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辛亥年(公元231年)开始,到甲寅年(公元234年)结束,一共四年。
魏明帝太和五年(辛亥年,公元231年)
春季,二月:吴主孙权授予太常潘濬符节,命他与吕岱统领五万军队讨伐武陵五溪蛮夷。潘濬的姨表兄弟蒋琬是蜀汉诸葛亮的长史。武陵太守卫旍(jīng)上奏说潘濬派密使与蒋琬联系,似乎有投靠蜀汉的打算。孙权说:“潘承明(潘濬字)不会做这种事。”立即把卫旍的奏表封好给潘濬看,并召回卫旍,免去他的官职。
卫温、诸葛直的军队在海上航行了一年多,士兵因瘟疫疾病死了十分之八九。亶洲(传说中地名,或指日本)极其遥远,最终没能到达,只俘虏了夷洲(台湾)数千人返回。卫温、诸葛直因无功被处死。
蜀汉丞相诸葛亮任命李严(此时已改名李平)为中都护,代理丞相府事务。诸葛亮亲自率领各军北伐,包围祁山,用木牛(一种运输工具)运粮。当时魏国大司马曹真病重,魏明帝命令司马懿西进屯驻长安,统领将军张合、费曜、戴陵、郭淮等抵御诸葛亮。
三月:邵陵元侯曹真去世。
从去年十月到今年十月:一直没下雨(旱灾)。
司马懿命费曜、戴陵留下四千精兵守卫上邽(guī,今甘肃天水),其余军队全部出动,西进救援祁山。张合建议分兵驻扎在雍县(今陕西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司马懿说:“如果估计前锋部队能独自抵挡敌军,将军你的话是对的。如果前锋不能抵挡敌军而被分割成前后两部,这就像当年楚国的三军被黥布(英布)各个击破一样。”于是全军推进。诸葛亮分兵继续包围祁山,自己亲率主力到上邽迎战司马懿。郭淮、费曜等拦截诸葛亮,被诸葛亮击败。诸葛亮趁机大量收割上邽的麦子,随后与司马懿在上邽以东相遇。司马懿收拢军队,凭借险要据守,不与蜀军交战,诸葛亮只好率军返回。司马懿尾随诸葛亮到达卤城(今甘肃天水、礼县之间)。张合说:“他们远道而来迎战我们,求战不得,认为我们利在避免决战,想用持久战来拖垮他们。况且祁山守军知道主力就在附近,人心自然稳固。我们可以停驻在此地,分出一支奇兵,包抄到蜀军后方,不应该这样进逼却又不敢交战,白白丧失人心。现在诸葛亮孤军深入,粮食又少,很快就要撤退了。”司马懿不听,继续尾随蜀军。追上后,又登山扎营,不肯出战。贾诩、魏平多次请战,甚至说:“您畏惧蜀军如同畏惧老虎,就不怕天下人耻笑吗!”司马懿很不高兴。将领们都纷纷请战。夏季,五月,辛巳日:司马懿终于命张合攻击包围祁山南围的蜀将何平(王平),自己从中路进攻诸葛亮。诸葛亮派魏延、高翔、吴班迎战,魏军大败,蜀军缴获铠甲头盔三千件,司马懿退回大营坚守。六月:诸葛亮因粮草耗尽退兵,司马懿派张合追击。张合追到木门(今甘肃天水西南木门道),与诸葛亮交战。蜀军在高处设下埋伏,弓弩乱发,飞箭射中张合右膝,张合阵亡。
秋季,七月,乙酉日:魏明帝的皇子曹殷出生,大赦天下。
