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的本质即道学,穷理明道之学。”
“道,便是人所走的路,理,为玉石的纹理。道理合并,那就是沿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才能通达,顺着纹理雕刻,才不至于毁坏玉石,才能成器。”
林煜说到此处,顿了顿又看着杨荣继续讲道:“你刚才回答理学之祖为二程,二程之师又为周敦颐,这句话其实不完全正确。”
“大明理学虽然传承自二程和朱熹,但实际上两宋开辟的理学,最初并不止二程一家。”
“北宋晚期,理学兴盛,先后有周敦颐这位理学祖师开创的‘濂学’,再到张载为代表的‘关学’,王安石主张变法的‘新学’,以二程为代表的‘洛学(理学)’,再到苏轼为主的‘蜀学’……”
各家学派相互开宗着书,有如百花齐放,这对宋朝的文学思想发展来说,本是一件好事。
但很可惜……
理学的百花齐放,并没有赶上一个好时候。
先是王安石主张熙宁变法,由新学为主的变法派,与旧党的司马光(洛学六先生之一)发起党争,打击所有旁门学派思想。
在封建王朝统治时期(乃至近现代……),但凡有新学派想要谋求发展,除了自身需要有过硬的思想纲领,最重要的无非就是两样东西——官身和皇帝。
没有这两样东西的外力加持,任何学派思想都别想发展壮大。
新学同时得到了二者的支持,新学领袖王安石权倾朝野,又有宋神宗在背后支持,直接将没有任何政治助力的洛学打击的不成气候。
至于苏轼的蜀学、张载的关学……
前者被一路贬官到了海南岛,后者倒是稍微好些,但随着张载熙宁十年辞官归养,关学自此也是一蹶不振。
当然,这二者的学派之所以快速消失,也不全是王安石一人的“打压”。
比如苏轼代表的蜀学,用《宋元学案·荆公新学略序录》的评价:“苏氏出于纵横之学亦杂于禅。”
在宋朝理学大发展时期,各家学派实际都喜欢掺杂一些佛学的东西,但唯有蜀学融合最甚,导致蜀学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完全把儒、释、道三家意图融汇在一起。
这给蜀学的发展极大提高了门槛,再加上苏轼在历史上的一系列迷之操作。
他先是对国家的弊端丛生感到不满忧虑,清晰的认识到了国家日益的积贫、积弱局面,因此主张锐意改革,但又极力反对王安石主导的熙宁变法。
苏轼甚至还曾经上书宋神宗说:“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厚薄,不在乎富与贵。”
说人话就是,苏轼认为国家应该注重百姓和士大夫的道德修养,应该着重正人心、淳风俗,而不应该单纯追求变法图强,认为王安石富国强兵的改革并不合适。
这引起了宋神宗和王安石的同时不满,然后就被一路贬官,直至贬到了海南岛,几乎等同流放。
但随着司马光为首的旧党上台,苏轼作为曾经跟新法唱反调的“精神旧党”,得以被召回。
而后……
苏轼开喷司马光,认为司马光尽废新法,是在误国害民。
总结来说,就是苏轼有自己认为的一套改革标准,不认同王安石的过激变法,也不认可司马光完全废除新法的保守行为,再加上苏轼为人太刚,都被贬到地方了,还敢写信大骂权倾朝野的王安石。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快穿:复仇后我和仙君再续前缘 穿到古代,我成了一字并肩王 仙路夭夭 追妻失败后,傅总他想父凭子贵 救命,霍医生破戒后,太狂了 重生香江:从收购奥迪工厂开始崛起 人在大专,带着学生开发可控核聚变! 仙行者:从西游后世开始 大秦:殿下,天凉加件衣服吧 只剩一天寿命真千金她创飞所有人 逃荒捡到首辅小相公 重生离婚:从继承遗产开始变强 举报我卖假药,病情复发你哭啥? 步步为瘾 古兰劫 时空续命者 小宫女媚色撩人,陛下日渐沉沦 双生初雪 兽世独宠萌妻万万岁 寒假作业被曝光,中专的我遭各大名校疯抢!
好书推荐:揉碎温柔为夫体弱多病和情敌在古代种田搞基建我有了首都户口暗恋指南星际双修指南我只是一朵云瑜伽老师花样多妈宝女她躺平爆红了你不能这么对我带着战略仓库回大唐背叛宗门,你们后悔什么?重生之护花痞少许你三世民国重生回到古代当夫子太子殿下躺平日常我的外甥是雍正公主 驸马 重生重生宠妻时光盗不走的爱人古穿今之甜妻混世小术士高手她带着全家翻身借一缕阳光路过爸爸偷了我的女朋友的东西后妈卷走40万失踪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