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越王郢发兵攻打南越国的边境城邑。南越王赵胡遵守汉武帝的约定(不擅自兴兵),不敢擅自发兵反击,派遣使者向汉武帝上书报告情况。
汉武帝赞赏南越的忠义行为,大规模调遣军队,派大行令王恢率军从豫章郡(今江西一带)出发,大农令韩安国率军从会稽郡(今江苏南部、浙江一带)出发,共同讨伐闽越。
淮南王刘安上书劝谏道:
“陛下君临天下,布施恩德,天下安定,百姓安居乐业,自以为终身见不到战乱了。如今听说朝廷官员将要兴兵讨伐闽越,臣刘安私下为陛下深感不安。
“越地是中原之外的地方,那里的百姓是剪断头发、身刺花纹的族群(剪发文身),不能用中原礼教之邦的制度法令来治理。自从夏商周三代盛世以来,胡人和越人就不接受中原王朝的历法(正朔),不是因为中原王朝力量不足以征服他们、威势不足以制服他们,而是认为那里是不值得居住的土地、难以统治的百姓,不值得烦劳中原去治理。自汉朝开国至今七十二年,越人互相攻击的事件不可胜数,然而天子从未发兵进入他们的地盘。
“臣听说越人没有城郭里巷的聚居地,生活在溪谷和竹林之中,熟习水战,擅长驾船,地形幽深险恶,水路艰险复杂,中原人如果不知其地形险阻而贸然进入,一百个人也抵不上当地一个人。得到他们的土地,无法设置郡县进行管理;攻打他们,也不可能迅速征服。看地图上标示的山川要塞,距离不过尺寸之间,而实际路程却有数百上千里,其中的险阻和丛林无法在地图上详尽标注;看着地图容易,实际行军极其艰难。
“天下依赖祖先神灵的保佑,国内太平,白发老人没见过兵器铠甲(戴白之老不见兵革),百姓夫妇得以相守,父子得以保全,这都是陛下的恩德啊。越人名义上是大汉的藩臣,却不向中央朝廷缴纳贡赋(贡酎之奉不输大内),连一个士兵的徭役或赋税也无法供应朝廷(不给上事);他们自己互相攻打,陛下却要发兵救援,这是反过来让中原去为蛮夷操劳啊。况且越人愚蠢鲁莽(愚戆)、轻浮反复(轻薄),背弃约定反复无常(负约反覆),他们不遵从天子法度,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一次不奉诏命,就发兵诛讨,臣恐怕战争将永无休止之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近年来,连续几年收成不好(比不登),百姓要靠卖爵位(汉代允许百姓出钱买爵位)、典卖儿女(赘子)才能换得衣食。依赖陛下的恩德赈济救助,才得以不辗转死于沟壑。建元四年(前137年)歉收,建元五年(前136年)又闹蝗灾,百姓的生计尚未恢复。如今发兵远征数千里,运送衣物粮食,进入越地。士兵们要抬着竹轿(舆轿)翻越山岭(隃领),拖拽船只进入水道,跋涉数百上千里。沿途深林茂竹密布,水道中急流拍击岩石,山林里多有蝮蛇猛兽。夏季酷暑时节,腹泻、霍乱等瘟疫(欧泄霍乱之病)会接踵而至。恐怕还未与敌人交战(施兵接刃),士兵死伤就已非常惨重了。
“先前南海王谋反(淮南厉王刘长时),陛下先父文帝派将军间忌(即简忌)率军征讨,南海王率军投降,朝廷将他们安置在上淦(今江西樟树一带)。后来他们再次反叛,正逢天气酷热多雨,楼船水军(水居击棹)还未交战,病死的就已超过半数;家中父母哀哭,孤儿悲号,家产破败流散,亲人千里迢迢迎回尸体,包裹骸骨而归。悲哀的气氛,多年不散,老人们至今记忆犹新,还未进入敌人领地,灾祸就已经如此深重了。陛下恩德与天地相配,明智可比日月,恩泽施及禽兽草木,若有一人因饥寒而夭折,您都会为之痛心(忄妻怆于心)。如今国内并无犬吠报警的动乱(无狗吠之警),却要让陛下的士兵战死、暴尸中原,血染山谷,边境的百姓因此早早关门、很晚才敢开门(早闭晏开),朝不保夕(朝不及夕),臣刘安私下为陛下深感不安。