自曹丕(魏文帝)黄初年间以来,对诸侯王的禁令非常严厉苛刻。官吏督察急迫,以至于诸侯王的亲戚姻亲都不敢互相问候。东阿王曹植上书说:“尧帝的教化,是先亲后疏,由近及远。周文王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推及兄弟,进而治理好国家。陛下您具有唐尧一样敬慎明察的品德,效法文王一样小心谨慎的仁爱,恩惠遍及后宫,慈爱显明于九族,百官轮番休息,依次入朝,处理公务不耽误朝廷大事,个人情感也能在私室表达,亲情的渠道畅通,庆贺吊唁的感情得以表达,真可以说是以恕己之心治理万民,广施恩惠啊。至于我呢,与陛下的人伦联系断绝,在圣明时代被禁锢,我私下感到悲伤。我不敢奢望与志同道合者交往,办理私事,叙说人伦之情。近来连婚姻不能通,兄弟隔绝,吉凶消息不通,庆贺吊唁的礼节废弃。恩义断绝,比路人还疏远;隔绝的差异,比胡越异族还大。如今我因这严厉的制度,永远没有朝见陛下的希望,至于倾心皇室,情系宫阙,神明是知道的。然而天意如此,又能说什么呢!退一步想,各诸侯王常有亲近和睦的心思,希望陛下大发恩诏,让各封国之间可以互相问候,四时节庆得以往来,以叙骨肉亲情,成全兄弟间和乐深厚的道义。妃妾的家属,馈赠的脂粉香泽,每年可以再通音讯,使她们与皇亲贵戚同沾恩义,与朝廷百官共享恩惠。这样,古人所赞叹的,风雅所歌颂的,就能再现于圣世了!我私下反省,自己并无微末的用处;但看看陛下提拔授官的人,如果把我当作异姓大臣,我私下思量,才能并不比朝廷大臣差。如果能让我脱下王服,戴上武弁(武官帽),解下朱绂(王侯佩印的丝带),佩上青绂(官员绶带),担任驸马都尉或奉车都尉之类的官职,得到一个名号,安居京城,执鞭驾车,出入随从陛下的车驾,应答陛下的询问,在左右拾遗补阙,这是我内心最大的愿望,也是我梦寐以求的。我远慕《鹿鸣》诗中君臣宴饮的和乐,中咏《常棣》诗中‘兄弟非外人’的告诫,下思《伐木》诗中朋友相亲的意义,最终感怀《蓼莪》诗中父母恩德难报的哀思。每逢节日聚会,我孤独一人,身边只有奴仆,面对的是妻子儿女,高谈阔论无人应对,精微道理无处施展,听到音乐就捶胸,面对酒杯就叹息。我深知犬马般的忠诚不能打动人心,就像人的真诚不能感动上天一样。城墙为忠诚而崩塌、上天为冤屈而降霜的故事,我当初相信,但以我的心情来比照,那不过是空话罢了!就像葵花和豆叶向着太阳,虽然太阳不为它们回转光芒,但它们向往之心是真诚的。我私下把自己比作葵藿,至于能否降下天地的恩泽,垂布日、月、星辰的光辉,那就在于陛下了。我听说《文子》说:‘不要做第一个享福的人,也不要做第一个惹祸的人。’如今兄弟隔绝,友于之情(兄弟情谊)同样忧虑,而我独自上书直言,实在是不愿在圣明之世有得不到恩泽的人,想让陛下光大普照天下的美德,显扬光明盛大的教化啊!”明帝下诏答复说:“教化的兴衰,各有其缘由,并非都是善始恶终,这是时势造成的。现在下令各封国间兄弟情谊简慢,妃妾家属的馈赠稀少,原本没有禁锢各封国互通音讯的诏令。可能是矫枉过正,下面的官吏害怕责罚,才造成这种情况。我已下令主管官员,按你的要求办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曹植又上书说:“从前汉文帝从代国(封地)出发时,怀疑朝廷有变,宋昌说:‘朝内有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这样的宗亲,外有齐王(刘襄)、楚王(刘交)、淮南王(刘长)、琅邪王(刘泽),这些都是磐石般坚固的宗族,请大王不要疑虑。’我希望陛下远观周文王依靠虢仲、虢叔两位弟弟的辅佐,中思周成王依靠召公、毕公的辅佐,下存宋昌所说的‘磐石之固’的道理。