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o
王章一向刚直敢言:虽是王凤举荐,但他不满王凤专权,不肯依附王凤,便上密封奏章说:“日食的灾祸,都是王凤专权蒙蔽主上的过失。”成帝召见王章,询问其事。王章回答说:“天道聪明,保佑善人,惩罚恶人,以祥瑞灾异作为征兆。如今陛下因没有继嗣,亲近定陶王,是为了承继宗庙,安定社稷,上顺天心,下安百姓,这是正义的好事,应有祥瑞,怎么会招致灾异呢!灾异的发生,是因为大臣专权。如今听说大将军把日食的罪责推给定陶王,建议送他回封国,是想让天子孤立于上,独揽朝政以谋私利,这不是忠臣所为。况且日食是阴侵阳,臣下侵犯君主的征兆。如今政事无论大小都由王凤决定,天子不曾举一次手,王凤不反省自责,反归咎于好人(指定陶王),疏远定陶王。而且王凤欺骗君主不忠,不止一事。前丞相乐昌侯王商,本是先帝(宣帝)的外戚,品行敦厚,威望很高,历任将相,是国家柱石之臣,他为人守正,不肯屈节顺从王凤;最终因闺房隐私被王凤罢免,忧愤而死,百姓都怜悯他。还有王凤明知他的小妾之妹张美人已经嫁过人,按礼不应匹配至尊,却借口说她能生子,纳入后宫,无非是偏袒他妻子的妹妹;听说张美人并未怀孕入待产室(就馆)。况且羌人、胡人尚且杀掉第一个孩子(指与异族所生)来洗肠正血统,何况天子,竟亲近已出嫁过的女子!这三件都是大事,是陛下亲眼所见,足以推知其他没见到的事。王凤不可让他长期主持国事,应让他退休回家(就第),另选忠贤之人代替!”自从王凤建议罢免王商、遣送定陶王后,成帝内心不平;等听了王章的话,深受感动而醒悟,采纳了他的意见,对王章说:“若非京兆尹直言,我听不到安邦定国的大计。况且只有贤才了解贤才,你试着为朕物色可以辅佐朕的人。”于是王章上密封奏章,推荐信都王(刘兴)的舅父、琅邪太守冯野王,说他忠信正直,智谋有余。虽然身为王舅出京为官,又因贤能召回朝廷,正说明圣主乐于进用贤才。成帝在做太子时,就多次听说冯野王是先帝(元帝)时的名臣,声誉远在王凤之上,正打算倚重他来代替王凤。
o
o
王章每次被召见:成帝都屏退左右。当时太后(王政君)堂弟之子侍中王音独自在旁偷听,全部得知王章的话,告诉了王凤。王凤听说后,非常忧惧。杜钦让王凤称病搬出大将军府回家休养,上书请求退休,措辞极其哀切。太后听说后,为之流泪,不进饮食。成帝自幼亲近依靠王凤,不忍心废黜他,于是下诏宽慰挽留王凤,勉强他出来理事;于是王凤复出理事。
o
o
成帝命尚书弹劾王章:“明知冯野王先前因是诸侯王舅被外调为官(指任琅邪太守),却私下推荐他,想让他在朝中为官,阿谀依附诸侯(指信都王);又明知张美人侍奉至尊,却妄引羌胡杀子洗肠的典故,不该说这种话。”将王章交付司法官吏。廷尉定为大逆罪,认为“把皇上比作夷狄,想断绝皇嗣的端绪(指批评纳张美人),背叛天子,私心为定陶王(指反对遣送刘康)。”王章最终死于狱中,妻子儿女流放合浦(今广西合浦)。从此公卿见到王凤,都侧目而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o
o
冯野王恐惧不安:于是病倒;病满三个月,成帝准予带职休假(赐告),让他与妻子回杜陵(冯氏祖籍)就医。大将军王凤暗示御史中丞弹劾“冯野王被赐告养病却私自便利,持虎符出郡界回家,奉诏不敬。”
o
o
杜钦上书给王凤说:“二千石官员患病,准予带职休假回家养病,有旧例可循;但未规定不得离开郡境,法令无此条文(亡着令)。《书传》说:‘奖赏如有疑问,倾向于给予,’是为了推广恩德鼓励立功;‘惩罚如有疑问,倾向于免除,’是为了慎用刑罚,弥补难以确知之处。现在抛开法令与旧例而援引不敬之法,很违背‘疑罪从去’的本意。如果认为二千石官员守卫千里之地,肩负军事重任,不宜离开郡境,准备以此制定刑法作为后世准则,那么冯野王的罪过是在未制定此法令之前犯下的。刑罚奖赏关系到重大信誉,不可不慎重。”王凤不听,最终免去了冯野王的官职。
o
o
当时百姓多认为王章冤枉并讥刺朝廷:杜钦想补救这个过失,又劝王凤说:“京兆尹王章,所犯罪行隐密,京师之人尚不知晓,何况远方之人!恐怕天下人不知道王章真有罪,而以为他是因上书言事获罪。这样,就会堵塞直言进谏的源头,损害朝廷宽厚明察的德政。我愚昧地认为应借王章之事鼓励直言极谏,并召见郎官和侍从官,让他们畅所欲言,比以前更加开明,并昭示四方,使天下都知道主上圣明,不会因言论加罪臣下。若能如此,流言就会消失,疑惑就会澄清。”王凤禀告成帝,按杜钦的建议施行。
o
·
