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中文网

630中文网>白话文讲资治通鉴 > 第14章 汉纪六(第3页)

第14章 汉纪六(第3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天下的形势正像得了严重的浮肿病(?病大瘇?),一条小腿肿得几乎像腰粗(?胫之大几如要?),一个脚趾肿得几乎像大腿(?一指之大几如股?),平时不能弯曲伸展,一两个脚趾抽搐(?慉?),全身就痛苦不堪(?身虑亡聊?)。错过现在不治疗,必定成为难治之症(?锢疾?),以后即使有扁鹊那样的名医,也无能为力了。而且这个病还不止是浮肿,又苦于脚掌扭折(?勚吮X?,指诸侯错位)。楚元王(刘交)的儿子(您的堂弟刘郢客)是陛下的堂弟;现在继位的楚王(刘戊)是那个堂弟的儿子。齐悼惠王(刘肥)的儿子(您的亲侄子刘襄)是陛下亲哥哥的儿子;现在继位的齐王(刘则)是那个侄子的儿子。亲近的亲属有的没有封地(指文帝子嗣尚少)来安定天下,疏远的亲属却掌握大权威胁天子(指强大的同姓诸侯王),所以我说不仅是得了浮肿病,还苦于脚掌扭折。值得痛哭的,就是这个病啊!”

(关于匈奴问题):?

“天下的形势正像倒挂着(?倒悬?)。凡是天子,是天下的头颅。为什么呢?因为他在上位(?上也?)。蛮夷(匈奴),是天下的脚。为什么呢?因为他在下位(?下也?)。现在匈奴傲慢欺侮侵扰掠夺,极为不敬;汉朝却每年送去金钱、棉絮、彩色丝绸供奉他们。脚反而在上位,头颅反而在下位,这样倒悬着,没有人能解救,还能说国家有能人吗?值得流泪的,就是此事啊。现在不去猎取(打击)凶猛的敌人(匈奴)而去猎取田里的野猪(狩猎娱乐),不去搏击反叛的强盗(诸侯)而去搏击笼中的兔子(娱乐),沉溺于琐碎的娱乐而不谋划应对大患,德政本可远播(施加给百姓)却只局限于几百里之内(指未能惠及边民),威势和法令不能伸张,值得流泪的,也是此事啊。”

(关于社会风气与贫富问题):?

“如今普通百姓屋里的墙壁上居然能用皇帝衣服的图案装饰(?屋壁得为帝服?),倡优等下贱人居然能用皇后的服饰打扮(?倡优下贱得为后饰?);而皇帝自己却穿着黑色粗厚丝衣(?皁绨?),富人的房屋墙壁却披着锦绣(?富民墙屋被文绣?);皇后的衣领只缝着花边(?缘其领?),奴婢小妾却给鞋缝花边(?庶人孽妾以缘其履?);这就是我所说的颠倒错乱(?舛?)。一百个人劳作(的锦绣)还不够一个人穿,想让天下没人受冻,怎么可能?一个人耕种,十个人围坐消耗(?聚而食之?),想让天下没人挨饿,办不到!饥寒交迫侵袭百姓肌肤,想让他们不做奸邪之事,办不到!值得深深叹息的,就是此事啊。”

(关于礼义教化与法治):?