我听说羊披上虎皮,看见草就高兴,看见豺狼就发抖,是忘了自己披着虎皮啊。如今朝廷任命将领不妥当,就与此相似。所以俗话说:‘怕的是做事的人不懂,懂的人不能做。’从前管叔、蔡叔被流放诛杀,周公、召公作辅臣;叔鱼(羊舌鲋)犯罪被杀,叔向(羊舌肸)却辅助国家。像三监(管叔、蔡叔、霍叔)那样的罪过,我自愿承担;像周公、召公那样的辅佐,想必离陛下不远。宗室贵族和藩王之中,必有能担当此任的人。能使天下倾耳注目的人,是掌握权力的人。所以他们的谋略能改变君主的主意,威势能震慑下属。豪门大族执政,不在于是否是皇亲;权力所在之处,即使疏远也必受重视;失去权势,即使亲近也必被轻视。取代齐国的是田氏家族,不是吕氏宗族;瓜分晋国的是赵、魏,不是姬姓。希望陛下明察。如果国家吉祥就专享其位,国家凶险就逃离祸患的人,是异姓大臣。希望国家安定,祈求家族显贵,存则共享荣华,死则同赴危难的人,是皇族大臣。如今陛下反而疏远皇族亲近异姓,我私下感到困惑。我与陛下同甘共苦,登山涉涧,寒冷湿热,无论高低都共同承受,怎能离开陛下呢!心中不胜愤懑,谨上表陈述。如果说的不对,请暂且收藏在书府,不要立即销毁,我死之后,或许值得思考。如果其中有一丝一毫能符合圣意,请将它公布于朝廷,让博古通今之士,指正我奏表中不合道义之处,这样我就心满意足了。”明帝只是用措辞优美的诏书回复了事。
八月:明帝下诏说:“先帝(曹丕)曾颁布诏令,不准诸王留在京都,是考虑到幼主在位,母后摄政,要防微杜渐,这关系到国家的盛衰。朕不见诸王已有十二年,悠悠思念之情,怎能不深!现命令诸王及宗室公侯各派嫡子一人,于明年正月来京朝见。以后再有少主(年幼皇帝)在位,母后在宫的情况,仍按先帝的诏令执行。”
蜀汉丞相诸葛亮进攻祁山时,李平(李严)留守后方,负责督运军粮。正值天降大雨,李平担心运粮不继,派参军狐忠(马忠)、督军成藩(人名)传达旨意,叫诸葛亮退军。诸葛亮接到命令退兵。李平听说军队退回,又假装吃惊,说:“军粮充足,为何就退兵了?”又想杀掉督运粮草的岑述以推卸自己失职的责任。同时上表给后主刘禅,说:“军队假装撤退,是想引诱敌人交战。”诸葛亮出示李平前后亲笔书信和奏表,证明他前后矛盾,言行不一。李平理屈词穷,认罪伏法。于是诸葛亮上表列举李平前后的过失罪恶,将他免官,削去爵位和封地,流放到梓潼郡(今四川梓潼)。又任命李平的儿子李丰为中郎将、参军事,并写信告诫他说:“我和你们父子同心协力辅助汉室,上表推荐你父亲任中都护,主管汉中事务,委任你镇守东关(江州),自认为至诚感动,始终可以信赖,哪里想到中途会出变故!如果你父亲能反省过失,一心为国,你与蒋琬推诚共事,那么阻塞可以重新畅通,失去的可以再回来。仔细想想我的劝诫,明白我的用心!”诸葛亮又给蒋琬、董允写信说:“孝起(陈震字)以前曾对我说李平(正方)胸中有鳞甲(心机深重,难以接近),同乡们都认为他不可亲近。我以为有鳞甲的人只要不去触犯他就行了,没想到他竟做出像苏秦、张仪那样反复无常的事来(指欺诈),真该让孝起知道。”冬季,十月:吴主孙权派中郎将孙布假装投降,以引诱魏国扬州刺史王凌。孙权在阜陵(今安徽全椒东)设下伏兵等待。孙布派人告诉王凌说:“路途遥远不能自行到达,请派兵接应。”王凌将孙布的信上报,请求派兵马去迎接。