 无敌纨绔丹帝 躺赢,我是专业的[快穿] 洪荒:妖庭弃徒到混沌帝尊 青宫十一年 小比格也能当绿茶吗? 斗罗:娇艳人妻小舞和女儿恶堕成肥猪的孕奴 [三国]开局丞相爱妾,但曹丞相 杨贵妃日本秘史之千年血脉密码 火影:我体内有一只上古凶兽 病娇阴湿黏人搞强制?不要?我上 美丽NPC又被诓骗了 性福妈妈的一生 躲缠郎 藏在心跳里的诗9 明媚清纯女友的陷落 人,不准说咪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