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拓跋珪举兵南征后燕,北魏虽成功将后燕的河北地区纳入版图,却也付出了近乎毁灭性的惨重代价。
三十多万大军投身于这场旷日持久、烽火连天的战争。战场上,喊杀声震破云霄,刀剑碰撞声不绝于耳,鲜血染红了大地,无数年轻的生命消逝其中,最终折损近三分之二。
如此惊人的伤亡数字,如同一重重锤,狠狠敲击着每一个拓跋鲜卑人的心,让他们不禁陷入对战争意义的深刻反思:这场以无数鲜血和生命为代价的征战,真的值得吗?难道为了踏入中原,就必须承受如此惨痛的后果?
如今的北魏国,恰似一艘在狂风巨浪中艰难航行的巨舰,危机四伏。
军事行动陷入僵局,既未能乘胜追击逃至辽东、内部动荡不安的后燕残余势力,也未对龟缩于山东、勉强维持的慕容德集团发起进攻。
与此同时,北魏帝国内部矛盾如压抑已久的火山,终于爆发。
朝堂之上,气氛紧张得如同拉紧的弓弦。以张衮为代表的汉官集团,身着宽袍大袖的汉服,言辞间引经据典,主张推行汉化,以儒家之道治理国家,期望北魏能在文化与制度上与中原文明深度融合。
而拓跋鲜卑贵族们则身着胡服,腰佩弯刀,他们以草原的传统和习俗为根基,坚决维护鲜卑族的特权与地位,对汉化举措充满抵触。双方常常为了一项政策、一种制度而争论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不同文明的碰撞在这朝堂之上演绎得淋漓尽致,火花四溅。
冲突的根源,归根结底在于利益。诚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游牧民族依赖广袤无垠的草原放牛牧马,农耕民族则仰仗肥沃的土地耕田种地。北魏究竟该何去何从?是坚守传统的游牧生活,还是迈向农耕文明的怀抱?这一抉择,犹如高悬于北魏命运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辽、金、元、清等朝统治北中国的历史,似乎为北魏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例,其中拓跋珪的选择显得尤为关键。
拓跋珪,这位曾经怀揣雄才大略的君主,在权力的侵蚀下,逐渐迷失自我。
曾经,拓跋珪心怀壮志,目光如炬,一心只为带领拓跋鲜卑族走向辉煌。然而,随着权力的不断膨胀,那至高无上的位置仿佛有一种无形的魔力,逐渐扭曲了他的内心。他不再满足于成为一方可汗,开始觊觎君临天下的至尊之位,渴望万民敬仰,这种野心如同野草般在他心中疯狂生长。
然而,他深知单纯依靠武力征服中原,即便能一时得势,最终也必将失去民心。匈奴汉国、前赵、羯族后赵的覆灭,便是前车之鉴。但倘若要全面推行汉化,长期植根于大草原的拓跋贵族们又怎会轻易应允?
经过深思熟虑,拓跋珪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都城若继续定在盛乐,地处草原深处,不利于吸纳先进文化,更难以实现对中原地区的有效统治。
而魏国所掌控的中原土地,主要集中在现今的河北与山西。若要效仿历代王朝定都,中山和邺城成为了主要选择。中山是后燕的都城,邺城则是后赵与前燕的旧都。
邺城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闻名遐迩的粮仓,水陆交通极为便利,战略地位举足轻重,且有前代王朝经营的基础。据《魏书》记载,魏军攻克邺城时,拓跋珪曾亲自巡登台榭,遍览宫城,一度流露出定都之意。
但他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拓跋鲜卑联盟各部落坚决反对将都城设于汉人势力强大之地,加之诸部对南征作战的意义早已心存疑虑。
此前,魏军频繁对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发动掠夺战争,收获颇丰。然而,南下中原的征程却截然不同,不仅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收益却相对微薄。
尤其是对于主动投降的山西地区,魏军秋毫无犯,致使得到的土地依旧掌控在汉人豪强手中。对于不熟悉农业生产的鲜卑人而言,贸然进入一个无法带来财富的陌生领域,显然不切实际。
当时北魏的经济主要依赖畜牧业,兵源也靠拓跋部及其部落联盟供给,都城自然不能定在缺乏群众基础的地方。
况且,经过一年多的伐燕之战,魏军伤亡惨重,鲜卑贵族普遍厌战,国家急需休养生息。拓跋珪为平息后秦皇帝姚兴的怒气,减少边境摩擦,甚至毅然杀掉仅仅在书信称呼上对姚兴不够恭敬的亲信大将奚牧,可见其短期内根本无意在南方用兵。
邺城毗邻后秦、南燕和东晋三国,一旦迁都邺城,必将遭受来自这三个国家的军事威胁。
权衡利弊之后,拓跋珪决定迁都平城。
平城,这座坐落在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分界线上的城市,内长城蜿蜒于南,外长城横卧于北,东连太行,西临黄河,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与塞北重镇。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曾如此描绘当时平城的秀丽风景:“滴翠流霞,川原欲媚,坡草茂盛,群羊点缀……挹其芳澜,郁葱可冷。”这里见证过无数历史风云,其中最为着名的当属大汉与匈奴的第一场大会战——白登之围。而平城古城始建于战国初年,是赵国重要的军事要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公元398年七月,平城迎来了它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刻,二十七岁的蒙古和华北征服者拓跋珪正式迁都于此。通过这次迁都,拓跋珪为北魏国定下了游牧与农耕并重的发展基调,而这仅仅是他迈向中原强国的第一步。