征东将军满宠认为必定有诈,不派兵,并替王凌写了回信说:“你知晓邪正,想避祸归顺,离开暴政,回归正道,非常值得嘉许。本想派兵迎接,但考虑兵少则不足保卫你,兵多则事情必然泄露。暂且先秘密筹划,以实现你的本意,临事再斟酌处理。”适逢满宠接到诏书入朝,他命令留府长史:“如果王凌要去迎接孙布,不要给他军队。”王凌后来要不到兵,就单独派一名督将率领步骑兵七百人前往迎接。孙布乘夜袭击,督将逃走,士兵死伤过半。王凌是王允的侄子。此前,王凌上表说满宠年老嗜酒,不可担任一方统帅。明帝打算召回满宠,给事中郭谋说:“满宠任汝南太守、豫州刺史二十多年,在地方上有功勋;等到镇守淮南,吴人畏惧他。如果情况不像王凌说的那样,反而会被敌人窥探虚实。可以让他回朝,询问东方事务来考察他。”明帝听从了。满宠到京后,身体健康,明帝慰劳后让他返回任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十一月,戊戌日(三十日):发生日食。
十二月,戊午日:博平敬侯华歆去世。
丁卯日:吴国大赦天下,改明年年号为嘉禾(公元232年)。
魏明帝太和六年(壬子年,公元232年)
春季,正月:吴主孙权的小儿子建昌侯孙虑去世。太子孙登从武昌(今湖北鄂州)入京(建业)探望孙权,趁机陈述自己长期远离父母,未尽孝道;又陈述陆逊忠诚勤勉,没有可顾虑担忧的事。孙权于是留孙登在建业。
二月:魏明帝下诏改封诸侯王,都由郡改称为国(如东阿王曹植的封地称“东阿国”)。
明帝的爱女曹淑夭折,明帝非常悲痛,追谥为平原懿公主,在洛阳为她建立祭庙,安葬在南陵。明帝要取已故甄皇后的侄孙甄黄与她合葬,追封甄黄为列侯,并为他安排继承人,承袭爵位。明帝还想亲自送葬,又想去许昌。司空陈群劝谏说:“八岁夭折的孩子,按礼制丧仪已不完备,何况公主不满周岁,却用成人的礼仪送葬,为她制作丧服,满朝穿白衣,朝夕哭丧,自古以来从未有过。陛下还要亲自去察看陵墓,亲自送葬上车!希望陛下抑制这些无益有害的举动,这是全国百姓最大的愿望。又听说陛下想去许昌,太后和皇后的宫室上下,都要随同东行,朝廷上下无不惊怪。有人说陛下想避灾,有人说想迁移宫殿,还有人不知原因。我认为吉凶自有天命,祸福在于人事,迁移避灾也不会有用。如果一定要迁移避灾,修缮金墉城西宫和孟津的离宫,都可暂时分住,何必整个皇宫暴露在野外!公家私人的耗费,不可估量。况且贤士贤人,还不轻易搬家以求安宁乡里,使乡人没有恐惧之心,何况陛下是统治万国的君主,行动举止,怎能轻率呢!”少府杨阜说:“文皇帝(曹丕)、武宣皇后(卞氏)去世,陛下都没送葬,为的是以国家为重,防备意外;何至于为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去送葬呢!”明帝都不听。三月,癸酉日:明帝东巡。
吴主孙权派将军周贺、校尉裴潜渡海到辽东,向公孙渊求购马匹。当初,虞翻性情疏直,多次酒后失言,又喜欢顶撞人,常被人诽谤诋毁。孙权曾与张昭谈论神仙,虞翻指着张昭说:“他们都是死人却谈论神仙,世上哪有什么仙人!”孙权对虞翻的积怒不止一次,于是将他流放到交州。等到周贺等去辽东,虞翻听说后,认为应该讨伐五溪蛮,辽东遥远,即使公孙渊归附也不值得获取,如今舍弃人力财物去求马,既非国家之利,又怕无所得。想劝谏又不敢,写奏表给吕岱,吕岱没有上报。又因被诬告(因爱憎而被谗毁),被再次流放到苍梧郡猛陵县。