“不熟悉南方地形的人,大多认为越地人口众多、武力强盛,足以威胁边境城池。在淮南国尚未被分割(全国之时,指刘长被废前)时,臣国中多有担任边境官吏的人,臣私下听说,那里的情况与中原大不相同。那里被高山阻隔,人迹罕至,车马不通,是天地用来分隔内外的屏障。越人想进入中原,必须从有河流(领水)的山谷下行,那些山谷水流湍急,能漂起石头撞碎船只,无法用大船运载粮食。越人想要叛乱,必定先在余干(今江西余干)境内开垦田地,囤积粮食,然后才能进入山林砍伐木材造船。边境城池的守军如果警惕谨慎,发现有越人入境伐木,就立即逮捕并焚烧他们积聚的物资,那么即使有百越之众,又能把边境城池怎么样呢!况且越人力量薄弱(绵力薄材),不善于陆战,又没有车马、弓弩等装备,之所以难以征服,只是依靠地理险要,加上中原士兵难以适应当地的水土。
“臣听说越人军队不下数十万,若想征服他们,汉军数量需要五倍于敌才够,这还不包括运输粮饷的民夫。南方炎热潮湿,临近夏季更易引发高热疾病(瘅热),士兵们日晒露宿(暴露)、寄居水畔(水居),蝮蛇滋生,疾病频繁发作,还未交战士兵病死率就可能达到十分之二三(什二三)。即使把整个越国的人都俘虏了,也不足以补偿我军损失的人员。
“臣听到路上的传言:闽越王的弟弟甲谋杀了闽越王(此指前任闽越王,非郢),甲后来也被诛杀,现在闽越百姓没有归属。陛下若想接纳他们,可将其迁入中原安置,派遣重臣前去安抚慰劳(临存),施恩行赏来招引他们,他们必定扶老携幼归顺陛下的圣德。如果陛下不想用他们,那就为他们延续断绝的祭祀(继其绝世),保存将亡的国家(存其亡国),另立王侯(建其王侯),作为大汉藩属(畜越),他们必定会献礼称臣(委质),世代朝贡尽职(世共贡职)。陛下只需用方寸大小的印玺,一丈二尺长的绶带(组,印绶),就能安抚境外,不动一兵一卒,不损一件兵器(顿戟),威势与恩德一同彰显(威德并行)。如今若派大军进入其地,他们必定惊恐万分,认为官府是想屠杀灭绝他们,必定会像野鸡兔子一样逃入山林险阻。大军一旦撤离,他们又会重新聚集;留军驻守,年复一年,士兵疲惫不堪,粮草断绝,百姓苦于战祸,盗贼必定兴起。臣听老人们说:秦朝时,曾派郡尉屠睢进攻百越,又派监御史禄开凿灵渠打通粮道。越人逃入深山丛林,秦军无法进攻;留下军队驻守空旷之地,旷日持久,士兵劳苦疲惫;越人乘机出击,秦军大败,于是征发罪犯戍边(发缊戍)。那时,国内外动荡不安(外内骚动),民不聊生,逃亡者成群结队,纷纷成为盗贼,崤山以东(山东)的叛乱(指陈胜吴广起义等)由此开始。战争是凶险之事,一方有警,四方震动。臣恐怕变故的发生、奸邪的出现,会由此开始。
“臣听说天子的军队出征只为讨伐不臣(有征而无战),无人敢抵抗(莫敢校也)。倘若不幸让越人中有人胆敢冒犯汉军的兵锋(颜行),或者在押送粮草的杂役(厮舆之卒)中有一个疏忽而未能安全返回,那么即使得到了越王的首级,臣也私下替大汉王朝感到羞耻。陛下以四海为疆界,所有人民都是您的臣仆(皆为臣妾)。您广施恩德福泽(垂德惠覆露之),使他们安居乐业,那么您的恩泽将惠及万世,传给子孙后代,无穷无尽。天下的安定,就像泰山被四方的绳子牢牢维系(泰山而四维之),夷狄之地,哪值得您费心去争取那一时半刻的间隙(一日之闲),而烦劳将士们奔波万里呢!《诗经》说:‘周王的谋划真恰当(王犹允塞),徐方(淮夷)已归降(徐方既来)。’说的是王道宏大,远方自然归附。臣刘安私下担心,那些领兵的将帅是把十万大军当作一个使臣就能完成的任务去冒险了(为一使之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闽越内乱与汉廷处置:?