“商鞅抛弃礼义仁恩,一门心思追求进取(功利);施行两年,秦国风俗日益败坏。所以秦国人家里富有的,儿子长大就分家;家里贫穷的,儿子长大就入赘(?出赘?);借给父亲锄头(?櫌鉏?),脸上就流露出施恩的神色(?虑有德色?);母亲拿用一下簸箕扫帚(?箕帚?),立刻遭到责骂(?立而谇语?);媳妇抱着孩子喂奶,和公公坐在一起(?与公并居?);婆媳一不高兴,就反唇相讥(?反唇而相稽?);他们溺爱孩子、贪图利益的情形,和禽兽没多少差别了。如今这种遗留下来的恶习,还没有改变,抛弃礼义,不顾廉耻的风气日益严重,可以说每个月、每年都在变化。人们追逐利益,不顾行为是否得当(?虑非顾行?);现在严重的甚至发生杀害父亲兄弟的事了。然而大臣们只把公文回复不及时、开会迟到这类事当作大事(?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之间以为大故?),至于风俗败坏、世道沦丧(?俗流失,世坏败?),却安然处之,不以为怪(?因恬而不知怪?),觉得事不关己(?虑不动于耳目?),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以为是适然耳?)。移风易俗,使天下人回心转意趋向正道(?回心而乡道?),这绝不是平庸官吏所能办到的。平庸官吏所忙的,不过是处理公文案卷(?刀笔、筐箧?),不懂得治国的大体。陛下如果自己也不忧虑(这些根本问题),我私下真为陛下惋惜啊!为什么不现在就确定根本制度(?定经制?),让君主像个君主,臣子像个臣子(?君君、臣臣?),上下有等级差别,父子六亲各自关系恰当。这项根本制度一旦确定,世世代代常保平安,后代也就有了遵循的标准;如果根本制度不确定,就如同横渡长江黄河没有缆绳和船桨(?渡江河亡维楫?),半道上遇到风波,船必定翻沉。值得深深叹息的,就是此事啊。”

(关于太子教育):?

“夏、商、周的天子都传位几十代,秦朝的天子只传两代就灭亡了。人的本性相差并不远,为什么夏商周三代的君主有道而享国长久,而秦朝无道却迅速垮台呢?这原因很清楚。古代的帝王,太子刚出生,就用礼法来培养(?固举以礼?),有关官员庄重恭敬(?齐肃?),穿戴礼服礼帽(?端冕?),在南郊祭天时拜见太子(?见之南郊?),(平时)经过宫门就下车,经过宗庙就小步快走(?过阙则下,过庙则趋?),所以太子从婴儿时期起,教育就已经开始了。等到儿童稍有知识(?孩提有识?),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少(少师、少傅、少保)就用孝、仁、礼、义来教导训练他(?道习之?),赶走邪恶的人,不让太子见到恶劣的行为。于是精选天下品行端正(?端士?)、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孝悌?)、学识渊博有道术的人,护卫辅佐太子(?卫翼之?),让他们和太子一同生活起居出入。所以太子从诞生起看到的都是正事,听到的都是正言,实行的都是正道,左右前后都是正人君子。习惯和正人君子相处,就不可能不正派,就像生长在齐国不能不说齐国话;习惯和不良的人相处,就不可能不歪邪,就像生长在楚国不能不说楚国话。孔子说:‘从小养成的品性就像天性,习惯成自然。’(?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习惯随着智慧增长而养成,所以觉得理所当然(?切而不愧?);教化与心性同时形成,所以符合道义如同本性(?中道若性?)。夏商周三代之所以长治久安,就是因为他们辅佐太子有这套办法。到了秦朝就不同了,派赵高做胡亥的老师,教他的是断案(?狱?),所学的不是砍头割鼻(?斩、劓?),就是诛灭三族(?夷三族?)。胡亥今天即位,明天就用箭射人(?射人?),把忠心进谏的称作诽谤(?诽谤?),深谋远虑的称作妖言(?妖言?),他看待杀人如同割草(?视杀人若艾草菅?)。这难道是胡亥天生凶恶吗?是教导他的方法不合道理的缘故啊。俗话说:‘前面的车翻了,后面的车要引以为戒。’(?前车覆,后车诫?)秦朝迅速灭亡的覆辙清晰可见(?辙迹可见?);然而不避开它,是后面的车又将翻掉啊。天下的命运,系于太子(?县于太子?),太子贤能的根本,在于及早进行教育(?早谕教?)和选择合适的左右侍从(?选左右?)。趁心灵尚未受到污染时及早进行教导教化,就容易成功;启发他明白道义、智慧、学问的要旨(?开于道术智谊之指?),这就是教育的力量;至于养成习惯(?服习积贯?),则靠左右侍从的影响。胡人、越人(指不同民族),生下来哭声相同,嗜好欲望也差不多;等到长大养成习惯,即使经过多次翻译(?累数译?)也不能互相沟通了,甚至有的宁死也不肯做对方做的事(?有虽死而不相为者?),这就是教化的结果啊。所以我说选好左右侍从、及早进行教育最为紧要(?最急?)。教育得法而左右正直,那么太子就正直了,太子正直天下就安定了。《尚书》说:‘天子一人有善德,亿万百姓都仰赖他。’(?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这是当前最紧要的事务(?时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于礼与法的根本作用):?