夏季,四月,壬寅日:明帝到达许昌。
五月:皇子曹殷夭折。
秋季,七月:任命卫尉董昭为司徒。
九月:明帝巡幸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整修许昌宫,兴建景福殿、承光殿。
公孙渊暗怀二心,多次与吴国来往。明帝命汝南太守田豫统领青州各军从海道,幽州刺史王雄从陆道讨伐公孙渊。散骑常侍蒋济劝谏说:“凡不是互相吞并的国家,没有侵扰背叛的臣属,都不宜轻易讨伐。讨伐而不能制服,是迫使他们作乱。所以说:‘虎狼当道,不治狐狸。’先除掉大害,小害自会消失。如今辽东远在海边,世代称臣纳贡,每年都选送计吏、孝廉,不缺职贡,议者却要首先讨伐。即使一举攻克,得到其百姓不足增益我国,得到其财物不足使我们富足;倘若不如意,那就是结怨失信了。”明帝不听。田豫等前往征讨,都无功而返,明帝下诏撤军。田豫认为吴国使者周贺等将要返回,年底风大,他们必定害怕风浪,东面没有海岸停泊,会前往成山(今山东荣成成山头),成山没有藏船的地方,于是擅自率兵驻扎在成山。周贺等返航到成山时,遭遇大风,田豫率兵攻击周贺等,将其斩杀。吴主孙权听说后,才想起虞翻的话,于是从交州召回虞翻。但虞翻已去世,孙权命将其灵柩运回安葬。
十一月,庚寅日:陈思王曹植去世。
十二月:明帝返回许昌宫。
侍中刘晔被明帝亲近器重。明帝准备讨伐蜀国,朝廷内外大臣都说不可。刘晔入宫与明帝商议,则说可以讨伐;出宫与朝臣谈论,则说不可以。刘晔有胆有识,谈论起来都很有道理。中领军杨暨,是明帝的亲信大臣,也很看重刘晔,他坚持不可伐蜀的意见最坚决,每次从宫中出来,就去拜访刘晔,刘晔就对他讲不可伐蜀的道理。后来杨暨与明帝讨论伐蜀之事,杨暨恳切劝谏,明帝说:“你是个书生,哪里懂得军事!”杨暨谢罪说:“我的话确实不足采纳,但侍中刘晔是先帝(曹丕)的谋臣,他也常说蜀国不可讨伐。”明帝说:“刘晔对我说蜀国可以讨伐。”杨暨说:“可以把刘晔叫来对质。”明帝下诏召刘晔来,问他,刘晔始终不说话。后来单独晋见,刘晔责备明帝说:“讨伐别国,是重大决策,我能参与这样的机密,常怕说梦话泄露而增加我的罪过,怎敢对别人说!用兵之道在于诡诈,军事行动尚未开始,越保密越好。陛下公开泄露出去,我恐怕敌国已经知道了。”于是明帝向他道歉。刘晔出宫后,责备杨暨说:“钓鱼的人钓到大鱼,会放长线随鱼游动,等到可以制服时才拉线,这样就没有钓不到的。君主的威严,岂止是大鱼!你确实是直臣,但计谋不足采纳,不可不仔细思考啊。”杨暨也向他道歉。有人对明帝说:“刘晔不尽忠,善于窥探迎合陛下的意向。陛下可以试着与刘晔交谈,都反着问,如果他的回答都与您反着问的内容相反,那就证明刘晔的意见常与圣意相合。如果每次回答都相同,刘晔的真实想法就暴露了。”明帝照此试验,果然发现了刘晔的迎合,从此疏远了他。刘晔于是精神失常,被贬为大鸿胪,因忧虑而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傅子》评论说:巧妙的欺诈不如笨拙的诚实,确实如此啊!以刘晔的聪明才智和权变谋略,如果能坚守道德仁义,履行忠诚信实,即使古代最贤能的人,又有谁能超过他呢!但他只倚仗才智,不注重真诚笃实,在内失去君主的信任,在外受困于世俗的议论,最终危及自身,岂不可惜!