迁都之后,拓跋珪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举措,试图将北魏打造成一个强大的帝国。然而,随着权力的日益膨胀,他的性情逐渐变得焦躁、凶残且独断专行。
朝堂之上,大臣们人人自危,稍有不慎便会触怒龙颜,招来杀身之祸。曾经为他出谋划策的亲信,也逐渐被疏远、打压,甚至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
林婉清目睹北魏国内乱象丛生,眉头紧锁,心中忧虑如汹涌潮水般翻涌不息。
她不禁忆起早年,在父亲林浩的带领下,与拓跋珪母子一同度过的艰难岁月。那时,他们居无定所,时刻面临各路人马的刺杀威胁,每一次危机都如狂风骤雨般袭来。然而,他们彼此扶持,相互依靠,共同在困境中求生。也正是那段时光,让她与拓跋珪的母亲贺氏结下了深厚如渊的友情。
如今看着拓跋珪一步步走向极端,她开始对自己当年的决定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她敏锐地察觉到,此时北魏所走的道路,与当年的前燕如出一辙。
前燕在慕容儁时期,凭借强大的国力迁都邺城,意图进军中原。然而,他们对汉人和其他民族采取高压治理,最终落得个衰败的下场。如今的北魏若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恐也难以逃脱相同的命运。
林婉清决定与慕容轩一同前往北魏,试图劝说拓跋珪改变治国之道。慕容轩深知此行凶险万分,但他放心不下林婉清,于是紧紧相随,片刻不离,生怕她遭遇任何不测,哪怕只是短暂地离开自己身边。
他们一路历经艰辛,终于见到了拓跋珪。
林婉清望着眼前这位曾经意气风发,如今却面容憔悴、眼神疯狂与疲惫交织的君主,心中不禁泛起一阵酸涩。
林婉清微微皱眉,眼中满是关切与忧虑,轻声开口道:“大汗,许久未见啊。自家族覆灭后,我在战火纷飞中辗转飘零,目睹了太多的兴衰荣辱。如今看到北魏如今的局势,往昔那些艰难岁月不禁一一浮现眼前。您如今贵为大汗,一心欲成就千秋霸业,可曾仔细想过,这天下局势犹如变幻莫测的风云,该如何引领北魏在这乱世的惊涛骇浪中长久立足,稳如磐石呢?”
拓跋珪微微一怔,脸上闪过一丝落寞,苦笑着缓缓摇了摇头,长叹一声道:“婉清啊,你我相识多年,情谊深厚。如今的北魏,表面上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内里早已千疮百孔,内忧外患,危机四伏啊。朕虽心怀壮志,欲成就霸业,可这谈何容易!你见多识广,阅历不凡,不妨直言相告,朕究竟该何去何从?”
林婉清神色凝重,缓缓说道:“大汗,我这些年历经诸多,发现历史似乎有着某种循环往复的规律,这便是历史周期论。一个朝代的兴起,往往伴随着贤明君主的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力逐渐强盛。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君主若开始骄奢淫逸,滥用民力,政治腐败,便会引发民怨,最终导致王朝走向衰败。就如夏、商、周,皆是如此。前燕的兴衰也是例证,起初凭借强大国力意图进取中原,却因对各民族高压统治,最终衰败。北魏如今也面临抉择,若重蹈前燕覆辙,后果不堪设想。”
慕容轩在旁点头,神色庄重地接过话茬:“大汗,林姑娘所言极是。我曾亲身经历燕国从关外崛起,起初,燕人在关外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凭借着英勇善战和睿智谋略,逐渐强大。
随后挥师南下,入主中原,一时风光无限,成为中原霸主。然而,在统治过程中,燕国统治者未能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对其他民族采取高压政策,肆意征伐,大兴土木,使得民不聊生。内部腐败滋生,贵族争权夺利,国力逐渐消耗。最终,只能无奈退回辽东,这一路下来,造成大量族人死亡,无数家庭破碎,留下的唯有无尽的遗憾。若北魏继续沿着这条老路前行,最终的结局恐与燕国毫无二致。”
慕容轩稍作停顿,神情严肃地继续说道:“大汗,汉人贾谊所着《过秦论》,深刻剖析了秦朝兴衰的缘由。秦国自秦孝公起,因商鞅变法而逐渐强大,历经数代君主的努力,终统一六国。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大宋:韬光养晦十三载,封王方知是射雕 踹太子,嫁皇叔,重生嫡女掀翻皇朝 第三部承太郎:开局吊打普奇神父 先换嫁,后断亲,渣父母跪地求原谅 首长!你媳妇又又又又又怀孕了! 四合院:我贾东旭也要重生! 穿越大隆:不是我怎么变成瞎子了? 综武:天机楼主,开局给黄蓉解毒 制霸世界,从收割女神开始 灵咒师 穿越异界,我能召唤游戏玩家 重生1957:渔猎大兴安岭 NBA:我的系统全是单选题 星武纪元:开局获得BUG级异能 无敌小公爷 夫君另娶我惨死,重生后灭他满门 穿书七零,换嫁高冷硬汉后被宠上天 让我替身顶罪?我干脆上位掀翻全家! 诱我为妾?我与夫人携手废他九族 月照苏墨缘
好书推荐:揉碎温柔为夫体弱多病和情敌在古代种田搞基建我有了首都户口暗恋指南星际双修指南我只是一朵云瑜伽老师花样多妈宝女她躺平爆红了你不能这么对我带着战略仓库回大唐背叛宗门,你们后悔什么?重生之护花痞少许你三世民国重生回到古代当夫子太子殿下躺平日常我的外甥是雍正公主 驸马 重生重生宠妻时光盗不走的爱人古穿今之甜妻混世小术士高手她带着全家翻身借一缕阳光路过爸爸偷了我的女朋友的东西后妈卷走40万失踪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