“大凡人的智慧,只能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不能预见将要发生的事情。礼的作用是在坏事发生前加以禁止,而法的作用是在坏事发生后加以惩处,所以法的作用容易看到,而礼产生的效果却难以知晓。至于用奖赏鼓励善行,用刑罚惩治罪恶,先王施行这样的政令,像金石一样坚定;执行这样的法令,像四季一样守信;依据这样的公道,像天地一样无私,怎么会不采用呢?然而人们还是强调礼啊礼啊,是因为它贵在将罪恶消灭在萌芽状态,并从细微之处开始教化,使百姓在不知不觉中日益向善、远离罪恶。孔子说:‘审理诉讼,我和别人差不多;一定要使诉讼的事不发生才好!’为君主谋划,没有比首先审慎决定取舍更重要的了;君臣关系的准则在朝廷内部确定下来,国家安危的征兆就在外部显现出来。秦始皇想要尊崇宗庙安定子孙,与商汤王、周武王是一样的。然而商汤王、周武王推广他们的德行,六七百年而不丧失天下;秦始皇治理天下才十几年就彻底失败。这没有别的原因:商汤王、周武王确定取舍很审慎,而秦始皇确定取舍不审慎。天下,好比是件大器物;现在人们放置器物,放在安稳的地方就安稳,放在危险的地方就危险。天下的情势,与器物没什么不同,关键在于天子把它放在什么位置。商汤王、周武王把天下置于仁、义、礼、乐的环境中,子孙相传几十代,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秦始皇把天下置于法令、刑罚的环境中,灾祸殃及自身,子孙灭绝,这是天下人都看到的。这难道不是最明显的效验吗!有人说:‘听取言论的方法,一定要用具体事实去验证它,那么说话的人就不敢胡说八道了。’现在有人说礼义不如法令,教化不如刑罚,君主为什么不拿商、周、秦的具体史实来验证一下呢!君主的尊贵好比殿堂,群臣好比台阶,百姓好比地面。所以台阶有九级,殿堂的边角远离地面,殿堂就显得高;台阶没有层级,殿堂的边角靠近地面,殿堂就显得低。高的难以攀登,低的容易跨越,这是理所当然的形势。所以古代圣王制定等级制度,朝廷内有公、卿、大夫、士,地方上有公、侯、伯、子、男各等爵位,然后有各级官员和小吏,一直到平民百姓,等级分明,而天子凌驾于这所有等级之上,所以他的尊贵是无人可及的。”