此时,汉军已经出发,尚未越过闽越边界(未逾领,指五岭),闽越王郢已派兵扼守险要之地。他的弟弟馀善便和丞相及宗族成员商议道:“大王因为擅自发兵攻打南越未向天子请示,所以天子派兵来讨伐。汉军强大众多,即使我们侥幸取胜,汉军必定会增兵更多,直到灭掉我国为止。现在不如杀掉大王向天子谢罪,如果天子接受,罢兵回朝,国家就能保全完整;如果不接受,我们再拼死力战;如果打不赢,就逃入大海。”众人都说:“好!”于是用矛刺杀了郢(鏦杀王),派使者带着郢的头颅送给大行令王恢。王恢说:“我军前来的目的就是诛杀闽越王郢。如今他的头颅已到,表示了谢罪;不战而目标达成,没有比这更有利的了。”便相机行事(便宜)按兵不动,并通知大农令韩安国所部停止进军,同时派使者带着郢的头颅飞驰报告武帝。武帝下诏撤回王恢和韩安国的军队,说:“郢等人是首恶,只有繇君丑(无诸的孙子)没有参与阴谋。”于是派中郎将去立丑为越繇王,主持闽越先祖的祭祀。馀善杀死郢后,在国内树立了威望,国民大多归附他,他便暗中自立为王,繇王丑无力控制。武帝得知后,认为为馀善不值得再兴师动众,说:“馀善虽然多次与郢策划叛乱,但后来是他首先倡议诛杀郢,使朝廷大军避免了劳苦。”便顺势立馀善为东越王,让他与繇王丑并存治理闽越故地。
汉武帝派庄助(即严助)向南越王传达朝廷处置闽越问题的意旨。南越王赵胡叩头感激道:“天子竟然为臣发兵讨伐闽越,臣死也无法报答这恩德!”于是派遣太子赵婴齐入长安担任武帝的侍卫(宿卫)。赵胡对庄助说:“敝国刚遭闽越侵扰,请使者先行一步回国复命,我已在日夜整理行装,准备随后入京朝见天子。”庄助回国途中经过淮南国,武帝又命他顺路向淮南王刘安说明讨伐闽越的经过,并嘉奖刘安上书谏言的好意。刘安为自己上书内容不够周详而谢罪(安谢不及)。等到庄助离开南越后,南越的朝中大臣纷纷劝谏他们的国王:“汉朝发兵诛杀闽越王郢,同时也是为了震慑我们南越。况且先王(赵佗)曾告诫:‘事奉天子务必不失礼数。’关键是不能仅凭使者几句好听的话就去长安朝见天子,万一去了不能回来,那就是亡国的局面了!”于是赵胡便称病,最终没有入朝觐见。
同年?:韩安国被任命为御史大夫(最高监察官)。
汲黯事迹:?
东海郡太守濮阳县人汲黯被任命为主爵都尉(主管列侯封爵事务)。当初,汲黯担任谒者(传达官),因行事严厉而受人敬畏。东越人相互攻打(前文闽越内乱),武帝派汲黯前往视察;汲黯还没走到东越,到了吴郡(今江苏苏州一带)就回来了,报告说:“越人互相攻击,本来就是他们的习俗,不值得烦劳天子的使者去处理。”河内郡(今河南北部)发生火灾,火势蔓延烧毁了一千多户人家,武帝派汲黯前去视察;汲黯回来报告说:“是普通人家失火,由于房屋相连才蔓延开来,不值得忧虑。臣路过河南郡(今河南中西部)时,看到当地遭受水旱灾害的贫民多达万余家,甚至出现了父子相食的惨剧。臣慎重地灵活行事(便宜),持天子符节下令打开河南郡官仓发放粮食救济灾民。臣现在请求归还符节,甘愿承担假传圣旨(矫制)的罪责。”武帝认为他贤能,赦免了他的罪过。
汲黯在东海郡当太守时,治理政务和百姓,推崇清静无为,选择得力的郡丞和文书官吏(丞、史)负责具体事务,自己只把握大的方向(责大指),不苛求细节。汲黯体弱多病,常躺在内室(闺阁)里不出来。一年多后,东海郡治理得非常好,受到赞扬。武帝听说后,召他回京任主爵都尉,位列九卿。他的为政之道重在无为而治,遵循大的原则,不拘泥于繁琐的文书法令。
汲黯为人,性情倨傲,不拘小节,当面指出对方的错误,不能容忍别人的过失。当时武帝正招揽精通文献经典的儒生(文学儒者),武帝曾说:“我想如何如何(吾欲云云,意指推行儒家仁政)。”汲黯当面反驳道:“陛下内心欲望很多(内多欲),外表却想施行仁义(外施仁义),这怎么能效法唐尧虞舜的政治呢!”武帝沉默不语,接着勃然变色,怒气冲冲地宣布退朝。公卿大臣都为汲黯担心。武帝退朝后,对左右侍从说:“汲黯也太耿直了吧(戆)!”群臣中有人责备汲黯,汲黯说:“天子设置公卿大臣这些辅佐之臣,难道是让我们阿谀奉承、迎合上意(从谀承意),以至于把君主陷于不讲道义的地步吗?况且我已经身居其位,纵然爱惜自己的性命,可要是损害了朝廷的尊严,那该怎么办!”汲黯常常生病,一次病假即将满三个月(汉制病假满三月当免官);武帝多次恩准延长休假(赐告),但他的病始终没好。后来他病得很重,庄助替他告假。武帝问:“你看汲黯是个什么样的人?”庄助回答:“如果让汲黯担任某个官职,他的能力未必能超过别人;然而要说让他辅助年幼的君主,他会坚定不移地守护江山基业(守城深坚),诱惑无法让他前来(招之不来),威势无法逼他离去(麾之不去),即使有人自称像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休想改变他的意志(夺之)。”武帝说:“是的。古代有所谓安邦定国的社稷之臣,像汲黯这样的,就很接近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匈奴和亲之议:?