刘晔曾诬陷尚书令陈矫专权,陈矫很害怕,把这事告诉儿子陈骞。陈骞说:“主上圣明,您是大臣,即使意见不合,最多不过不做三公罢了。”几天后,明帝对陈矫的疑虑果然消解。
尚书郎乐安人廉昭因有才能受到宠幸。廉昭喜欢挑剔群臣的小过失来讨好明帝。黄门侍郎杜恕上书说:“我见廉昭弹劾左丞曹璠,说他因处罚之事未按诏书要求呈报,因而获罪被审问。廉昭又说:‘其他应获罪者另行上奏。’尚书令陈矫自己上奏说不敢逃避处罚,也不敢辩解,情辞恳切。我私下为朝廷惋惜!古代帝王能安邦治民,无不是远得百姓欢心,近尽群臣才智。如今陛下忧劳国事,有时亲自处理到深夜,但各种事务不见成效,刑罚禁令日益松弛。究其原因,并非只是臣子不尽忠,也是君主不能善用臣下。百里奚在虞国愚钝而在秦国智慧,豫让在中行氏手下苟且偷生而为智伯尽忠效死,这是古人明证。如果陛下认为当今没有良才,朝廷缺乏贤佐,难道可以追望稷、契(上古贤臣)的遥远踪迹,坐等后世的俊杰吗!如今所谓贤才,都当了大官享受厚禄了,然而侍奉君主的节操没有树立,为公尽力的心思不专一,是因为委任不专,而世俗忌讳太多的缘故。我以为忠臣不必是亲信,亲信不必是忠臣。现在关系疏远的人诋毁他人,陛下就怀疑他出于私心报复所恨的人;赞誉他人,陛下就怀疑他出于私心偏爱所亲的人。左右近臣又趁机进谗言,使疏远者不敢批评或赞扬,以至于政事得失,也都嫌而不言。陛下应当考虑如何开阔朝臣的心胸,勉励有道之士的气节,使他们自觉效法古人,垂名青史;反而让廉昭之流扰乱其间,我担心大臣们将容身保位,坐观得失,成为后世的警戒。从前周公告诫鲁侯(伯禽)说:‘不要让大臣抱怨不被重用。’说的是不贤则不可为大臣,为大臣则不可不用。《尚书》列举舜的功绩,说他除去四凶,不是说有罪无论大小都要除去。现在朝臣们不认为自己无能,而认为陛下不信任;不认为自己无知,而认为陛下不询问。陛下何不遵循周公的用人之道,效法大舜的退人之法,让侍中、尚书等大臣坐则侍奉帷幄,行则随从御驾,亲自回答诏问,各自陈述见解,那么群臣的品行才能都能知晓。忠诚有才者晋升,昏庸低劣者黜退,谁还敢犹豫不决而不尽力?以陛下的圣明,亲自与群臣议论政事,使群臣各尽其才,贤愚优劣,在于陛下使用。这样来治理事务,何事不成?这样来建立功业,何功不立!每当有战事,诏书常说:‘谁该为此忧虑呢?我自己担忧罢了。’最近的诏书又说:‘忧公忘私的人必定没有,只是先公后私就自然办到了。’细读诏书,可知陛下对下情了解很深,但也奇怪陛下不治根本而担忧枝节。人的才能高低,实有本性,即使我也认为朝臣并非都称职。明主用人,应使有才能者不遗余力,无能者不得占据其位。推举选拔的人不称职,未必有罪;整个朝廷容忍不称职的人,才奇怪呢!陛下知道他不尽力却替他担忧职责,知道他无能却教他做事,这岂止是君主辛劳而臣下安逸?即使圣贤并存于世,终究不能以此治理国家!陛下又担心尚书台禁令不严,私下请托不断,设立出入宫廷的制度,让凶恶的官吏把守官署大门,这实在不是禁绝奸邪的根本。从前汉安帝时,少府窦嘉征召廷尉郭躬无罪的侄子,尚且被弹劾,奏章纷纷;最近司隶校尉孔羡征召大将军(司马懿)狂妄悖逆的弟弟,而主管官员默不作声,望风迎合旨意,比接受请托还严重。这是选拔人才不按实情的例证。窦嘉有皇亲的宠信,郭躬不是国家重臣,尚且如此;用今比古,是陛下自己没有督查执行必要的惩罚以杜绝结党营私的根源。出入宫廷的制度,让恶吏守门,不是治世应有的措施。如果我的建议能被采纳一点,还怕奸邪不除,而养着廉昭这类人吗!揭发奸邪,是忠诚的行为;然而世人憎恨小人去做,是因为他们不顾道理而苟且求官。如果陛下不考察事情的来龙去脉,必定认为违背众人、触犯世情是为国尽忠,暗中告密是尽心节操,哪有通才大德的人反而不能做这种事呢?实在是顾及道义而不愿做罢了。如果天下人都背道而逐利,那才是君主最忧虑的事,陛下还有什么可高兴的呢!”杜恕是杜畿的儿子。