“民间谚语说:‘想打老鼠又怕打坏器物。’这是个很好的比喻。老鼠靠近器物,尚且顾忌不敢投打,怕损坏器物,更何况大臣这些接近君主的人呢!用廉耻和礼义来约束君子,所以对他们可以赐死却不能加以杀戮侮辱。因此黥刑、劓刑不施加到大夫身上,就是因为他们离君主不远。按照礼制:不敢议论君主所乘之马的年龄,踢了喂马的草料都要受罚,目的是为了预先防止对君主的不敬。如今像王、侯、三公这样的显贵,都是天子见了也要肃然起敬、以礼相待的人,是古代天子所称的伯父、伯舅(?伯父、伯舅?)一类的人物;如果让他们和普通百姓一样受黥、劓、髡(剃发)、刖(砍脚)、笞(鞭打)、傌(骂)、弃市(杀头)等刑罚,那么殿堂旁边不就没有台阶了吗!受刑的人不是太接近天子了吗!廉耻观念不推行,掌握重权的大臣岂不是要像刑徒奴隶那样没有羞耻之心了吗(?大臣无乃握重权、大官而有徒隶无耻之心虖?)!望夷宫事变(指赵高逼杀秦二世),二世被判处重法处死,就是(秦朝)‘打老鼠不忌器’的习惯造成的恶果。我听说:鞋子再新也不能放在枕头上(?履虽鲜不加于枕?),帽子再破也不能用来垫鞋(?冠虽敝不以苴履?)。那些曾经身处尊贵受宠地位的人,天子曾经对他们肃然起敬礼敬有加,官吏百姓曾经俯伏在地敬畏他们;现在他们有了过错,皇帝下令废黜爵位可以,罢免官职可以,赐他自杀可以,灭族也可以;但如果把他们捆起来(?束缚之?),用绳子拴着(?系緤之?),押送给司法官(?输之司寇?),编入囚徒名册(?编之徒官?),让低级狱吏辱骂鞭打他们(?詈骂而榜笞之?),恐怕不该让百姓看到吧。那些卑贱的人如果习惯了知道尊贵的人一旦(失势)自己也可以这样对待他们,这就不是提倡尊重尊贵者、崇尚高贵者的风气了(?非所以尊尊、贵贵之化也?)。古代大臣因为不廉洁被废黜,不说他不廉洁,说他‘?簠簋不饰?’(盛祭品的礼器不整洁);犯了贪污淫乱、男女无别的罪,不说他污秽,说他‘?帷薄不修?’(帷帐帘幕不整,指家风不正);因为软弱无能不胜任职务被免职,不说他软弱无能,说他‘?下官不职?’(下属官吏不称职)。所以即使判定高官有罪了,也不会赤裸裸地直呼其罪名,还是迁就着为他避讳。因此那些犯了大过错、被严厉谴责的人(?大谴、大何之域者?),听到谴责就戴上丧帽(?白冠?),帽带上缀着牦牛毛(?氂缨?),端着一盘水(象征执法公平如水),上面放一把剑(表示愿自裁)(?盘水加剑?),到请罪室(?请室?)去请罪罢了,君主并不派人捆绑押着他走(?上不执缚系引而行也?);犯中等罪的人,听到命令就自己解脱印绶(表示辞职待罪)(?闻命而自弛?),君主也不派人扭着他的脖子按着头(?颈盭而加?)行刑;犯了大罪的人,听到命令就面向北叩拜两次(?北面再拜?),跪下自杀(?跪而自裁?),君主也不派人揪着他的头发按着他行刑(?捽抑而刑之也?)。(君主会说):‘您大夫自己有过错罢了,我对您可是以礼相待了。’(?子大夫自有过耳,吾遇子有礼矣?)君主以礼相待,所以群臣自会感动(?群臣自熹?);用廉耻观念激励人(?婴以廉耻?),所以人们会注重节操品行(?人矜节行?)。君主用廉耻礼义对待臣下,而臣子不用节操品行来报答君主,(这种人)就不是人了(?非人类也?)。所以教化成功风俗稳定,那么做臣子的都会顾全品行而忘却私利(?顾行而忘利?),坚守节操而信服大义(?守节而伏义?),因此可以把无需监督的权力托付给他(?托不御之权?),可以把年幼的孤儿托付给他辅佐(?寄六尺之孤?),这就是激励廉耻、推行礼义所带来的结果(?厉廉耻、行礼谊之所致也?),君主哪里损失了什么(?主上何丧焉?)!这样(以礼待臣)的事不做,却沿袭(秦朝严刑)那种长期实行的办法,所以说(前面提到的)值得深深叹息的,就是这样的事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贾谊因为之前绛侯周勃曾被逮捕关进监狱(最终无罪释放),所以用这番言论来委婉劝谏文帝。文帝深刻采纳了他的建议,从此培养臣下有节操(礼遇大臣),这以后大臣犯了罪,都自杀(?皆自杀?),不接受刑罚(?不受刑?)。

太宗孝文皇帝中七年(戊辰年,公元前173年)?

冬天,十月:?文帝下令:列侯的太夫人(母亲)、夫人(妻子)、诸侯王的儿子以及年俸二千石(郡守级)的官员,未经许可不得擅自拘捕(?无得擅征捕?)。

夏天,四月:?大赦天下。

六月,癸酉日:?未央宫东门的屏风(?罘罳?)发生火灾。

太宗孝文皇帝中八年(己巳年,公元前172年)?