匈奴派人前来请求和亲(汉朝与匈奴通婚并赠送财物以维持和平),武帝将此事交给大臣们讨论。大行令(外交主管)王恢,是燕地人,熟悉匈奴事务,提议说:“汉朝与匈奴和亲,通常维持不了几年他们就背弃盟约(倍约);不如不答应,发兵攻打他们。”御史大夫韩安国反驳道:“匈奴人迁徙不定如同飞鸟(鸟举),难以制服,自古以来就不被中原视为可以驯服的对象(不属为人)。现在汉军要跋涉数千里去和他们争胜,人马必定疲惫不堪;敌人以逸待劳,正好利用我们的弱点(以全制其敝),这是极其危险的策略。不如答应和亲。”参与讨论的群臣大多附和韩安国。于是武帝同意与匈奴和亲。
元光元年(丁未年,公元前134年)?
冬季十一月:首次下令各郡和诸侯国各推举孝子(孝)、廉吏(廉)各一人(举孝廉)。这是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
李广与程不识驻防:?
卫尉(宫廷卫队长官)李广被任命为骁骑将军,率军驻守云中郡(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中尉(京城治安长官)程不识被任命为车骑将军,率军驻守雁门郡(今山西北部)。六月,这两支军队被撤回。
李广和程不识都以边郡太守身份带兵戍边,在当时都很有名。李广行军,不严格划分部队编制和行军阵型(无部伍、行陈),选择水草丰美的地方扎营,人人行动自由,夜里不打更巡逻(不击刁斗),幕府(司令部)文书事务极其简化;但他也把侦察兵(斥候)派得很远,所以从未遭到过敌军偷袭。程不识则严格要求部队编制、行军序列(行伍)、营区布阵(营陈),夜里打更警戒(击刁斗),军官处理军中文书簿籍直到天亮,军队得不到休息;但也未曾遭到偷袭。程不识评价道:“李广带兵极其简易(极简易),但如果敌人突然袭击,他的军队很难有效防御(无以禁也)。然而他的士兵也因此安逸舒适(佚乐),都乐于为他效死。我的军队虽然烦琐忙碌(烦扰),但敌人也难以侵犯我们。”然而匈奴人畏惧李广的谋略(略),士兵们也大多喜欢跟随李广而苦于跟随程不识。
司马光评论(臣光曰):?《易经》上说:“军队出征必须纪律严明(师出以律),否则即使取胜也是凶险的(否臧凶)。”这是说治理军队如果不依法度,没有不招致凶险的。李广带兵,让士兵人人自由自在。凭李广的才能,这样做当然可以;但不能作为普遍法则。为什么呢?他的后继者就很难做到了(其继者难也),何况与他同时担任将领的人呢!小人(指普通士兵)的本性,是贪图安逸放纵(乐于安肆)却看不清眼前的危险(昧于近祸),他们既然认为程不识治军烦琐扰民而乐于跟随李广,将来还将怨恨长官(仇其上)而不服从命令。这样看来,治军“简易”的危害,就不只是像李广军队那样难以抵御敌人的突然袭击了!所以说“军事行动最终必须严明纪律”(兵事以严终)。作为将领,严格治军就行了。效法程不识,(即使无功),至少不会失败;效法李广,(少有)不覆灭的啊!
夏季四月:大赦天下。
五月:下诏推举贤良方正、文学之士(举贤良、文学),武帝亲自出题策问(策之)。
秋季七月癸未日:发生日食。
喜欢白话文讲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白话文讲资治通鉴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狼窝(nph,强制,性虐,bg) 偏离航道(1v1h兄妹骨科bg) 独占悖论(1V3) 11字谜案 歡迎來到天堂島 希望之线 [犬夜叉] 情迷意乱 为了治疗丈夫的勃起障碍,只好和儿子上床的教师美母 宿敌就是妻子 男频文女主觉醒后 开在高中门口的小饭馆 沉默的巡游 疾风回旋曲 我能看见东西价值,成了富贵花! 盛唐探案录 战损生存指南 一嫁三夫,他们还是死对头! 皇帝聊天群 惊!白天给我看病的医生晚上居然这样做... 偏离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