明帝曾突然来到尚书台门前,陈矫跪着问:“陛下想去哪里?”明帝说:“想看看文书。”陈矫说:“这是臣的职责,不是陛下该亲临的。如果臣不称职,就请罢黜我,陛下应当回去。”明帝惭愧,掉头返回。明帝曾问陈矫:“司马懿(司马公)忠诚正直,可说是国家栋梁之臣吗?”陈矫说:“他是朝廷众望所归的人,是否是国家栋梁之臣,臣不知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吴国陆逊率军指向庐江(今安徽潜山),朝中议论认为应火速救援。满宠说:“庐江虽小,但将领精干,士兵精锐,防守能坚持一段时间。再者,敌军弃船登陆深入二百里,后方空虚断绝,不来进攻还想引诱他们来,现在应听任他们推进。只怕他们逃跑都来不及呢。”于是整顿军队直奔杨宜口(今地不详)。吴军听说后,连夜撤走。当时,吴军每年都有入侵计划。满宠上疏说:“合肥城南临长江湖泊,北远寿春,敌军围攻合肥,可以据水为势;我军救援,须先击破其主力,才能解围。敌军来攻容易,我军救援困难。应将城内的驻军移到城西三十里处,那里有奇险可依,另建新城固守。这是将敌军引到平地而断其归路的好计策。”护军将军蒋济议论认为:“这样做既是向天下示弱,又是望见敌军烟火就毁坏自己的城池,这叫不攻自破。一旦如此,敌军劫掠将无限度,我们只能退守淮北。”明帝未批准。满宠再次上表说:“孙子说:‘用兵是诡诈之道。’所以有能力要装作没有,用小利使敌人骄傲,显示恐惧来迷惑敌人,这说明表象与实力不必一致。又说:‘善于调动敌人的人要制造假象。’现在敌军未到就移城后撤,这就是制造假象引诱他们。把敌军引离水域,选择有利时机行动,军事行动得手于外,福佑就产生于内了!”尚书赵咨认为满宠的计策高明,明帝于是下诏批准。
魏明帝青龙元年(癸丑年,公元233年)
春季,正月,甲申日:有青龙出现在摩陂的水井中。二月:明帝亲临摩陂观看青龙,改年号为青龙。
公孙渊派校尉宿舒、郎中令孙综带着表章向吴国称臣。吴主孙权大喜,为此大赦天下。三月:孙权派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率兵万人,携带金银财宝及九锡(天子赐给诸侯的九种器物)等全套封赏物品,渡海封公孙渊为燕王。满朝大臣从顾雍以下都劝谏,认为:“公孙渊不可信,恩宠礼遇太过分了,只可派一般官吏和少量士兵护送宿舒、孙综回去。”孙权不听。张昭说:“公孙渊背叛魏国害怕讨伐,远来求援,并非本意。如果公孙渊改变主意,想向魏国表明心迹,我们的两位使臣回不来,岂不是让天下人耻笑吗!”孙权反复驳斥张昭,张昭愈加坚持己见。孙权不能忍受,手按佩刀发怒说:“吴国士人入宫则拜我,出宫则拜您,我敬重您已到极点,而您多次当众顶撞我,我常怕自己忍不住(杀了您)!”张昭凝视孙权说:“我虽知自己的话不会被采纳,但每次竭尽愚忠,实在是因为太后(吴夫人)临终时,将老臣叫到床前,留下遗诏嘱托的话还在耳边啊!”说完泪流满面。孙权将刀扔在地上,与张昭相对哭泣。但最终还是派张弥、许晏去了。张昭愤恨自己的话不被采纳,称病不上朝。孙权怨恨他,命人用土封堵他家大门,张昭又在里面用土封住门。
夏季,五月,戊寅日:北海王曹蕤去世。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11字谜案 希望之线 歡迎來到天堂島 偏离航道(1v1h兄妹骨科bg) 皇帝聊天群 我能看见东西价值,成了富贵花! 战损生存指南 狼窝(nph,强制,性虐,bg) 疾风回旋曲 开在高中门口的小饭馆 偏离航道 一嫁三夫,他们还是死对头! 宿敌就是妻子 男频文女主觉醒后 沉默的巡游 惊!白天给我看病的医生晚上居然这样做... [犬夜叉] 情迷意乱 盛唐探案录 为了治疗丈夫的勃起障碍,只好和儿子上床的教师美母 独占悖论(1V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