夏天:?文帝封淮南厉王刘长的四个儿子刘安等人为列侯。

贾谊知道文帝将来必定会重新封他们为王(?复王之?),就上书劝谏说:“淮南王刘长大逆不道,天下谁不知道他的罪状!陛下幸运地赦免了他,只是将他流放,他自己因病而死,天下谁又认为淮南王死得冤枉呢!现在陛下尊奉罪人的儿子,正好招致天下人的非议(?负谤?)啊。这些人年纪轻轻,怎能忘记他们的父亲呢!白公胜(春秋时楚国太子建之子)为父报仇的对象,是他的祖父(楚平王)和叔父(令尹子西)。白公胜作乱,并非想夺取国家取代君主,只是为了发泄愤恨以求痛快,举起武器刺向仇人的胸膛(?剡手以冲仇人之匈?),本来就是要同归于尽罢了(?固为俱靡而已?)。淮南国虽小,黥布(英布)曾利用它造反过(汉初叛乱),汉朝能存在,只是侥幸罢了。让仇人(指刘长之子)拥有足以危害汉朝的实力(?危汉之资?),在策略上是不利的。给他们民众,让他们积累财富,这(造成的后果)若不是像伍子胥、白公胜那样在大都市里公开报仇,就怕是像专诸、荆轲那样在殿堂柱间行刺暗杀。正所谓借武器给强盗(?假贼兵?),给老虎添翅膀(?为虎翼?)啊!希望陛下稍加留意考虑!”文帝没有听从。

有一颗长长的彗星(?长星?)出现在东方。

太宗孝文皇帝中九年(庚午年,公元前171年)?

春天:?发生大旱。

太宗孝文皇帝中十年(辛未年,公元前170年)?

冬天:?文帝巡幸甘泉宫。

将军薄昭(文帝舅舅)杀了朝廷的使者(?汉使者?)。文帝不忍心处死他(?不忍加诛?),就派公卿大臣去陪他喝酒(?使公卿从之饮酒?),想暗示他自杀(?欲令自引分?)。薄昭不肯;文帝又让群臣穿着丧服去他家哭丧(?使群臣丧服往哭之?),薄昭这才自杀(?乃自杀?)。

司马光的评论(臣光曰):?

唐朝李德裕认为:“汉文帝诛杀薄昭,在决断上是明智的,但在道义上却不够妥当。秦康公(护送舅舅晋文公回国)时,还产生了‘如同父亲还活着’的感慨;何况薄太后(文帝母亲)还在世,只有薄昭这么一个亲弟弟,文帝决断时毫不迟疑,这不是用来安慰母亲的做法。”

臣司马光认为:法律是天下公用的准则,只有善于执法的人,才能做到不分亲疏远近,一律依法办事,这样做了就不会行不通,那么人们也就不敢有所倚仗而犯法了。薄昭虽然一向被称为长者,但文帝不为他安排贤能的师傅来教导他,反而任用他掌管军队(?典兵?);他(因此)骄纵以至于冒犯君上,发展到杀死朝廷使者,难道不是有所倚仗才这样的吗!如果因此又赦免他,那和汉成帝、哀帝时代(外戚专权)又有什么分别呢!

魏文帝(曹丕)曾称赞汉文帝的美德,但不赞成他杀薄昭,说:“对于皇后、太后的娘家亲戚,只应当用恩惠抚养而不该授予权力(?但当养育以恩而不当假借以权?)。他们一旦触犯法律,又不得不加以惩处。”这是讥讽文帝当初没有对薄昭加以防范约束,这话说得很对。既然如此,那么想要安慰母亲的心,应该在事情开始时就谨慎防范啊!

喜欢白话文讲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白话文讲资治通鉴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盛唐探案录  [犬夜叉] 情迷意乱  惊!白天给我看病的医生晚上居然这样做...  为了治疗丈夫的勃起障碍,只好和儿子上床的教师美母  沉默的巡游  开在高中门口的小饭馆  偏离航道(1v1h兄妹骨科bg)  狼窝(nph,强制,性虐,bg)  独占悖论(1V3)  11字谜案  皇帝聊天群  宿敌就是妻子  一嫁三夫,他们还是死对头!  男频文女主觉醒后  希望之线  我能看见东西价值,成了富贵花!  偏离航道  歡迎來到天堂島  战损生存指南  疾风回旋曲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