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子》书中还曾记载过一则与譬况法有关的小故事:
齐桓公和管仲悄悄地商量攻打莒国,但这事很快就走漏了风声,后来得知是大臣东郭牙传出去的。齐桓公就问东郭牙怎么知道的,东郭牙就说:“臣视二君之在台上也,口开而不合,是言莒也。举手而指,势当莒也。且臣观小国诸侯之不服者,唯莒。”
意思就是说,东郭牙是看齐桓公和管仲的口形、手势,并结合了当时的春秋形势,硬是猜出了齐桓公要攻打莒国的意图。
不过,譬况法虽然好用,但缺陷也很明显,那就是过于笼统,普通人学字很难精确把握和理解。
于是乎……
就到了第二阶段,读若法。
读若法是用同音字或音近似字给被注字进行注音,比如《说文解字》里就有:“唉,应也,从口矣声,读若埃……鼾,卧息也,干声,读若汗。”
有时“读若”也写成“读如”、“读为”、“读曰”、“声同”、“声近”等。
用“读若”的方法注音简便易懂,但缺点就是不够精确,有时读音只是大致相似,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用来做注的字读音会发生变化,后人很难精准把握这个字的正确读法……
然后就到了第三阶段,直音法。
直音法算是读若法的改良版,不再挑选近似字,而是干脆确定一个注音完全相同的汉字作为注音。
比如《汉书·高帝纪》中就记载“单父人吕公善沛令”,其注引孟康的话来说就是:“单,音善。父,音甫。”
清代文人陈澧在《切韵考》中就明确指出:“今直音与古人读若不同,古人读若取其近似,今直音,非确不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极大增加了直音法的准确性,但缺点也更为突出,因为要么需要注音的字,根本就找不到同音字(比如暖、水、牛……),要么就是被注音的字是个很简单的字,但给它注音的却是个超级生僻字。
要学会这个简单的字,还得先学会更生僻的字,啊这……
用《辞海》里的话来说:“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或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识,则其法又穷。”
两个字,坑爹!
现在的大明,处于第四阶段,反切法,也可以说是切音法。
反切法最早在东汉时期就已出现,比如服虔在为《汉书》作注时写道:“惴,音章瑞反”。而到了唐代宗时期,皇帝忌讳这个“反”字,于是将其改为“翻”字,再后来“翻”字改为“切”字,比如《本草纲目》卷二十五写道:“糗,去九切”。
说得简单些,反切法就是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来注音,即用前一个字的声母和后一个字的韵母,拼出一个新的读音来。
怎么样?
是不是很像现代汉字拼音?
所以反切法的持续时间也相当久远,就连《康熙字典》中的文字,也主要用的反切法来注音,比如“武,文甫切”等等。
但反切法同样存在致命缺陷,第一是用来切音的两个字,并不完全固定,比如“武”字注音可以是“文甫切”,也可以是“闻斧切”、“温鲁切”等等。
第二是很多时候,为了防止冲突,做注的两个字,笔画、认字的难度,都比做注的这个字还要复杂。
换言之,你要学认字,还是得先学会认更多的字才行……
喜欢大明:秋后问斩,太子是狱友请大家收藏:()大明:秋后问斩,太子是狱友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兽世独宠萌妻万万岁 举报我卖假药,病情复发你哭啥? 仙路夭夭 时空续命者 小宫女媚色撩人,陛下日渐沉沦 逃荒捡到首辅小相公 追妻失败后,傅总他想父凭子贵 重生离婚:从继承遗产开始变强 步步为瘾 双生初雪 重生香江:从收购奥迪工厂开始崛起 人在大专,带着学生开发可控核聚变! 救命,霍医生破戒后,太狂了 寒假作业被曝光,中专的我遭各大名校疯抢! 穿到古代,我成了一字并肩王 快穿:复仇后我和仙君再续前缘 古兰劫 只剩一天寿命真千金她创飞所有人 大秦:殿下,天凉加件衣服吧 仙行者:从西游后世开始
好书推荐:揉碎温柔为夫体弱多病和情敌在古代种田搞基建我有了首都户口暗恋指南星际双修指南我只是一朵云瑜伽老师花样多妈宝女她躺平爆红了你不能这么对我带着战略仓库回大唐背叛宗门,你们后悔什么?重生之护花痞少许你三世民国重生回到古代当夫子太子殿下躺平日常我的外甥是雍正公主 驸马 重生重生宠妻时光盗不走的爱人古穿今之甜妻混世小术士高手她带着全家翻身借一缕阳光路过爸爸偷了我的女朋友的东西后妈卷走40万失踪后续