本年:陈留太守薛宣调任左冯翊。薛宣任郡守,所到之处都有政绩声望。薛宣的儿子薛惠任彭城县令,薛宣曾路过彭城,心里知道薛惠没有才能,不过问他的公事。有人问薛宣:“为什么不教导告诫薛惠官吏的职责?”薛宣笑着说:“为吏之道以法令为师,不懂可以问;至于有没有才能,那是天赋资质,怎能学得到呢!”众人传扬称赞,认为薛宣的话有理。
·
汉成帝阳朔二年(戊戌,公元前23年)
·
春季,三月:大赦天下。
·
·
御史大夫张忠去世。
·
·
夏季,四月,丁卯日:任命侍中、太仆王音为御史大夫。于是王氏家族更为显赫,郡国太守、国相及州刺史都出自王氏门下。五侯的弟弟们争相奢侈,贿赂赠送的珍宝从四面八方涌来。他们都聪敏通晓人事,喜好士人,供养贤才,倾尽钱财施舍他人以抬高自己;宾客满门,竞相为他们制造声誉。刘向对陈汤说:“如今灾异如此严重,而外戚(王氏)日益强盛,发展下去必然危害刘氏江山。我有幸作为皇族远亲,累世蒙受汉朝厚恩,身为宗室遗老,侍奉过三位君主(宣、元、成)。皇上因我是先帝旧臣,每次进见,常加优待礼遇。我若不说,谁该说呢!”于是上密封奏章极力劝谏:
·
“臣听说君主没有不想安定的,然而常陷于危亡;没有不想长存的,然而常遭灭亡;这是因为失去了驾驭臣下的方法。大臣掌握权柄,把持国政,没有不为害国家的。所以《尚书》说:‘臣下作威作福,就会危害你的家,凶乱你的国。’孔子说:‘爵禄离开王室,政事落到大夫手中,’是国家危亡的征兆。如今王氏一姓,乘坐朱轮华毂(高官车驾)的有二十三人,青绶、紫绶(高官印绶)、貂尾、蝉冠(侍中、中常侍冠饰)的官员充满宫内,像鱼鳞般排列在皇上左右。大将军王凤主持国事,独揽大权,五侯骄横奢侈僭越礼制,一起作威作福,独断专行,行为污浊却假托治国,心怀私利却标榜为公,倚仗太后的尊贵,利用与皇帝的甥舅关系,树立自己的权威。尚书、九卿、州牧、郡守都出自他们门下,掌管国家枢要,结党营私;对他们阿谀奉承的得到升迁,违逆怨恨的遭到诛杀伤害;游说的人为他们帮腔,执政的人替他们说话,排挤宗室,孤立削弱皇族,对有智慧才能的宗室,尤其加以诋毁排斥,不让其在朝廷任职,唯恐他们分权;多次提起燕王刘旦、盖长公主(武帝女)谋反的事来使皇上疑忌宗室,避讳吕后、霍后专权的事而不肯引为鉴戒。他们内有管叔、蔡叔那样的叛乱萌芽,外假周公摄政那样的言论,兄弟占据要职,宗族盘根错节,从上古到秦、汉,外戚僭越尊贵没有像王氏这样的。事物发展到极盛必有异常的变故预先显现,成为其衰微的征兆。孝昭帝时,泰山有巨石自立,上林苑有枯柳复生,而后孝宣帝即位。如今王氏先祖坟墓在济南的,墓地的梓木柱子上生出枝叶,枝叶茂盛上出屋顶,根扎入地中,即使巨石自立、枯柳复生,也没有比这更明显的征兆了。事势不能两全其美,王氏与刘氏也不能并存,如果下面有泰山般的安稳,则上面就有累卵般的危险。陛下作为汉室子孙,守护宗庙,却让国家政权转移到外戚手中,自己地位降为奴仆,即使不为自身考虑,又怎么对得起宗庙呢!妇人以夫家为内,以父母家为外,这也不是皇太后的福分。孝宣皇帝不给舅父平昌侯(王无故)实权,是为了保全他。明智的人在灾祸未成形时就造福,在祸患未发生时就消除。陛下应颁布英明的诏书,发出德音,提拔任用宗室,亲近信任他们,罢黜疏远外戚,不授予他们政权,都让他们退休回家(就第),以效法先帝(宣帝)的作法,优厚安置外戚,保全其宗族,这才真正是太后的心意,外戚的福气。王氏可永保爵禄,刘氏可长安社稷,这才是和睦内外两姓,子子孙孙长治久安之计。如不实行此策,田氏篡齐(指田氏代姜齐)就会在今日重现,晋国六卿专权(指三家分晋)必然在汉朝兴起,成为后世的忧患,这是再清楚不过的了。请陛下深加思虑!”
·
o
奏章呈上后:成帝召见刘向,叹息悲伤他的心意,对他说:“你暂且休息吧,我会考虑的。”然而最终不能采纳他的建议。
o
·
秋季:关东地区发大水。
·
·
八月,甲申日:定陶共王刘康去世。
·
·
本年:改封信都王刘兴为中山王。
·
喜欢白话文讲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白话文讲资治通鉴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歡迎來到天堂島 皇帝聊天群 一嫁三夫,他们还是死对头! 独占悖论(1V3) 狼窝(nph,强制,性虐,bg) 偏离航道(1v1h兄妹骨科bg) 男频文女主觉醒后 为了治疗丈夫的勃起障碍,只好和儿子上床的教师美母 我能看见东西价值,成了富贵花! 盛唐探案录 疾风回旋曲 希望之线 开在高中门口的小饭馆 11字谜案 宿敌就是妻子 [犬夜叉] 情迷意乱 沉默的巡游 偏离航道 战损生存指南 惊!白天给我看病的医生晚上居然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